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评论

所属栏目:经济期刊 热度:

区域经济评论

区域经济评论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国家级
国内统一刊号:41-1425/F
国际标准刊号:2095-5766
主办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主管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查看区域经济评论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赢未来省级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工业经济论坛国家级经济期刊

   《区域经济评论河南省经济期刊征稿,创刊于2013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经济类学术期刊,2013年正式出刊(双月刊)。本刊由1985年创刊的《企业活力》改刊而来,办刊宗旨:创新区域经济理论,服务区域经济实践,探析区域经济政策,总结区域发展经验。编委会:本刊编委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长金碚研究员;本刊主编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喻新安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研究员。荣获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2)。

  区域经济评论杂志栏目设置

  经营探索、经营谋略、经营观察、经营诊所、营销企划、营销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

  区域经济评论杂志荣誉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区域经济评论杂志社简介

  1.《区域经济评论》论文内容要求理论和学术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理论性、前瞻性、实用性。论文篇幅一般为6000字以上。

  2.《区域经济评论》文稿内容格式包括:中英文篇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若文章有资助背景,请标明基金项目名称(含代号)。

  3.《区域经济评论》来稿一般通过电子邮件附件发送,通过邮局投寄也可。发送电子邮件时,请将文稿以附件形式发送,文件格式以word.doc文档为佳。文中如有插图或照片请提供电子文件。

  阅读推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月刊)1980年创刊,是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性学术经济期刊。本刊是面向生产和科研的学术性刊物。主要介绍国内、国外技术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发展方向,交流产业结构、宏观、微观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工作经验,她融入了世界、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一本提供学术咨询和工作指导的刊物。荣获中文核心期刊(2008)、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区域经济评论最新期刊目录

创新扩散视角下的中国自贸试验区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制度建设————作者:王豪;张帆;杨多多;张峰;

摘要: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创新扩散的引领与推动作用,加强复制推广制度建设是关键。当前全国范围内自贸试验区创新成果的复制推广工作虽取得了成绩,但制度化建设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存在责任主体权责不清、程序性规则缺失、评估考核和激励容错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未来需要从统筹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提升领导体制与工作体系的科学化运作水平、突出制度性约束与机制化奖励...

数智技术赋能商贸流通一体化的区域差距————作者:王娟娟;

摘要: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数智技术正在各领域全面普及。通过对2013—2023年数智技术赋能商品流通一体化情况的分析发现,数智技术赋能商贸流通一体化的作用体系是相对独立的,这是数字经济时代商贸流通一体化存在多元化渠道和标准的前提。人工智能赋能商贸流通一体化的效应显著大于物联网,加载数智技术的数字经济赋能商贸流通的效应更为明显,数智技术赋能商贸流通一体化的效应存在显著区域差距。立足实际,以技术一体化推进商贸...

低碳全球化下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隐含碳演变趋势及调控优化策略————作者:韩梦瑶;孙紫荻;

摘要:在低碳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现阶段的出口结构仍然以高碳行业为主,其进出口隐含碳排放不容忽视,合理优化贸易布局是中国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及应对风险的有效措施。结合全球贸易隐含碳研究结果,力求刻画全球贸易隐含碳时空演变格局,对比不同情景下中国隐含碳转移的趋势差异,解析不同情景下中国高碳行业的贸易风险,主要结论如下:全球主要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呈现增长态势,其中印度、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研究————作者:张英卓;苗长虹;

摘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快速稳定增长的必要前提。采用2000—2022年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和各类金融资产存量数据,建立经济虚拟化水平的测度指标,并应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全国和省域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全国整体的耦合波动错位且协调水平较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水平空间差异显著,东部沿海地区高,中部、西部地区较低,并且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有扩大的...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粮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作者:蔡森;郑文辉;

摘要: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水资源是黄河流域最大刚性约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提出5周年之际,研究测度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粮食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2000—2021年黄河流域9个省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熵值法构建水资源利用与粮食产业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测度黄河流域“水—粮”协同发展时空变化特征,可以发现:2000—2021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粮食产业协同性呈上升趋...

中国式现代化的海洋强国取向————作者:金碚;

摘要:自中国近现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路径表现为从闭关锁国到汇入全球经济,并具有趋同存异的显著特征。海洋强国取向,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避免的大方向、大趋势和国家宿命。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的文明进程,向着海洋就意味着进步、现代,背离海洋则意味着落后、古旧。中国如果不能成为海洋强国,就会受到海洋列强所辱;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有现代化的光明前途。中国式现代化形态和进程显现出曾经的内陆大国,插上工业化翅膀,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科化再探索——从经济共同体到共同体经济学————作者:李曦辉;

摘要:建立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是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的关键所在,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坚持“两个结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实践进行科学分析。历史实践证明,经济力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持续发展与壮大,也...

国际产业链安全保障的政策取向与中国应对机制构建————作者:郝宇彪;薛翔文;

摘要:国际形势急剧变化,安全发展替代经济效率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产业链风险成为各国重视的关键问题。从国际视角来看,产业链安全的核心保障是自主创新,外部条件是国际合作与博弈竞争,具有普遍性、异质性、相对性等特点。为维护自身产业链安全,以美欧为代表的主要经济体主要采取以下政策措施:一是经济政策驱动产业链布局趋于本地化和区域化;二是数智化技术竞争并带动制造业复兴;三是将“去风险”定为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成就、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索————作者:袁航;柳天恩;

摘要: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在顶层规划政策设计、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新两翼”建设、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联动发展、科技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然而,京津冀协同发展依然面临区际发展差距大、跨区域产业联动发展不紧密、科技成果跨区转化比例偏低、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艰巨、全面绿色转型任重道远等现实问题。应进一步推动京津...

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症结与着力方向————作者:赵彪;

摘要:东北全面振兴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安全、稳定和发展大局。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新动能和新优势不断涌现。然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东北振兴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包括“一城独大”,缺失城镇化的有效集聚中心;“一业独大”,缺失工业化的实效组织载体;“一企独大”,缺失城乡一体化的高效桥梁纽带等,造成东北地区“集聚能力弱”和“发展成本高”两大困境,中心城市集聚能力不足是主要原因,中心城市行...

基于投入产出数据的全球生产网络结构特征与风险识别研究————作者:沈洁;杨飞洋;史亚东;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各国之间已经形成高度融合、相互依存的全球生产网络,但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充满挑战的新时期,全球生产网络的结构特征与我国面临的风险因素也在不断变化。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以ICIO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从全球、区域、国家三个维度考察中间品生产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发展演化态势,研究结果显示,全球层面中间品交易规模稳步提升,但各国对外依存度相对削弱;区域层面经历了分散—整合—再分散的...

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2024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综述————作者:丁建军;胡薇婷;

摘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024年6月22日,2024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暨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吉首大学举办。与会专家和学者围绕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需求和实现路径,从科技创新、产业体系、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三农”等多个视角展开研讨,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学术观点与研究发现

《区域经济评论》新时代新使命————作者:李丽;

摘要:<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与应有之义,也是区域经济学界需要回答的时代命题。《区域经济评论》作为由全国编制规模最大的地方社科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交流期刊,自创办以来,致力于打造区域经济领域一流学术成果汇聚阵地,2018年9月入选北大中文核心...

区域经济评论投稿指南

摘要:<正>《区域经济评论》是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区域经济学学术交流期刊,是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2013年正式出刊(双月刊),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2095-5766,国内统一连续出版...

以品质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及其创造力经济效应————作者:林善浪;凌家慧;林泽宇;

摘要:中国正迈入后工业化、后人口转型和城镇化后期阶段,城镇化发展模式将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内涵型转变,意味着长期形成的工业化、城乡人口流动和城镇化互动格局面临新的变革,城市品质成为城镇化新阶段的关键变量。城市品质吸引创造力人才集聚,推动创新活动和创业活动的空间集聚,带动由创造力驱动、以创新创业活动为基础的创造力经济发展。为此,必须优化城市“软”环境,推动人才自由流动,建设创新型和创业型城市,培育和发展城市...

空间组织的逻辑演化与区域治理范式变革对中国城市群治理的启示————作者:胡彬;王媛媛;黄赜琳;

摘要:大都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活跃力量和空间推进载体,是区域治理理论缘起与实践探索的重点,为城市群治理问题研究提供了价值基础。空间组织逻辑由“场所空间”向“流动空间”的转变形成了理论演化的分水岭,亦为区域治理理论奠定了贯通性的解释框架。在以信息城市为典型特征的“流动空间”背景下,区域治理思维发生了向新区域主义理论强调关系协调的非制度性变革和新国家空间理论围绕“再地域化”的制度变革的范式变化。后者重点阐释了全...

中国城市群的新质生产力水平与区域差异研究————作者:李红;蓝水英;李静怡;余冰清;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引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基于新质生产力内涵构建新质生产力水平指标体系,采用“EN-CRIT-MA”方法测算2012—2021年19个中国城市群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同时通过莫兰指数、变异系数和Dagum基尼系数探究中国城市群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新质生产力水平总体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相较于其他城市群,五大国家级重点建设城市群的新质生产力...

现代物流体系支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机理和路径研究————作者:马惠;冉净斐;

摘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作用。现代物流体系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基石,它从促进市场融合、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削弱垄断、促进市场公平、加快市场标准化等四个方面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我国现代物流体系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面临的主要难题是:物流效益不高、物流智能化和信息化程度低、物流设施有待加强、物流行业内部壁垒严重等。现代物流体系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路径选择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

数字经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机理与实证————作者:王春晖;叶光;王学伟;

摘要:新经济地理学经典模型将贸易成本作为影响厂商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探究了产业空间集聚的内在机制。拓展已有模型可以发现,区域数字基础设施规模及居民数字素养的提升均可通过影响贸易成本进而吸引高生产率厂商集聚以提升居民要素报酬,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采用2017—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中国区域层面数字经济发展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控制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数字基础设施规模的提升...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空间关联与协同治理路径————作者:方大春;常愉珠;

摘要:新发展阶段,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基于2016—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度各省(区、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水平及空间关联网络特征,运用二次指派程序(QAP)探究影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空间关联网络的因素。结果表明:2016—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较低,东部地区融合水平优于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空间关联呈现出复杂的网...

  相关经济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区域经济评论河南省经济期刊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jingji/7768.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