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所属栏目:教育期刊 热度: 时间: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关注()
期刊周期:半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11-4994/T
国际标准刊号:1672-1438
主办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上一本期杂志:中学数学教学安徽省教育杂志
下一本期杂志: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半月刊)创刊于2003年,是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国家级教育装备综合性媒体。杂志作为全面反映我国高教、职教、普教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刊物,内容丰富,涵盖领域广,但高教与普教工作内容迥异,读者群体差别较大,稿件侧重点各有不同。《中国现代教育装备》集综合性、学术性、实务性为一体,全方位服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教育装备政策解读、学术研究、实务指导、新产品新技术信息交流。同时《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也为全国教学仪器设备生产厂商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作为全国教育装备领域综合性媒体,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是各级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实用手册。杂志内容既涉及当前教育热点的方方面面,如新闻视野、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等,也从广度和深度上提供资讯和信息,如业界分析、产品检测、嘉宾会客室等,既反映高教、普教教育装备的现状与发展方向,又关注成教、职教等其它方面的发展与动态;既能全面而详实地反映当前教育技术的发展水平,又能交流各种经验体会;既提供丰富全面的新产品、新技术信息和教育解决方案,又发布推广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同时作为新闻媒体和舆论工具,《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还将及时反馈各级各类学校和生产企业的意见和要求。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栏目设置

  装备话题、高教装备、职教之窗、普教天地、采购漫谈、新品快递

  阅读推荐:江苏教育

  《江苏教育》宣传国家和省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学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开展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学观点与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研讨,交流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信息,辅导中学,特别是初中教师的进修提高,表彰中学教育战线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创新精神,开辟中学课程教学活动的科研园地,传播国内外教育信息。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最新期刊目录

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环境改善策略————作者:周肖芳;

摘要:公共图书馆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而公共图书馆中的儿童阅读引导服务是一项重要内容,儿童读者的阅读能力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的未来发展。以公共图书馆阅读环境对儿童阅读兴趣培养的要素为出发点,论述了改善公共图书馆阅读环境的要点

核心素养导向的人工智能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型构建与效果评估——以“保护北京雨燕”项目为例————作者:赵莹莹;张静蛟;

摘要:研究旨在构建和验证一种基于核心素养的人工智能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型,整合跨学科融合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一个以项目式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型,主要包括感知主题、知识点发散、制订计划和探究、总结评价交流四个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和跨学科学习能力。通过设计、实施、反思、改进人工智能教学活动,模型得到了验证和完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

美育视域下中小学影视教育课程体系一体化构建与实施研究————作者:于文冰;李慧;

摘要:影视教育是美育的有效载体,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之一,更是丰富中小学育人手段的重要举措。基于此,深入探讨如何构建中小学一体化的影视教育课程体系,形成“电影赏析课程、学科整合课程、特色活动课程”三大课程体系,构建集“观影—交流—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挖掘优秀影视作品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简易帕斯卡裂桶模拟创新实验设计————作者:胡子贤;

摘要:帕斯卡裂桶实验作为物理学史上著名的经典实验,却因时空限制、忽视科学性分析等原因影响了其教学价值的发挥。用中学实验室里的四种常规器材,设计了一个制作简单、操作方便、效果显著的帕斯卡裂桶模拟实验。进一步对实验设计进行迭代,通过对液体压强的大小建构操作性定义,设计了能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质量关系的实验升级版,这些实验设计最终实现了用低成本实验引发学生深度思维活动的创新实验目的

生成式人工智能点亮真实学习场景——以信息科技学科为例————作者:王佳;朱敏花;

摘要:通过分析真实学习场景的意义与实施价值,从智能导师、虚拟实验室、即时反馈环、课外实践四个方面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及其对构建真实学习场景的赋能作用,结合智能代码共生、虚拟实验环境、智能课程设计、全球协作平台、智能评估与持续进步五个方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信息科技学科中的深度革新与前瞻探索进行分析,阐述其在提升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潜力与效果,为落实课标、创新实践提供策略建议

ChatGPT在数学建模教学中的应用————作者:刘梅华;张建伟;赵宝玉;郝亚璞;张傲雪;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已经成为数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数学建模教学创造了机遇。研究基于数学建模教学的必要条件与现实困境,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的嵌入式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学模式,即课前协助教师完成教学设计;课中指导学生完成建模任务;课后赋能个性化教学评价,形成“教—学—评”一体化的完整闭环。以此为基础,在真实系统中对生成式...

基于新课标的信息科技学科教学设计的新探索——以《初识生成式人工智能》一课教学为例————作者:姬文广;王远荣;李家春;

摘要:信息科技新课标为教学实施提供了新方向。研究以《初识生成式人工智能》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探索并总结了新课标从文本走向课堂的具体实践途径,以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激发更多教师的探索与思考

基于《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教学指南》的设计思路与教学实践探索——以《猜数游戏有捷径》一课为例————作者:赵志兴;

摘要:以《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教学指南》为依据,以《猜数游戏有捷径》一课为例,探讨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实践。通过对《教学指南》的深入理解和二次开发,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以及教学评价实施等方面进行阐述,展示如何在信息科技课堂中有效落实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

中小学融合课堂支持系统的内涵、构成及特点————作者:龙娟娟;武瑞;牛芳菊;

摘要:融合课堂支持系统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及数字化学习生态建设的全方位的质量保障系统。融合课堂支持系统涵盖教学、技术、环境、制度四个方面,四个子系统具有各自的特点功能且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四位一体”的融合课堂支持系统

“大学-中学”合作的低碳主题跨学科课程项目化实施————作者:刘亚俊;郝秀芳;

摘要:“大学-中学”合作的低碳主题跨学科课程,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与首都师大附中合作开发的校本选修课程,该课程以低碳为主题,课程内容深度融合化学、物理、政治、地理等多个学科,助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该课程是首都师大附中全面深化校本课程改革的重要案例,所采用的“大学-中学”合作、多学科深度融合的“双跨”(跨学段、跨学科)项目化实施教学模式,为校本课程以及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星球视界”在地理教学中的初步应用————作者:宋波;郭汉兴;

摘要:以数据可视化动态科学球系统为载体,探索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深度融合,落实新课标对应用数据可视化图的要求。以全球变暖教学为例,利用该系统展示全球气温变化、海冰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数据,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和影响。同时,系统也可应用于其他教学内容,如大气科学、海洋学、环境学等,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方式和视角。研究还讨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和挑战,并呼吁教育界开展更多创新应用

VR技术在特殊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作者:陈晖;

摘要:VR技术为特殊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变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VR技术的特殊教育课堂教学,可以实现超真实打造教学场景、沉浸式提供学习体验、可视化营造教学意境、全方位重现史地环境等,具有显著的应用实效

分子运动实验装置的创新设计————作者:陆冬华;

摘要:对九年级教材中的分子运动实验消耗试剂量大、时间长、污染重、可视性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主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新设计的实验装置实现了一体化设计,操作简便、成功率非常高

依托项目开展生物学教师实验能力研训的研究————作者:殷春蕾;张念恩;

摘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上海市高中生物学新教材把实验教学放在重要位置,旨在提升高中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手操作和直观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因此,生物学教师必须具备相关实验技能,并具备设计实验课的能力。基于新教材实验教学的教师实验能力研训项目,可以帮助教师完成实验教学设计,推动教师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转变,从而实现育人方式的变革。通过“同学习、共实践、享研训、齐提升”,使教...

基于具身认知的3D情境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研究——以3D编程为例————作者:张海涛;

摘要:基于具身认知理论,通过3D技术构建虚拟学习情境,探索了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在英语与信息科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表明,3D技术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促进了不同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和深入理解。以“行走的小鼹鼠”系列主题课为例,学生通过3D场景的互动体验,直观掌握了编程概念与英语表达方法,显示出3D技术在跨学科融合教学中的作用和潜力。然而,3D技术的应用也面临挑战,如软硬件装备成本高、教师需具备...

利用Python语言助力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作者:张丽娇;

摘要:在高中阶段,跨学科学习和问题解决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至关重要,高中数学学习与Python语言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习惯,并提升计算思维能力。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缺乏动态和可视化教学工具、数字资源和工具不足、跨学科学习机会有限等问题,结合实践提出了“梳理教材内容,找到契合点;注重算法理解,培养计算思维;数形结合,增强学生理解能力;勇于探究,助力学生深度学习”等策略,助力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提...

信息技术赋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研究——基于《小青蛙》智慧教学课例的分析————作者:李杰;孙可;

摘要:研究聚焦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优势,以《小青蛙》智慧教学课例为分析对象,探讨了信息技术在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和实现即时评价方面的作用,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智慧化的家校协同工作新生态——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班主任网络家访为例————作者:刘丹丹;

摘要: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班主任网络家访在提升工作效率、优化家访内容、减轻工作负担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录音笔和聊天机器人可以快速将家访内容转写为文字记录,节省了记录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够帮助班主任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家访内容,为后续的教育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然而,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期待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

手持技术在影响盐类水解因素中的应用研究——以NH4Cl溶液水解为例————作者:斯琴高娃;陈晨;崔克宇;孙艳涛;

摘要:以探究NH4Cl水解平衡影响因素实验为切入点,运用手持技术中的pH传感器,对浓度、酸碱度、温度等反应条件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曲线表征增强实验过程的可视化,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平衡移动的微观变化。此举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同时也为后续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学物理虚拟实验教学研究————作者:曹稳;李振文;许雪娇;

摘要:物理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关键作用,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虚拟实验的重要性愈发受到重视。虚拟实验是运用计算机系统中的虚拟技术将常规实验虚拟化、仿真化,以便学生与实验中的对象进行交互的实验方式。虚拟实验具有经济方便、可视化、可模拟理想条件等优势,常需借助显性指导、分层教学等策略来辅助实现。将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进行融合,可提升教学效果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