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报

所属栏目:经济期刊 热度: 时间:

建筑学报

建筑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1930/TU
国际标准刊号:0529-1399
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查看建筑学报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建筑技术杂志建筑工程人员论文
下一本期杂志:建筑与装饰杂志是什么级别期刊

   《建筑学报》杂志简介

  《建筑学报》(月刊)创刊于1954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学术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出版建筑学专业的最新研究论文和优秀建筑作品,在国内建筑学领域享有权威性地位。

  《建筑学报》以促进中国建筑理论研究和交流,繁荣建筑创作,全面反映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为宗旨。以服务国家建设政策,倡导学术民主,理论实践并重为办刊方针。以综合性、学术性、权威性为特色。

  《建筑学报》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国际建筑数据库收录。

  《建筑学报》栏目设置

  可持续建筑、设计研究、专访、侠优与竞赛、建筑摄影、国外建筑、建学信息

  《建筑学报》杂志收录情况: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建筑学报》投稿要求

  1.本刊对于稿件要求较高,请详细阅读本刊投稿要求和稿件标准,否则将会影响录用。

  2.稿件可通过邮寄或者电子邮件方式至本刊编辑部,请注明“投稿”字样。请提交电子文件,文稿用word6.0以上版本,采用5号宋体;图片必须采用JPG(或TIFF)格式和DWG格式,请单独提供图片文件夹,以上所有文件附纸质打印稿1份,打印稿需为插入图片之后的文稿。强烈建议图片较多的文章刻盘采用传统邮寄方式。

  3.所有插图均需提供图注,必要的图片标注图片来源。

  4.请作者务必提供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E-mail、电话、传真或移动电话,以便联系;否则概不受理。

  建筑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寒地老旧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治理研究——基于老年人自发使用行为————作者:许丽君;唐天骄;袁敬诚;

摘要:选取寒地典型社区,解析老年人自发使用行为特征和空间偏好,探析其与建成环境的构建关系和秩序。将老年人自发使用行为分为邻里交往导向的休闲拓展类、居住需求导向生活外延类和商业经营导向生计嵌入类,指出其具有时空多层次、非均质特征,并在空间分布上呈“小集中、大分散”格局,形成以家为中心向外扩展的“家-社区”附近秩序。针对不同自发使用行为类型,提出相应的公共空间适老化治理策略

应对突发传染病危机的街道重组策略及启示——以新冠疫情为例————作者:王诗琪;王义保;

摘要:系统梳理国际上新冠疫情时期城市街道空间改造相关实践,从理论框架、运作流程、核心策略和通用工具4方面构建突发传染病危机管理下社区街道空间重组策略;同时识别危机促进街道更新的内在动力,提出临时性措施向永久性策略转化的规划路径,以期为我国街道空间应急响应规划和长期转型提供启示

黔东南苗族传统民居自然生态适应性研究————作者:高培;肖毅强;

摘要:以黔东南雷公山腹地始建于清代及之前的13个典型苗族传统村落的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田野调查、建筑测绘、气候指标实测和统计分析等方法,从地形适应、材料适应和气候适应3个方面,分析其自然生态适应性特征。指出其建筑文化中的选址观念、选材原则和育材习俗,建造技艺中的装配式构造特征,建筑形态中的接地形态和空间组合形态等,蕴含丰富地域性节地、节材和节能生态智慧

墙的悖论——建筑边界的“密度”及其都市价值————作者:汪灏;罗慧超;阮昕;

摘要:以北鲲园的设计实践出发,剖析当前对城市建筑边界在理解与设计中产生的悖论;以边界的形式与生活方式相结合的角度,尝试通过对边界的定义与发展历史进行解读,将边界对城市的作用进行再思考,提出应通过具有“厚度”的城市肌理对信息予以规训并划定明确的领域范围,以在高密度超大城市中创造“可居”的边界

力学演绎——现代木结构建筑体系受力逻辑研究————作者:舒欣;李颜宁;

摘要:将力学思维融入建筑议题,构建图式方法,深入剖析现代木结构建筑体系;分辨其材料要素的力学性能特征,解析现代木结构建筑结构体系的力学规则秩序,系统揭示其构造节点的力学传递逻辑,为当下现代木结构建筑创新发展提供理性设计视野并拓展自由创作空间

因“文”而观,索“献”以构——网师园再识————作者:殷悦;沈旸;吴琛瑜;

摘要:在整体性与历时性的园林认知基础上,关注不同类型的空间结构变化的方式:爬梳文献中的胜处构建、路径体验与区位的关联,分析变迁中的网师园空间与结构,解读在“设计者”需求与社会文化背景演变的过程中,园林的空间感知与变迁本质

功能空间与乡村社会——乡村博物馆建筑策划研究————作者:吕挺潇;党雨田;刘一丹;刘加平;

摘要:通过大量案例调研评估,研究乡村博物馆与乡村社会的紧密联系,剖析其规模、建设方式、选址等方面的特征,揭示设计现存问题。进一步从建筑功能构成、空间模式、外部设计3方面分析乡村博物馆基本与附加功能、规模配比、展陈及公共服务空间模式。研究成果为乡村博物馆后续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设计策略

最小化住宅,最大化性能——米兰公共住宅户内空间适居性研究及启示————作者:熊若璟;黄一如;

摘要:回溯了意大利米兰公共住宅对户内空间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系统梳理并解析其在拥挤度、空间布局、居民运动轨迹和光照环境,以及适居性评估指标设定方面开展的研究,并通过对比我国中小户型住宅,尤其是保障性社会租赁住宅建设和老旧住宅改造等研究现状,探讨了米兰在“最小化住宅,最大化性能”目标下研究实践的启示

营造可持续的未来——中国建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综述

摘要:<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给诸多行业带来深刻的变革与调整。过去,全国各地城镇化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蓬勃发展,为建筑设计行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业务。如今,面对全球政治经济大变局,加之长达3年多的疫情影响,广大建筑设计机构和建筑师正面临巨大挑战。参考美、欧、日等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当城镇化率达到65%后,速度将逐步放缓,建筑行业势必进入调整期。对照来看,我国恰好在2024年...

中国现当代建筑中园林知识的“三元结构”————作者:张楠;师晓龙;

摘要:以园林议题对中国现当代建筑的知识形塑为出发点,通过梳理重要建筑学期刊的相关文献,将涉及的建筑作品、建筑师、评论家、关键词等信息及其构成的知识网络进行综合性可视化呈现。进一步提出现当代建筑中园林知识的三元结构:“主体-建筑-词汇”。结合1977-2024年间的典型案例,释读多重关系中建筑实践与话语表述的历时性演变与共时性特征、关键概念组群意涵与指代的转变、经典案例在不同时期理论框架下的再现

约束何为——闽、粤地区束木类构件的建造机制及形制演变研究————作者:孟阳;华一唯;

摘要:历史建筑形制与营造技术调查相结合,剥离构件的艺术表现力,专注于探讨引发构件形态变迁的结构因素,指出闽南束木的牵拉联系是维持叠斗架竖向稳定的必需,与闽地早期建筑中的水平栱枋在功能上同源,从直到弯的形态演变与构架材栔模数制的解体有关;广东水束的核心功能是固持桁条,随构造方式的变换一度衍生断尾的形态

城市更新语境下景观生态引导的老旧小区改造设计——以苏州松陵街道为例————作者:陈冰;甘文泉;陈思宇;盛希彦;卢琳琳;

摘要:旨在探索由景观生态引导城市设计介入“存量更新”时期城市更新的理念与方法。通过系统回顾国内外城市更新的发展趋势和相关语境下城市设计在目标与理念等方面的演化,指出当前我国相关实践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上的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而在中、微观尺度上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不足。通过归纳总结城市更新语境下景观生态引导的城市设计理论框架,提出了“景观生态引导的5-10-15分钟生活圈”模型,以苏州吴江松陵街道老旧小区改...

从绩效测度到效能提升——城市商业街区空间效能解析技术途径研究————作者:韩笑;李哲;侯冰钰;曹昊;

摘要:基于空间本体构成和空间效能之间的关联机制,在空间结构、布局、尺度经典理论基础上,增加景观环境维度构建商业街区空间效能关联要素体系,确立由空间信息转译、空间效能指数矩阵测度、空间效能阈值研判贯通的空间效能解析技术途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要素采集-模型解析-矩阵描述”信息关联数据模型,针对我国商业街区空间效能进行量化解析,为商业街区更新改造由科学绩效发展至循证增效提供一种可参考、可发展的技术途径

《构件不语——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文化拾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化韵味————作者:关嘉宝;

摘要:<正>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是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如和谐、均衡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这些理念不仅体现在建筑的结构、装饰和布局上,也通过丰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功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构件不语——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文化拾碎》一书,以中华传统建筑为论述对象,挖掘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化韵味及艺术魅力,揭示了其中华传统建筑中所蕴藏的哲学思想。本文参考书中内容,对中国传统建筑中所蕴含的文化韵...

《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生态营造的量化实证》: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的生态营造智慧————作者:黄曼姝;

摘要:<正>《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生态营造的量化实证》一书,探索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环境中所体现的生态营造智慧。全书共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简单介绍“民居研究”“生态营造”等概念,第二章阐述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生态智慧的理论体系,第三章说明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系统的控制与适应策略,第四章则以实证案例阐述其传承与新兴现象,第五章介绍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营造要素,第六章总结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的生态营造智慧

从园政到园居——圆明园图档中慎德堂的空间演变————作者:王欢;孟凡玉;闫明;

摘要:通过梳理圆明园九州清晏慎德堂清道光、咸丰和同治时期的营造图档,解读建筑各时期的装修设计,对比各阶段装修添改引起的内檐空间格局变化,分析建筑从以理政主导向综合性园居的空间演变特征,并解析这一演变过程中内檐装修反复调整的3个焦点单元

共性中的差异——闽南漳州、泉州大木作榫卯技艺解析————作者:张亮;李哲;张玉瑜;

摘要:以闽南漳州、泉州地区大木作榫卯技艺为例,分析同地域、不同匠派榫卯技艺的共性与差异。指出共性在于工作模式标准化,匠师基于构架结构特征,通过原则化与模数化方法设计榫卯组织,将结构相关尺寸统一至大木作图件系统,非相关尺寸则通过经验、模数和实操的方式解决。在此框架下,榫卯设计口诀、形制、尺寸及图件系统都可存在差异

列斐伏尔的节奏分析理论解读——城市公共场所中时间、空间与日常生活的互构————作者:田歌川;李昊;

摘要:基于对公共场所的研究与营造不应局限于空间形态,还应深入理解时间动态和日常生活活态对场所产生的复杂影响的论断。通过解读列斐伏尔的“节奏分析”理论,以“节奏”作为媒介,有助于探究公共场所中空间、时间与日常生活的互构关系和复杂变化,为城市公共场所的研究与治理提供新的方法和依据

《观察城市》:从城市空间到场景设定————作者:徐亮红;

摘要:<正>在数字媒介和人工智能的当下,城市与人的生活一方面趋向于科技化和智能化,但在情感上,又表现为原子化和物质化,城市空间的雷同性和数字媒介的便捷性让文艺场景设定具有雷同单一的倾向。《观察城市》作为一部建筑学书籍,为当下的文艺现状提供了新的研读视角,即如何形成独特的城市精神、形塑不一样的城市气质、建构新的城市样貌,让人与城市产生新的勾连。因此,如何把城市空间和场景设定融于现实书写当中,形成新的“附近...

法国学者群体的汉代建筑考察与想象(1891-1935)————作者:涂颖佳;徐苏斌;

摘要:以高颐阙的发现为引,串连法国公共教育部派出的数个来华考察任务以及其后续研究,结合考察具体档案与研究著作法语原文,详细梳理法国学者群体对中国汉阙与汉代建筑研究内容的连贯性与相互影响,并探讨不同法国学者间阐释差异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得到近代世界艺术史、建筑史中汉代建筑的位置

  相关经济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