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学报》杂志简介
《服装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8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江南大学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本刊以科技创新、交流成果、服务行业、提升学科为宗旨,为广大高校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服装企业中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提供高质量的科研报道。主要刊载针对服装领域材料、结构、管理、设计、文化、营销和信息化等方面,具有原创性、前瞻性和交叉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成果。
《服装学报》办刊宗旨:刊载服装领域材料、工程、设计、管理等方面具有原创性、前瞻性和交叉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成果,坚持学术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反映服装科技趋势,推动中国服装业转变发展方式,在科技水平、工业装备、品牌研发等多方面培育竞争优势,服务产业发展。
《服装学报》杂志栏目设置
服装材料科学、服装人体工学、服装信息技术、服装设计艺术、服装工程技术、服装历史文化、服装品牌营销
《服装学报》杂志荣誉
CA 化学文摘(美)Pж(AJ) 文摘杂志(俄)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2018年《服装学报》杂志03期投稿论文目录:
经编全成型男式T恤原型设计与工艺实现张囡;蒋高明;董智佳;储云明;
浙东定海民间传统龙裤结构与制作工艺洪文进;苗钰;沈雷;
明代中后期汉族女袄的领襟结构及流变蔡小雪;吴志明;董智佳;
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挑花技艺的发展原则与方法张晓伟;梁惠娥;邬红芳;
收录论文:明代中后期汉族女袄的领襟结构及流变
【摘要】:以出土和传世的明代中后期女袄为实物来源,重点选取其领襟结构作为研究对象,从资料考证、图像分析入手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领襟结构及其闭合方式的形制和流变进行分析。揭示了明代中后期女袄的领襟结构流变特征,即由初期传统的交领大襟逐渐转变为圆领、竖领、方领对襟为主;阐明了明代中后期女袄的领襟结构流变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风气、科技进步、对外交流和功能需求。
服装学报杂志最新期刊目录
基于改进Canny算法的契丹男子袍服形制提取与复原————作者:林嘉琪;邓咏梅;
摘要:辽代契丹袍服是在游牧文化、民族融合和等级制度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服式,蕴含着该时代丰富的历史特征和文化精神,在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以辽代墓葬出土的契丹袍服实物为研究对象,从服装工程的角度梳理和分析契丹男子袍服的形制特征,并采用Canny算子结合形态学的边缘检测算法提取服装形制;运用比例法计算服装文物各部位细部尺寸,将图像信息转化为特定数据,并通过服装CAD软件形成服装的二维结构图;通过...
老龄化背景下防跌倒可穿戴产品的开发现状与前景————作者:黄鑫鑫;杨淋晖;赵林;
摘要: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智能可穿戴技术在老年群体跌倒预防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对过去十年跌倒监测技术的演变及防跌倒可穿戴产品的产业化进展进行了回顾与分析。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揭示了跌倒预防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跌倒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当前市场上典型的防跌倒产品解决方案,提出老年人防跌倒可穿戴产品未来可围绕人工智能的个性化风险...
中国服装色彩的文化共性————作者:郑巨欣;
摘要:中国服装色彩有鲜明的特色,研究有诸多路径,文化共性研究是重要选项。通过分析中国色彩的颜色观,试图说明其与当下中国通行的西方色彩学之间的不同,指出系统性的中国服装色彩文化受到中国历史、地理、语言、制度及其相关的色彩文化的滋养,并首次提出中国服装色彩文化共性的整体观,认为中国服装色彩研究需要注重内化颜色与外观物色的统一
保暖功能纤维的开发及应用————作者:肖学良;陈宇凡;李海燕;张典堂;肖燕;
摘要:介绍了保暖功能纤维的保暖性、柔软性、舒适性等基本性能,论述其在保暖材料领域的重要性。回顾国内外关于保暖功能纤维的研究进展,将其依据保暖机理分为被动保暖纤维和积极保暖纤维两大类,并从结构设计、制备材料、保暖机理及性能特点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归纳保暖功能纤维在防寒保暖、医疗保健、智能穿戴等领域的应用,指出保暖功能纤维开发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分析认为,未来可以通过改进保暖功能纤维的制备工艺,完善其...
玄衣纁裳的色彩哲学————作者:肖世孟;
摘要:古代祭祀所用礼服与礼器必须遵循“礼神者必象其类”的法则,玄衣纁裳色彩特点不仅表现为视觉特征,更体现在其象征内涵。通过文献梳理,对玄衣纁裳进行剖析,探讨其色彩在祭祀天地的礼仪活动中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玄衣纁裳中玄象征天,纁象征地,“玄”“纁”色彩的结合体现的是天地相交的阴阳关系,并蕴含万物因此而生,且生生不息之意
智能礼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作者:朱达辉;臧静怡;
摘要:智能礼服是一类涉及材料科学、光电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多领域技术的智能服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为推动智能技术与礼服的融合,满足现代设计需求,从智能礼服的技术与设计现状出发,分析智能礼服在设计中如何体现环境适应、情感反馈和交互特征。研究表明,变色、发光、变形、温控等技术是智能礼服目前设计中的关键技术;智能礼服在美观度与穿着舒适、技术集成与安全性、可持续性和耐用性、成本与市场接受度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针刺吸盘抓取单层服装裁片的影响因素分析————作者:王金钊;侯珏;杨阳;封磊;刘正;
摘要:为了探究服装生产中针刺吸盘自动抓取单层裁片的影响因素,选取18种织物裁片进行抓取实验。通过确定裁片抓取效果的评价尺度,对裁片物理属性与抓取效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基于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吸盘出针长度的抓取效果模型,定义针刺吸盘抓取指数,并提出针刺吸盘抓取裁片的参数设置方法。研究表明:裁片抓取效果与织物厚度、密度、面密度和硬挺度相关性较高,对应相关性指标分别为0.697,0.687,0.733和0.4...
循环再生纤维在转杯纺成纱器内的运动模拟与分析————作者:邵秋;龚新霞;杨瑞华;
摘要:循环再生纤维长度短、整齐度差,在其转杯纺成纱过程中经常出现断头或难以接头的现象。为研究循环再生纤维成纱困难的原因,探究其在转杯纺成纱器关键部件中的运动规律,借助数值模拟软件Rocky DEM 2022R1和ANSYS Fluent 2022R1模拟两种不同长度(9.5和16.0 mm)的循环再生纤维多根连续进入凝聚槽后的运动规律,并与原棉纤维(28.0 mm)在转杯凝聚槽内的运动规律进行对比。结果...
具身认知视角下阳新布贴的数字化设计与应用————作者:李敏;李兰;陈文凤;唐杰;
摘要:在新时代和新技术的冲击下,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阳新布贴的保护和传承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改善用户的手工艺类非遗体验,促进其传播与发展,以手工艺类非遗阳新布贴为研究对象,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搭建非遗数字化层次模型,提出非遗数字化策略,利用数字化工具构建非遗数字化体验平台,并探索其在服饰领域的创新应用。研究表明,数字化技术与非遗文化相融合,拓展了非遗数字化保护的途径,为手工艺类非遗活态传承提供新路径,并...
传统纺织品图案的屈曲矫正与再生设计————作者:石文慧;朱海峰;蒋汶秦;倪嘉陆;徐平华;
摘要:为解决传统纺织品成像屈曲造成的图案变形问题,探究基于内容的图像拉伸方法,同时对矫正后的图案进行再生设计。通过计算图像的能量矩阵得到端到端的最小能量曲线,利用周边信息计算出填补像素;通过路径动态规划的迭代来实现图像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内容填充,从而实现屈曲图像的矫正。利用边缘检测、矢量化操作和颜色聚类等方法,对纹样和色彩进行再生设计。将基于能量矩阵矫正图案屈曲的方法与其他常用的形态矫正算法进行对比。...
清代宫廷服饰中的紫色气象————作者:章新;
摘要:“紫”在清代宫廷服饰中是引人注目的色系,其在黄、青、红、蓝4类清代重要服饰色系外,别开生面地展现出一派富贵娇艳的色彩。立足清宫旧藏服饰文物,参照宫廷画卷,对应清代宫廷文献与档案,兼之古人笔记、字典、书谱等,通过文献梳理与实物分析,对清代服饰中的紫色展开研究。在明确区分清宫紫色系服饰,厘清名物对应关系的基础上,揭示了清代服色承袭了中华古代政治传统和色尚文化,并结合现实选择,构建相关理论体系。服饰中的...
清代宫廷纺织服饰中黄色的应用————作者:贾玺增;张馨翌;
摘要:黄色作为五行之色在清代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和意义,代表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是宫廷纺织服饰的青睐之色。以故宫博物院数字博物馆内收藏的宫廷纺织服饰为研究载体,采用实物佐证同时结合文献考证的研究方法,对清代宫廷纺织服饰中黄色系的种类、色彩特征、使用范围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其等级次序与区分因素。研究表明:清代宫廷服饰用黄的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明黄、杏黄、金黄、秋香、鹅黄、米色和米黄,服色等级越高,黄色调越多,...
波特钻石模型视角下手工艺服饰品竞争力的提升路径————作者:吴雪蒙;杨笑冰;李金侠;
摘要:基于波特钻石模型分析法构建手工艺服饰品竞争力4级评价指标体系,以徐州马庄香包为例,运用德尔菲法得到香包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数,探究传统手工艺服饰品的竞争力提升路径。结果显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以及集群战略、结构和竞争等直接因素,叠加政府要素和机会两大辅助因素,是徐州马庄香包手工艺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因。研究认为,生产要素扎实、政府要素完善、需求和机会要素充分是香包产业发展的优势指数,而...
年轻女性对潮绣龙凤褂颜色与图案的偏好————作者:龚恩慧;陈子豪;
摘要:选取2种刺绣底色、2种绣线颜色和4种图案,形成16款龙凤褂上衣,通过眼动实验方法,选取30名被试者,记录其对每款服装的初次注视时间和关注时间,并进行方差分析;通过感性主观评价法,对16款龙凤褂进行感性形容词组和总体喜好度打分,以探究年轻女性对潮绣龙凤褂颜色和图案的偏好。结果表明,眼动实验和主观评价皆显示消费者对白色刺绣底色及金色绣线存在偏好;从感性意向的因子分析可以看出,消费者喜欢喜庆、时尚且较轻...
Midjourney在纺织服装设计中的探索与应用————作者:杨雪;陈可欣;
摘要:为增进国内艺术设计界基于Midjourney人工智能艺术生成器在纺织服装设计方面的应用,采用观察和批判的论证方法,结合实践案例系统探究Midjourney如何辅助设计人员进行纺织服装设计的方法,并分析其生成结果的启发性、实用性效果及所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研究认为,运用人工智能艺术生成器辅助设计是数字时代未来的发展趋势,Midjourney能在纺织服装设计企划构思阶段有效帮助设计人员高效生成与演示创...
基于图像处理的男西装前身褶皱弊病识别————作者:张启泽;杜聪;庹武;郝潇潇;
摘要:前身不良褶皱是西装常见的弊病之一,在西装定制过程中对专业人员依赖较强、耗时且易受主观影响。以男西装为例,构建一种前身褶皱弊病自动识别方法。从企业收集男西装弊病图,借助分割标注工具EISeg提取目标图像,采用双三次插值统一图像分辨率,规范特征参数;对图像进行灰度化、伽马变换及阈值分割,简化运算数据,增强图像信息,突出褶皱走势;根据褶皱局部灰度曲线图提取褶皱的宽度、深度和密度3种参数指标,按照阈值分割...
元明清时期纺织品中的经典兔纹及其文化意蕴————作者:朱靖吟;赵帆;蔡欣;
摘要:元明清时期纺织品中兔纹的组合、形象及其文化内涵伴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演化。运用图像分析法、文献研读法和对比研究法等,对保存较好纺织品文物中的兔纹图案进行汇总、整理和分类,探讨兔纹的艺术表现形式、文化寓意及其发展脉络。研究发现,兔纹在中国古代纺织品中的流行时间主要为元、明、清3个朝代;兔纹组合形式主要包括捣药兔与三足乌、独兔、多兔、兔和其他动物4种;兔的姿态主要有奔脱、捣药、顾望3种。此外,兔纹的局部特...
清代武官补子中的虎形纹饰演变与文化意蕴————作者:魏欣;薛菲莉;
摘要:清代武官补子中虎形纹饰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与文化意蕴。基于图像研究和文献资料分析,溯源辨析虎纹补子的概念及应用范围,从虎纹造型表现、题材组合分析其纹饰特征,并结合清朝文化背景探究其文化意蕴。研究认为,随着清代历史脉络的演进,武官补子中的虎纹呈现出造型锐气渐消、题材形式固化的纹饰演变特征,表现出文化多元融合、审美传承发展的艺术特点,反映了皇帝对武官忠义勇猛的职责期盼,以及人们对国泰民安的祈...
1980—2023年明代民间女服研究回顾与展望————作者:张春明;李树霞;
摘要:为系统总结明代民间女服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并探讨其未来研究趋势,采用文献研究,从通史性与专题性两个角度,系统梳理1980—2023年间有关明代民间女服的研究资料,并结合VOSviewer信息处理软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成果整合与热点挖掘。研究表明:当前明代民间女服的研究资料主要包括出土实物、文字古籍、图像绘画和传世织物;研究热点集中在形制结构、纹样色彩、面料工艺及服饰文化4方面;整体研究成...
基于扎根理论构建明代赐服对朝鲜半岛服饰影响的模型————作者:屈萍;邵小龙;
摘要:明代赐服制度与明朝安邦治国的战略相始终,并对藩属国服制产生深远影响。但以往学界对于明代中朝封贡关系研究存在中国主动寻求建立封贡关系并强加给朝鲜的认知误区。通过扎根理论对明代与朝鲜半岛之间赐服事件相关文本进行编码分析,探讨明代赐服对朝鲜半岛服饰影响的模型并剖析其运行机制。研究发现:明代与其他王朝对朝鲜半岛服饰的影响呈现联动关系。在此过程中,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起到催化和驱动作用,前提条件和实践路径...
相关经济期刊推荐
- 省级中外企业家
- 南大核心世界经济研究
- 国家级现代企业文化(上旬)
- 北大核心财贸研究
- 国家级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 省级《吉林金融研究》
- 省级深交所
- 省级《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省级工业审计与会计
- 省级《企业文化》
- 省级财经国家周刊
- 北大核心小康财智
- 省级《交通财会》
- 省级理财周刊
- 省级《收藏》
- 省级《商周刊》
- 省级国土经济
- 省级财经政法资讯
- 南大核心华东经济管理
- 国家级《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 省级三联竞争力
- 北大核心《企业管理》
- 省级新金融评论
- 省级质量与市场
- 省级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省级赢未来
- 北大核心《管理学报》
- 国家级海关与经贸研究
- 南大核心经济体制改革
- 省级成都楼市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