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环保

所属栏目:经济期刊 热度: 时间:

能源与环保

能源与环保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41-1443/TK
国际标准刊号:1003-0506
主办单位:河南省煤炭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省煤炭学会
主管单位: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上一本期杂志:内蒙古财会杂志征收中级财会类论文
下一本期杂志:能源与节能杂志论文目录查询

   《能源与环保》杂志简介

  《能源与环保》(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管、河南省煤炭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河南省煤炭学会主办的煤炭及相关行业的综合性科技期刊。2016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中州煤炭》更名为《能源与环保》,河南省煤科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管理,是能源与环保科学领域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7)。

  《能源与环保》作为我国能源与环保行业的科技窗口和学术阵地,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为煤炭工业的科技交流、科技创新以及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了煤炭工业的科技进步,受到省内外广大读者的好评。

  《能源与环保》面向国内外,宣传报道能源与环保科技事业发展方针政策,反映国内外能源与环保科技领域新成果、新经验、新动向,促进能源与环保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为能源与环保领域科技进步、安全生产及可持续发展服务。

  《能源与环保》针对煤炭、石油、天然气、风核水电、新能源及环境保护等专业领域设有:安全与环境、开采与运输、资源利用与节能、地质与勘探、机电与自动化、工程经济与管理等六个专业板块。读者对象为能源与环保系统相关行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及大专院校师生等。

  《能源与环保》栏目设置

  试验研究、问题探讨、技术经验、煤矿安全、经营管理、科技信息

  《能源与环保》杂志收录情况: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能源与环保》杂志投稿须知:

  1.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学位,何年毕业于哪所学校。现从事工作或研究方向。

  2.请合理简化复杂的图形,采用矢量图,保留图中的重要信息。请注意标明曲线图横纵坐标的含义及单位,保持刻度均匀;请标明数值模拟图的图例。

  3.请务必通读全文,保证文中专业名词统一、语句通顺、文中无错别字。

  4.未按照科技论文摘要写作要求撰写,摘要部分应采用“[目的]为了……,或以……,或基于/根据……,[过程和方法]探讨/介绍/采用/提出了……,或研究了……,[结果]结果表明:……”的方式撰写。

  5.引言部分应为本文的写作背景、重要性以及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为引言部分,并比较本文与其他研究成果的不同之处,并且引用部分一定要引用相关参考文献。引言字数500个汉字以上(不够字数请修改)。

  6.文章中结论应是阐述文章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得出了什么规律性东西,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问题;结论一般不做自我评价。

  7.参考文献不少于20篇,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以上角标标出,不可引用未公开发表的内部资料。

  能源与环保最新期刊目录

面向煤矿挖掘勘探的随掘超前探测及地震震源特征研究————作者:刘旭东;

摘要:针对煤矿开采中的随掘超前探测问题,将掘进机震源特征分析与直流电阻率法相结合,提出一种新的超前探测模型。首先,通过分析掘进机振幅分布及震源特征来识别前方岩层情况;然后,构建了随掘超前探测模型,利用掘进机震动产生的电流和电阻率变化来探测地质结构;最后,通过模拟实验对低阻含水带和高阻断层进行探测效果分析,证实模型能够有效预测工作面前方地质情况。结果表明,在探测低阻含水带时,视电阻率可以降至低于377.8...

煤矿灾害精准预警与矿井智能通风系统架构及建设内容————作者:胥海东;和树栋;苏明强;姚亚虎;

摘要:矿山智能化建设作为践行国家能源战略发展规划的重大科技项目,聚焦于矿井安全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旨在促进地下资源的绿色、高效及清洁利用。针对煤矿行业的安全智能化建设需求与生产背景,重点围绕灾害预警与智能通风两大核心领域,设计了一套三级递进式的建设路径。依托透明地质技术,综合考量水害、火灾、矿压等多种灾害因素,构建了灾害信息的精准感知、预测预警及灾害控制的智能化防控体系。该体系有效解决了数据融合集成、综...

不同埋深石门揭煤工作面钻屑瓦斯解吸指标研究————作者:杨秀军;

摘要:为确定煤矿井下石门揭煤工作面最可靠的预测指标,以钱家营矿不同埋深石门揭煤工作面钻屑瓦斯解吸指标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实验室研究、现场测试方法,对钻屑瓦斯解吸指标Δh2、K1的影响因素、稳定性、适用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埋深较大处的石门揭煤工作面煤体相比浅部煤体瓦斯解吸、吸附的平衡时间短,解吸率快;随着煤层埋深的增大,石门揭煤工作面钻屑瓦斯解吸指标...

小断面突出综掘工作面泡沫除尘技术研究————作者:梁爱春;

摘要:针对某矿N1632小断面突出综掘工作面粉尘治理难的问题,在分析其产尘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泡沫除尘系统,并对发泡剂浓度、气水比、发泡器发泡网格和发泡器发泡网层数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使用泡沫后,司机位置处的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的降尘效率分别为89.30%和86.43%,掘进机后4~5 m位置处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的降尘效率分别为88.20%和87.50%

基于正交实验的露天矿道路抑尘剂复配研究————作者:胡夫;

摘要:针对露天矿道路抑尘效率不足、抑尘水分流失迅速的问题,选用3种生物基质单体抑尘材料,利用正交实验方法进行了复配研究。通过考查复配剂保水性能、溶液黏度等指标,优选出抑尘效果最佳的复合比例及适宜的使用浓度区间。实验结果表明,抑尘原料A、B、C的最佳复配比例为6∶4∶3,适宜的使用浓度为0.1%~0.2%。当溶液浓度达0.1%后,复配剂黏度迅速增加,3 d后该复配剂保水率仍可达37.0%以上。工业性试验表...

综掘面压抽风量及控尘风量对控除尘效果协调影响规律研究————作者:宋军;黄立宁;刘涛;

摘要:针对综掘面长压短抽压抽风量及控尘风量对除尘效果协调影响规律不清的问题,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不同压抽风量比、径轴向风量比控除尘流场和粉尘分布规律,根据流场及粉尘分布特征,将综掘面划分为累积区、控尘区、衰减区。以控除尘指数作为控除尘效果的评价指标,建立了控除尘指数与压抽风量比、径轴向风量比的函数关系,确定了综掘面控除尘最佳压抽风量比和径轴向风量比,并通过现场试验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应用长压短抽系统...

智慧矿山透明瓦斯地质系统平台构建与应用————作者:杨文宇;胡小刚;刘朝;张楷鑫;王嘉宇;上官星驰;

摘要:随着数智化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智能矿山正引领煤矿生产方式发生变革与升级,煤炭智能化开采成为煤炭企业发展重要手段。为加快推进智慧矿山建设,提高煤矿自动化、智能化安全管控水平,通过分析系统平台构建原理与数据建模技术,详细论述了智慧矿山建设下煤矿透明瓦斯地质系统平台构建与应用界面。构建的系统平台能够基于数据库和瓦斯地质模型系统客观地展示矿井瓦斯监测、治理以及预测全过程,完成瓦斯监测、瓦斯预测预报、瓦...

豫西低透气煤层岩巷掘进和瓦斯治理效果双提升技术研究————作者:于吉伟;

摘要:针对云盖山矿区底抽巷掘进层位的岩石坚固性系数高导致掘进进度慢,以及煤层透气性系数低导致抽采浓度低、流量衰减快的问题,矿井底抽巷的掘进工艺由综掘机掘进改为松动爆破配合综掘机掘进,平均月工效提高了50%,同时考察了单翼开采区域底抽巷松动爆破后应力波对上部底抽巷穿层钻孔的影响范围。分析表明,在距离爆破点纵向256 m、横向189 m的范围内,能加快穿层钻孔水力冲孔孔洞的蠕变,对穿层钻孔抽放效果有辅助增透...

离子液体预处理对贫瘦煤自燃动力学特性的影响————作者:张金;陈善文;白廷海;

摘要:为了探究离子液体对煤自燃动力学特性的影响,选用[EMIM][BF4]、[BMIM][BF4]和[BMIM][NO3]3种离子液体对贫瘦煤开展热分析实验。通过微分Achar法和积分Coast-Redfern法相结合的方法对热分析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并计算得出了原煤和处理煤氧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指前因子(A...

基于PSO-KELM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研究————作者:王小生;尹亚红;涂军;张小健;杨晋;

摘要:煤与瓦斯突出是煤矿开采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为保障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融合智能优化算法和机器学习算法,以核极限学习机(KELM)作为基准预测模型,结合粒子群算法(PSO)优化KELM关键参数,规避了人为预设导致的性能缺陷,提高预测模型分类精度。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对指标预处理进行有效性分析,验证优化预处理后的模型精度较未处理有所提升;以预处理后的数据样本作为模型输入,对各...

芦岭煤矿碎软煤层群采空区瓦斯立体治理技术应用————作者:许文彪;刘云亮;贾秉义;王少雷;

摘要:芦岭煤矿地质条件复杂,主采煤层均为煤与瓦斯突出煤层,瓦斯灾害严重,治理难度大。为了解决特厚碎软强突煤层瓦斯治理问题,实行井上下立体瓦斯抽采模式,采用地面采动井抽采和定向长钻孔拦截抽采相结合的主要技术及斜交钻孔、普通高位钻孔、老空埋管的辅助措施。结果表明,地面钻井抽采开始卸压增长期瓦斯抽采量显著增加,当工作面推进至各钻井1~30 m时,瓦斯抽采量达到峰值状态;充分卸压抽采高峰期始于工作面推进过各钻井...

上保护层开采定向拦截钻孔抽采卸压瓦斯技术应用研究————作者:杨亚黎;贾秉义;陈冬冬;曹明;刘云亮;

摘要:保护层开采作为矿井瓦斯治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国内被广泛应用。针对淮北矿区祁东煤矿上保护层开采过程中下伏被保护层瓦斯向采掘空间扩散问题,探讨了底板定向拦截钻孔技术的应用效果及其关键参数优化,旨在通过技术参数的精细化调整,提升瓦斯抽采效率,确保矿井安全生产。通过分析3采区工作面的实践案例,揭示了钻孔位置、钻孔间距和抽采时间和筛管使用等关键因素对抽采效果的影响。现场试验发现,无筛管时定向拦截钻孔在抽采时...

基于深度学习的冲击地压微震能量信号时间序列预测方法————作者:唐晓明;邵华;宿国瑞;高文忠;狄洋阳;付恩三;贾慧霖;

摘要:针对冲击地压的超前预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微震能量信号时间序列预测方法。该方法构建了多种深度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对大量微震信号数据进行分析,优化模型参数,实现了对微震信号的高效预测。实验结果表明,预测信号与后续现场采集的真实信号相关性达95%以上,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为冲击地压的定量监测与预警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持,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创新意义

高密度电法在煤矿采空区勘探中的应用研究————作者:王瑞龙;孙丽苹;赵恒;

摘要:由于煤矿大规模和高强度开采,矿井区域内普遍出现了大量不同类型、深度和规模的采空区,并最终造成地面塌陷,对地面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也增加了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目前,煤田采空区勘探工作可采用的物探方法较多,包括重力法、磁法、常规直流电法、电磁法、地震法和放射性测量等,但在适应性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研究区位于河南西部某煤矿企业内,综合分析地质、经济等因素,采用高密度电法的可行性最高。结合前期勘查资料数据,...

基于岩石物理相分析的“甜点”储层评价————作者:杨凡凡;梁孝伟;印桐檑;焦伟;

摘要:针对三台油田侏罗系头屯河组一段优质储层划分尚未明确等问题,依托岩心、薄片、测井、粒度分析等资料,采用沉积、成岩和裂缝发育特征耦合的方法来表征岩石物理相,实现了对优质储层的划分。结果表明,沉积相为辫状河三角洲,微相主要发育分流河道、辫流坝、水下分流河道及前三角洲泥4种微相;识别出3种建设性成岩相(孔隙型胶结成岩相、绿泥石衬边弱溶蚀成岩相、不稳定组分溶蚀相)和2种破坏性成岩相(杂基充填成岩相和压嵌型致...

基于IPTA和SBAS-InSAR的闭坑矿井地表残余变形监测————作者:马丙太;吴昊;周一文;嵇文磊;汪洋;赵德刚;

摘要:矿井闭坑后,煤岩体在地下水和岩土体间应力等因素作用下结构发生变化,进而诱发地表二次变形。为探明闭坑矿井地表形变特征,以唐山市某闭坑矿井为研究对象,基于Sentinel-1数据,结合小基线集方法(SBAS-InSAR)和干涉点目标分析(IPTA),获取研究区2019—2021年的地表形变信息。基于监测结果在地表形变显著区选取特征点,结合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对研究区地表形变规律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露天煤矿地质灾害特征与危险性评估研究————作者:张楠;

摘要:露天煤矿的过度开采,引发泥石流、滑坡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影响了矿区和周边居民的安全。采用动力—压力—状态—响应(DPSR)模型作为评估工具,通过地质勘探获取矿区的构造和煤层信息;利用DPSR模型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原因,对比了雨季和旱季高位监测点的位移量变化,评估了不同类型边坡的安全系数。结果显示,页岩夹层在滑坡灾害中占比最高为44.25%,而第四系占比仅为1.95%;雨季期间高位监测点的位移量显著增...

黄河流域(河南段)黄土状粉质黏土物理力学性质与静探指标相关性分析————作者:刘中杰;张明;陈震;李聪伟;赵留义;黄文贵;

摘要:通过原位双桥静力触探试验获取黄河流域(河南段)能源工程现场黄土状粉质黏土的锥尖阻力与侧摩阻力。现场取样并在室内开展土体含水率、孔隙比、液塑限和压缩试验。在此基础上,分析黄土状粉质黏土物理力学指标和锥尖阻力、侧摩阻力的函数关系,建立黄河流域(河南段)黄土状粉质黏土土体物理力学特性指标与静力触探测试结果之间的经验关系式。通过经验关系式,可以从原位静力触探的测试数据估算出黄土状粉质黏土的物理和力学性能指...

考虑多能共享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分布式调度————作者:袁俊球;王迪;易文飞;张茜颖;

摘要:能源共享在提高系统能源利用率、减少运行成本、降低碳排放方面具有巨大潜力,随着综合能源系统的不断发展,多元能源耦合不断加强,因此研究多能共享具有重要意义。提出考虑多能共享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分布式调度模型,将阶梯型碳交易机制引入综合能源系统的优化调度模型中,构建基于多能共享的优化调度模型,并采用交替方向乘子法实现分布式调度,减少综合能源系统的信息交互,保护隐私。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能够降低系...

基于神经网络的煤矿粉尘浓度预测方法及粉尘仪表检定装置研究————作者:葛勇;

摘要:为进一步探究如何提高煤矿粉尘检定的准确性,研究结合当前煤矿粉尘检定工作中存在的精度不足等现状问题加以展开。首先,搭建本次粉尘仪表检定装置的整体架构,而后从软件层面入手,对该粉尘仪表检定装置的粉尘浓度检测方法和粉尘浓度预测方法的相关算法流程进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上述方法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对该粉尘仪表检定装置的运行参数进行优化,确定优化后的运行参数组合为风速2 m/...

  相关经济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