出版科学

所属栏目:科技期刊 热度: 时间:

出版科学

出版科学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42-1618/G2
国际标准刊号:1009-5853
主办单位:湖北省编辑学会
主管单位:湖北省编辑学会
查看出版科学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路基工程铁道工程学术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 植物病理学报北大核心期刊

   《出版科学》(双月刊)创刊于1993年,由本刊由湖北省新闻出版局主管,湖北省编辑学会主办,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承办。本刊秉承如下宗旨:立足本省,面向全国,为出版学、编辑学研究提供园地,对编辑出版实践给予理性指导,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总结介绍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的编辑出版经验,促进编辑出版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

  《出版科学》本刊是一份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出版专业期刊,主要读者对象为出版(包括图书、期刊、音像、电子、网络)编辑、印刷、发行、物资供应、财务和行政管理人员,以及有关院校出版编辑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荣获《中国编辑研究》年刊转载53篇;《新华文摘》摘发6篇;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出版工作》转载14篇。

  出版科学杂志栏目设置

  编辑学、编辑工作、出版学、出版工作、数字技术、多媒体、网络出版、书苑掇英、编辑史、出版史、编辑随笔、编者、作者、读者、品书录

  出版科学杂志荣誉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阅读推荐:科技与出版

  《科技与出版》创办于1982年。1982年9月,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创办了《科技出版通讯》。1988年,改名为《科技出版》,公开发行,并于同年10月建立了编委会。1992年12月,改名为《科技与出版》,并成立杂志社。2002年10月,办理了营业执照,成为独立的企业法人。2007年1月,杂志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出版科学最新期刊目录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出版行业的应用研究——基于出版从业者的调查————作者:王钰;张心怡;杨淼;

摘要:从使用者视角出发,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出版行业中的应用现状,对出版从业者开展了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共收集346份有效问卷和20份访谈记录,重点考察了从业者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认知、采纳及使用情况。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出版从业者正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出版发行的各个环节,其使用驱动力主要源于工具带来的个体效用。从业者普遍感知到生成式人工智能显著提升了工作绩效,这种提升得益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内容生成...

阅读生态系统视域下少儿阅读现状、问题及对策————作者:胡苗;亢琪;边玉芳;

摘要:从阅读生态的演化角度,探讨技术革新、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趋势对少儿阅读的影响。通过调研,分析我国儿童早期阅读受到重视但年阅读量整体偏低,阅读内容与阅读形式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大部分儿童在阅读方面存在困难、校家社可提供阅读支持但仍需专业指导并加强联动等现状和问题。提出学校、家庭、社会机构、出版界、媒体、政府部门等阅读生态系统主体在奠定阅读基础、树立阅读榜样、提供阅读资源、筛选阅读内容、传播阅读正能量、保...

出版从业人员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组态效应研究————作者:郑汉;肖谦;贺晨;

摘要:基于信息生态理论框架,本文将环境维度的企业支持和社群影响、个体维度的自我效能感和个人创新、内容维度的内容满意度和感知可信度6个因素纳入前因变量,借助分层回归分析和定性比较分析对1114份针对出版从业人员问卷数据进行数据处理,以验证不同维度因素的重要程度差异和确定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组态效应。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企业支持、社群影响、自我效能感、个人创新、内容满意度和感知可信度均对内容...

可供性视角下“中国风”动漫IP的跨媒介叙事与传播探析————作者:姚琳;廖易馨;

摘要:立足于可供性理论,对“中国风”动漫IP的媒介逻辑进行系统分析,并依据动漫IP跨媒介叙事的内在机制,深入探讨跨媒介语境下“中国风”动漫IP的内容叙事、媒介叙事及产业链的传播生态。研究结果表明,在可供性逻辑的指导下,“中国风”动漫IP的内容叙事聚焦于故事世界中的文化建构,通过角色共情、价值观共享以及参与者社会关系的建构等多维度的叙事策略,共同塑造IP与受众之间的深层次互动与联系。此外,“中国风”动漫I...

近代中国译介童书的情感再造逻辑、策略和效果————作者:万滢安;

摘要:将儿童教育、儿童阅读和启蒙新民的时代需求作为近代中国译介童书的情感再造逻辑,从社会行动者如何探索跨语际情感传播的共融机制,营造全社会“为儿童”的情感氛围出发,分析近代译介童书的情感再造策略。译介童书通过孤女难童、少年英雄、榜样模范等聚合化主题架设了“既同情儿童又饱含期盼”的情感框架;在乡国之忧、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和自然之美等情感元素的挖掘中,探索出了情育和德育的复调径路;在译介出版形式中...

两翼共振 互相赋能——以外研社数字化与国际化的发展策略与实践探索为例————作者:王芳;

摘要: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的思考和实践为抓手,深入探讨数字化和国际化在中国出版行业中的应用。首先介绍数字化和国际化作为出版行业的两大重要发展方向的原因,以及外研社在“十四五”期间将这两者作为重要战略的背景和意义。阐述外研社在数字化和国际化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包括开发数字化教育产品、拓展国际合作伙伴、利用数字化手段赋能文化出海等。并进一步提出构建数字化与国际化两翼共振的保障机制,强调创...

跨越AI浪潮,坚守出版阅读之光————作者:吴平;

摘要:<正>在AI时代,技术飞速发展,算法迭代升级、多模态融合、算力提升等已成为常态。在此背景下,阅读的重要性不仅未减弱,反而更加凸显。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培养思维能力、提升个人素养的重要方式。在AI时代,阅读依然如同食物、阳光、水一样,对每个人尤其是出版人,至关重要

中美韩数字教材建设及应用对比研究————作者:姚又琳;祝智敏;

摘要:分析中美韩3国数字教材建设的背景和现状、技术应用、平台建设、教学应用,并比较各自的发展逻辑和具体实践。基于中国国情,提出包括数字教材建设的育人理念、以人为本的教材设计原则、完善数字教材标准建设和健全相关制度保障等意见建议。旨在借鉴国际经验,推动中国数字教材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数字教材建设助推教育现代化建设

被“悬置”的想象:当前出版从业者对AIGC的想象可供性研究————作者:谢湖伟;袁志坚;张子航;

摘要:通过对全国15位出版从业者的深度访谈,发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内容生成与创造性逻辑、信息整合与知识库逻辑、自然交互与人性化逻辑方面与出版业存在内在关联。出版从业者基于自身对技术物质性和中介化体验的感知,形成了既期待又迟疑的态度:技术驱动下内容生产、组织、服务有望系统升维;出版形态、业务范式发生迁移;人机关系、内容与渠道的关系、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或将被重构。被“悬置”的想象,成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供性的...

关于构建中国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几点思考————作者:魏玉山;

摘要:建构中国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从中国出版业的实际出发,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同时,要广泛汲取中国优秀出版文化的经验,使之成为自主知识体系大厦的基石。以当下中国出版实践为基础,搭建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骨骼与躯干,构成中国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四梁八柱

人工智能知识重构下的出版人才“八芒星培养模式”————作者:周蔚华;刘松岩;

摘要:提出出版人才的“八芒星培养模式”,从素养、知识、能力三个主体维度系统探讨人工智能知识重构下的出版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以业务素养、政治素养和职业伦理素养为支撑的良好素养是出版人才的灵魂,围绕出版内容、出版经营管理和出版技术的必要知识是出版人才的养料;求真求善求美的综合能力强健出版人才的体魄。这些要素相互贯通相互支撑,需要以实践为导向共同服务于出版人才的培养

从行动者网络理论到器道合一:基于人机关系对智能出版流程的再思考————作者:李林容;姜书婷;

摘要:为深入剖析当前智能出版中人机关系之困,首先从历史溯源中比照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器道合一之差异,在证实“人机平等”合理性的前提下,提出我国古代技术哲学中“有机统一”的器道观念是指导出版事业发展的更高维指向。随后,结合出版流程中的具体实践,认为当前生产、审校、分发环节的“人-机”分别呈现出竞争、互补、交织的关系特征,并在实际运作中暴露出种种问题与缺陷。因此,人机关系的调试标准应当回归“器道合一”的内在遵循...

“工具—阶段—效力”框架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研究————作者:刘玲武;胡海;刘汉森;

摘要:基于“政策工具—政策阶段—政策效力”三维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2006—2023年发布的244项数字出版产业政策进行内容计量分析。结果发现:政策工具整体分布失衡,内部结构失调;政策阶段主题持续深化,主体合作有待加强;政策效力总体偏低,政策体系有待完善。后续政策调整应当协调三类政策工具使用比例,平衡政策工具内部结构;促进政策主体和治理主体多元化,完善数字出版产业治理体系;提高政策效力,构建“1+...

明清山志编纂出版论析————作者:王俊;王建江;刘金柱;

摘要:明清山志的时空分布具有不平衡性,这与明清时期王朝政治文化环境以及山岳地缘人文条件有密切关系。而在编纂方面,编者既包括官员、地方士人,又包括宗教人员,身份多样;其以存史资政、表彰山林、导览卧游、弘教衍脉为旨趣,文本组织形式复杂多元,自成体系。再就山志出版而言,以民间私刻为主,资金来源广泛,官刻、坊刻系统参与程度低,其主要以私人传阅、购买、收藏方式在士绅阶层与宗教人员之间流通。概言之,明清山志不仅具有...

AI与出版新质生产力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作者:于殿利;周杨;

摘要:从数字技术给出版业带来的矛盾与困惑切入,以人工智能作为通用技术已取得的应用成果及其对出版产业的启示为基础,论述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对传统出版业态进行新质生产力改造,如何创造新型文化企业等,审慎探讨人工智能与出版新质生产力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冀望引发学界和业界对人工智能与出版新质生产力乃至出版行业管理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数智时代,出版何为?—第七届“数智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综述————作者:贺晨;

摘要:以“第七届数智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的专家致辞、主旨报告以及收录的研究论文为对象,结合国内研究前沿,按照数智时代的出版学科变革、技术赋能出版产业创新、面向融合出版的人才培养三个主题对本次会议内容进行述评,以揭示当前出版学科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出版产业技术应用情况和数字化转型进程、出版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和对策建议,力图为未来人工智能时代下出版业变革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参考

从自在到自为:出版文化主体性的哲学探究————作者:张安超;

摘要: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分析精神文化生产活动的不平衡性、约束性等特点,阐明出版文化主体性的动力来源。结合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命题,分析出版文化主体的逻辑机理,提出文化与出版具有主客同一性、二者相互转化。引入“自在-自为”范畴,观察文化与出版的辩证运动过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充分激发文化主体性,以及坚持正确的方向导向、积极培育文化人才队伍、大力推进出版技术创新三点现实启示

中外对外出版政策比较研究————作者:裴永刚;甘俊佳;

摘要:从政策视角入手,将权威型政策、激励型政策、劝告与鼓励政策、系统变革政策、能力政策作为分析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的对外出版政策的指标。研究发现,这些国家对外出版政策呈现以下特征:文化外交政策为基底的权威型政策;取消或减免增值税的激励型政策;汇聚多来源出版专项资助的鼓励型政策;跨部门合作创新渠道推广的系统变革政策;创设出口学院、学徒制培养对外出版人才的能力政策。基于此,提出文化外交政策与专项出版...

对编辑职业的隐喻性阐释——基于258篇编辑职业话语文本的语言学分析————作者:谢妍妍;

摘要:基于258篇编辑职业话语文本,借助乔治·莱考夫概念隐喻理论中的基础理论框架和多语言隐喻分析提供的人工标注方法,对编辑日常话语进行隐喻性分析。揭示编辑思想和行为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的,编辑隐喻无所不在,它存在于编辑的言语中,根植于编辑的概念系统里,建构了编辑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为模式

教育数字化转型视域下新形态数字教材的应用场景及建设路径————作者:赵丙勋;袁华莉;

摘要:从满足学生“自适应学习”“沉浸式学习”“智能辅导”及教师“学生学情分析”“资源智能推荐”“智能教学助手”等角度出发,阐述教育数字化转型视域下数字教材的“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三层架构模型。依托“知识图谱”“环境感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核心服务,通过“效能类”“信息类”“情景类”“评价类”“认知类”五类功能工具构建数字教材的高内聚松耦合的功能应用体系。使教材数字化从资源富媒体化、信息组织...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