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研究

所属栏目:经济期刊 热度: 时间: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1082/F
国际标准刊号:1002-8005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查看中国经济史研究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工业技术经济》研究生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硕士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经济研究杂志社出版的专业性刊物。该刊物以马列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百家争鸣的方针,刊登有关经济史的理论论著,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以及中国现代经济史的论著,中外比较经济史研究论著,中国经济史的专题研究资料,中外经济史著作的评介,国内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的报导,并适当刊登中国经济思想史方面的论著等。《中国经济史研究》坚持以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问题即“四新”原则取舍文章,为学术界新老作者提供发表论文的园地。

  本刊积极为中外学界的交流架设桥梁,已刊登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学者的多篇文章,其中海外著名学者黄宗智、赵冈、王业键、陈慈玉等先生在本刊发表的论文引起学界极大反响。本刊发表的论著多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其中经君健先生的《试论地主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本质联系》(1987年第2期)、吴承明先生的《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分别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由本刊主办的“经济史论坛”学术讨论会,自1993年始先后举行了18次,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品牌,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该刊在国内外学术界颇具影响,被誉为本学科的权威性刊物,2000年图书情报系统根据文献利用率在经济学刊物中排名第三。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有:“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现代经济史”、“中外比较经济史”、“国内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经济思想史研究” 、“港台经济研究”、“民族经济” 、“西部开发”、“理论探讨” 、“专题评论” 、“学人与学术” 、“论著评介”、“青年论坛” 、“读史札记” 等。

  本站已成功发表的论文:

  1 中国近代民生经济学研究——基于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的视角 熊金武; 2

  2 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形成若干问题探讨 李根蟠; 5-14

  3 近代中国金融业发展模式与社会转型 杜恂诚; 15-24+143

  4 先秦诸子百家民生经济思想探析:结构变迁的视角 方建国; 25-42+143

  5 晚清西方经济学财富学说在华传播研究——以在华西人著述活动为中心的考察 李丹; 43-53+143

  6 民国时期的经济思想史研究——来自留学生博士论文的考察 邹进文; 54-65+143

  7 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1978—2014 程霖;张申;何业嘉; 66-84+144

  8 2015年度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研究动态及前沿问题讨论会召开 于文浩; 84

  9 唐代蠲免事务管理探微——基于对《新安文献志》所录唐户部蠲牒的考释 顾成瑞; 85-91

  10 清初江南人丁研究——兼谈清代人丁编审制度的确立 薛理禹; 92-107+144

  11 近代中国白银通货存量与货币供给总量考论——与罗斯基教授商榷 蒋清宏; 108-116

  12 1736—1911年间山西粮价变动趋势研究——以货币为中心的考察 马国英; 117-125+144

  13 建国初期农家支出研究 常明明; 126-134+144

  14 李埏先生与中国经济史研究 田晓忠; 135-142

  15 《清代榷关与北路贸易》内容简介 李慧霞; 142

  经济论文发表:国际贸易全球下的经贸英语经济价值

  摘要:近年,由于我国与其他国家不断发展经济贸易,经贸英语的重要意义逐渐被人们意识到,并且作为一种时代背景下的产物,经贸英语具有十分明确的作用,即使两个国家贸易顺利开展的桥梁。在这种条件之下,经贸英语本身的价值也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其中主要包括三个不同角度的价值。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经贸英语的价值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经贸英语,经济价值,分析

  经贸英语作为具有特殊用途的工具,其已经逐渐的摆脱了简单意义上的英语学习,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我国的经济贸易得到更好更顺利的发展。伴随着经贸英语不断提升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国内关于经贸英语的各种培训机构应运而生,特别是一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权威的相关等级证书更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经贸英语的实际价值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中国经济史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头衔获取方式与个人晋升——来自晚清海关的证据————作者:李嫣然;赵一泠;周建波;

摘要:本文使用1910年《新关题名录》中的华员数据,考察通过科举、荐举和捐纳方式获取头衔是否会影响华员在海关的职业表现。实证分析发现,海关科举华员整体上薪资水平更低,更多分布在文书型岗位上,存在职业发展上限。文章认为,海关的招聘制度设计、不同岗位对能力的差异化需求和科举职员逆向选择等因素导致了上述结果。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教育和新式职业之间存在供需不匹配的矛盾,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催生了海关税务专门学校,也...

《清代的粮价与市场空间结构》简介————作者:余开亮;

摘要:<正>余开亮著《清代的粮价与市场空间结构》于2023年9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清代粮价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史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近年来系统的清代粮价资料得以为学界利用,清代的粮价及市场问题再次成为经济史研究的热点。本书在深入分析清代粮价数据的制度背景和数据质量的基础上,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清代市场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变历史进行分析

农工一体化:福建制糖工业用工策略的实施(1956—1985)————作者:徐岚;张侃;

摘要:20世纪50—80年代,因制糖工业的行业特殊性、投资与技术的限度以及户籍制度的限定等因素,致使福建的糖厂在榨季出现劳力短缺问题;而长达8个月之久的停榨期又使糖厂固定工出现“在职失业”的现象。劳力短缺与滞存并存是该时期福建制糖工业生产活动中的常态,为了因应这一局面,糖厂、政府、社队三个利益相关方共同协调,在榨季从蔗区社队征调大量社员到糖厂充当季节性临时工;在非榨季糖厂固定工除了设备检修等工作外也会被...

论清代民间社仓制度的实践及其变异——以重庆市合川区涞滩二佛寺碑刻为中心的考察————作者:游彪;

摘要:南宋孝宗在位时期,经朱熹编定《社仓事目》而推广到全国各地的社仓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清朝,从康熙皇帝开始就颇为推崇该法,这对于清代地方社仓的广泛建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位于重庆合川的涞滩二佛寺保留了若干清朝社仓制度的碑文,这些珍贵史料在国内外都是十分罕见的,可以帮助今人在制度以及实践层面更深入地理解朱熹社仓法在清代民间的发展演变过程

明清—近代中国的市场、财政与金融——第二届中国经济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作者:李一苇;沈博;王嘉乐;

摘要:<正>2024年12月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室和《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经济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十六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明清—近代中国的市场、财政与金融”发表精彩报告,京内外四十余名青年学者参会,共同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会议以专题报告的形式依次进行...

《术语革命:中国近代经济学主要术语的形成》出版————作者:孙大权;

摘要:<正>《术语革命:中国近代经济学主要术语的形成》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23年11月出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孙大权著,全书63.2万字,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成果。中国近代出现了数以万计流传至今的经济学新术语,它们是怎样形成的?这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的重要问题和难题,学术界迄今尚无系统的研究成果。作者潜心钻研10年,对该主题进行了全景式的深入研究

牧民的智慧:明代前中期甘青地区马政的演进逻辑————作者:胡箫白;

摘要:明代前中期是王朝势力逐步深入甘青地区的关键历史时段。在此过程中,“国家-社会”关系不断调整,并在地区马政的演进逻辑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洪武前期,明朝势力尚未深入甘青地方社会,地区马政为本地部众所主导,明廷无法从以物易物的实物贸易形式中获取大量马匹。从洪武后期开始,明廷对甘青地区的统治渐趋稳固,因之施行金牌信符制度在地方社会征纳“差发马”,纳马额度的摊派刺激了甘青地区的人口流动,亦造成了区域内部社会关...

清末财政乱象与度支部统一中央财政————作者:刘文华;

摘要:晚清以来,中央新设机构,如总理衙门、海军衙门,往往侵割户部财权。清末新政时,这一情况更为严重,新设各部纷纷自筹经费,导致出现了各自为政的财政乱象。户部(度支部)对此也曾加以反对,但收效不彰。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摄政王载沣的鼎力支持下,度支部尚书载泽强力推动奏准清理财政章程,不仅派员监督各省财政,还在中央层面推进统一财政的计划。但宣统元年(1909)及二年上半年,计划进展不大。宣统二年底,资...

国营农场与农业集体化的探索——以广北农场为中心(1950—1966)————作者:刘东庆;

摘要:<正>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全民所有制农业企业,国营农场在新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倡导垦荒建场、支持农垦事业发展。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的国营农场在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保障粮食安全、引领农业现代化、维护边疆稳定等方面贡献卓著。1949—1966年,中国乡村经历急遽的社会变革,国营农场在频繁调整自身经营管理体制的同时,也践行国家的农村变革理念,推动农业社会主义改...

明代徭役增派下的会计平衡方式与徭役类别——以嘉隆年间的山东为例————作者:金珍真;胡铁球;

摘要:从《山东经会录》来看,在明代徭役册中,维持会计平衡的主要操作方式有免编力差部分名额、编银额小于征银额、银差项下的银力兼派、将编银额高的银差改为编银额低的力差和兑编五种。从这五种方式来看,山东地方官府使用了减额不减负、隐藏负担、明减暗增等会计手段,其实质是“阳取之外有阴取”,阴取部分不入会计,从而使大幅增加的财政负担消失于会计过程中。通过维持徭役册中的会计平衡,地方官府可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目...

计税定股与计租分利:清代福建山林共有产权的运作机制————作者:郑鹏程;

摘要:清代福建山林产权秩序由计税定股和计租分利两种机制所塑造。所谓计税定股,是指将山税作为产权的依据,山主通过分摊特定份额的山税以获得特定份额的股份,并以股份分配山场权利。所谓计租分利,是指将山租作为业权的依据,山佃农通过交纳山租以获得长期管业权,且山租可在山佃农群体内逐级发包,从而再次分配业权。在此过程中,山林产权的认定依据从“界占”转换为“股份”,排他性产权归属问题转换为内部权利安排问题,从而形成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法工业合作方式的确立————作者:周磊;

摘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法两国逐渐形成了一套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工业合作方式,其从联络渠道、合作导向、结算形式和立项途径等四个方面维系保障了两国工业合作的正常进行。两国政府搭建的官方合作渠道为中法工业合作提供了基本条件,满足了双方企业跨国商业联络的需求并保证项目合同妥善执行;服务于中国工业规划的合作导向,有利于法国企业适应中国工业的高度计划性和合作的买方市场环境;基于出口信贷的现汇结算形式,一定程...

华资银行的兴起与清季民国金融行业的职业流动————作者:贾欣潮;周亚;

摘要:金融行业的职业流动与近代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相关联,即“制度移植”外表下的银行发展缺乏与其相对应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因此,华资银行只得从性质相近的票号和钱庄中寻找人力资源。在这一基础上,银行在薪酬激励、人事制度和行业前景等方面展现的优势造成传统金融机构人力资本流失。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塑造稳定而可靠的职业队伍,华资银行凭借新式教育力求革新人事,而钱庄的人事改良却因治理结构的局限收效甚微。金融行业的职...

知识、科学与市场:近代桐油知识的流动与中美桐油贸易————作者:李俊杰;

摘要:中国作为桐油的原产地,在古代形成了一套关于油桐和桐油的经验性知识。随着西方近代植物学和现代化学的发展,尤其是分析化学的兴起以及对实验的重视,使人们对物质和生命内部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构建了一种基于现代科学的桐油知识体系。20世纪前期,美国拓展了桐油的使用范围,大大刺激了美国对中国桐油的需求,中国桐油对美出口激增,美国也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桐油出口国。同时,美国依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强大的工业能力,移植中...

晚清发审幕友修金的摊捐及其困境————作者:宁浩;

摘要:道光以降,由于州县发审案件的增多和积压,各省发审局和道府官员聘请发审幕友协办处理,以州县摊捐的方式筹集高昂的幕友修金。朝廷虽有禁令,却无法阻止发审幕修摊捐在地方盛行,其主要原因是发审幕友已深度参与审转覆核制运作。摊捐实际收效有限,由于州县负担沉重且无关州县考成,账面上州县欠款累累。虽有出现发审幕修放弃依赖摊捐的情况,不过直至清末司法改革和清朝覆灭,州县摊捐仍是发审幕修的主要经费来源。官员在幕修上的...

安徽小三线企业调整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研究————作者:张胜;

摘要:<正>20世纪60年代中期,根据当时国际环境和我国周边紧张局势,党中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而小三线建设是各省区市后方战略基地建设,以地方军工及配套设施为主要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小三线建设在新形势下也开始调整:1979至1984年是初步调整阶段,以“军转民”为中心;1984年8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地方军工工作会议,...

窠名与分隶:宋朝酒利分配的演变与博弈————作者:徐东升;

摘要:现存史料共梳理出宋朝酒利窠名50项有余,这些窠名主要通过增添酒价、变更场务出售形式、创建酒库等方式增收酒利而创设,包括正收及其衍生、分化而来的窠名,以及窠名的另称、合称。这些窠名主要出现在买扑场务和官监场务,是随着榷酤制度的演变逐步形成的,分别隶属中央与地方的官府机构。窠名与分隶相辅相成,增加窠名的目的是分隶,分隶则按窠名进行。宋朝酒利分配的演变,从窠名归属看呈现出两个明显趋势:一是在中央财政部门...

《“大分流”视域下的清代经济发展模式》出版————作者:褚芝琳;

摘要:<正>与西方相比,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独特吗?在过去20余年间,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范·赞登(Jan Luiten van Zanden)、王国斌(R. Bin Wong)、皮尔·弗里斯(Peer Vries)等西方学者曾试图寻求一个较为合理的解答,从而掀起了一场有关中西“大分流”的长期论争。不过,由于西方学者的论著大多基于二手史料,其结论缺乏一定的说服力

交易方式、产权界定与房租价格——基于清代归化城房产交易的研究————作者:张国坤;胡岳峰;

摘要:清初以来,归化城房产交易渐成规模,随之而来的是交易方式、产权界定、价格等方面的形成与重塑。归化城房产交易方式在道光年间出现明显转变,逐渐形成以押租为主的交易体系,活租、典、推卖等交易方式的出现频率则日益减少。房产交易中的产权界定较为灵活,具体的权利分割有赖于契约中的明文规定。从道光年间开始,归化城房主越来越多地明确房屋修缮责任,将赁房人的后期投入转为押租的押金或预付的房租,从而限制铺底权的形成。归...

明代里甲户籍结构与基层社会控制——以《嘉靖泉州府永春县保甲文册》为中心————作者:杜钰婷;

摘要:日本京都大学所藏的《嘉靖泉州府永春县保甲文册》是认识官府通过保甲登记加强对里甲编户、屯军与流寓人口管理的珍贵文书。结合族谱记载,可知它大致形成于嘉靖四十年(1561)上半年,记载了永春县西部7个都(里)884户家庭在里甲组织中的隶属情况,登记的里甲户名都可追溯到真实人员,包括实在人名和“姓氏-在世宗亲字讳”式的半虚拟姓名两种。虽然其时里甲户籍多由宗族控制,但通过保甲手段,官府对隐藏在里甲总户之后的...

  相关经济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