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所属栏目:教育期刊 热度: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国家级
国内统一刊号:33-1011/C
国际标准刊号:1001-5035
主办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主管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上一本期杂志: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外国语类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本学报是浙江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术性刊物。发行方式为首都医科大学联合征订。1999年被中国社会科学文献信息中心遴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自2000年始,本利由小十六开本改为大十六开本,并严格按照《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进行编排,实现了编排格式的标准化。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现用刊名《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栏目设置主要栏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收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收录

  获奖情况:1994年在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评比中获二等奖。

  阅读推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78年,双月刊,以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为特色栏目,大力刊发人类学民族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以及处于学术前沿的有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的其他人文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稿件。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最新期刊目录

彗星末日与中国想象:论清末民初的末日文学————作者:陶明玉;

摘要:晚清以来,西方天文学知识随着西学东渐的步伐进入中国,并将彗星末日说传入中国。受西方世纪末思潮和彗星事件的激发,清末民初出现末日文学翻译和创作的潮流。以吴趼人《光绪万年》、杨心一《黑暗世界》等为代表的末日文学作品在清末救亡图存和民主革命的历史语境下展现出末日想象的不同内涵和形态,而其中的彗星意象则寄托了清末民初作家对国族命运的关怀,成为想象未来中国的独特方式

湖南演剧场所称呼及演剧场所史料的戏剧史意义————作者:李跃忠;

摘要:明代以来,湖南民间为演剧方便修建了大量的演剧场所。这些场所称呼不一,有戏台、台、戏楼、歌台、舞台、歌舞楼、优台、演场、乐楼、乐台、剧台、露台、戏院等。这些称呼折射出古人对戏剧的多元理解:歌台、舞台、歌舞楼显示了中国传统戏剧表演重歌舞的艺术特征;乐楼、乐台揭示了神庙祭祀中,戏剧表演被当作祀神之“乐”,取得了与正统儒家礼乐同等的地位。湖南方志中的演剧场所史料证明,最晚在明朝中期湖南已有本土化的戏剧,同...

清代以来阳戏的演变与发展————作者:陈玉平;

摘要:阳戏是主要流传于西南地区的一种具有傩戏元素的民间戏剧种类,是傩戏的一个分支。自清代以来,阳戏在表演形态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在:戏神崇拜由“三圣”(川主、土主、药王)演变为“四圣”(外加“文昌”),“文昌”作为戏神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逐步形成独立的演出空间(舞台);表现世俗生活的剧目数量越来越多;佩戴面具表演越来越少,化妆表演越来越多,娱人功能渐趋增强;一些地方出现了专业编演人员和专业剧团。...

以国际中文教育为媒介构建地方中外人文交流路径——以浙江省为例————作者:诸葛亮亮;周红霞;

摘要:文章选取浙江省为例,探讨分析了国际中文教育在推动地方中外人文交流中的逻辑起点、主体特征、实践路径、面临挑战及未来指向等内容。首先,文章明确了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基础作用,以及国际中文教育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先导作用和地方参与的驱动作用。其次,阐述了国际中文教育在地方中外人文交流中的实践主体特征和实践路径,指出了当前在顶层设计、资源投入等方面存在的挑战。最后,提出了国际中文教育促进地方中...

南戏作为民间艺术的遮蔽与磨光——艺术史生成与规律的书写研究————作者:刘祯;焦振文;

摘要:作为最早成熟的中国戏曲样式,南戏源自东南沿海乡村的“村坊小曲”“里巷歌谣”,富于浓郁的民间色彩,演员与观众的互动极为强烈,具有鲜明的在场性。然而,囿于传统知识分子立场以及早期史料的湮没无闻,南戏的戏曲史地位在很长一段时期被学界低估与遮蔽。将南戏视为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高峰,主要基于其产生的时间性与逻辑性、受众的多元性与通俗性、流布空间的广泛性、剧目众多与体制的完备性、演出的在场性与民间狂欢性以...

论旅英马华作家欧大旭《和谐丝庄》中的情感结构————作者:戚曼玉;南健翀;

摘要:旅英马华作家欧大旭于2005年发表了他的首部长篇小说《和谐丝庄》,该书以二战时期日军入侵英属殖民地马来亚的历史为背景,再现了马来亚华人在日占时期艰难生存的历史境况。欧大旭于小说中对自我族群的历史书写蕴含着马华族群内部共有的情感结构,联结个体经验与集体经验的情感结构在小说中被具化为聚焦马来亚华人艰难生存、颠覆帝国殖民叙事霸权和拥抱多民族文化的集体记忆与族裔情感,寄寓着作家对殖民历史的反思和对多民族国...

“双减”背景下师范生对教师角色认知的现状、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基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分析————作者:俞婷婕;朱浩楠;

摘要:“双减”政策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型和重塑,必然倒逼教师职前培养变革。为探明“双减”背景下师范生对教师角色认知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Z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发现:“双减”背景下师范生对教师角色认知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组织与管理者”一级角色认知最高,“沟通与合作者”一级角色认知相对最低;影响因素一级维度中的社会因素显著正向影响师范生对教师角色的认知。提高师范生对教师角色...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政策40年:脉络、逻辑与经验————作者:杨天平;徐禹;

摘要:基于1985—2024年92份政策文本的考察,构建了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目标—政策工具的三维分析框架,以此梳理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政策的历史脉络。4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政策经历了试点、探索、规范和多元化四个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三个发展逻辑:一是在政策目标上实现了从宏观到具体的目标转变,二是在政策工具上体现了从探索到实施的渐进式发展,三是在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上实现了从简单线性搭配到复杂嵌合的过程。...

民国早期现代化转型中的绅董及其机制——以1919年上海浦东迎神赛会风波为例————作者:崔军锋;柯星宇;

摘要:清中后期以降,绅董渐成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力量,但其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初期的运作样貌及影响尚待深入考察。1919年上海浦东迎神赛会风波为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民国早期,为建立官方政治权威和维护地方治安,上海县公署对民间信仰活动加以抑制。面对规模盛大的迎神赛会,县公署态度强硬,联合地方军警进行弹压,引发赛会会首和乡民的强烈不满,以致出现警民冲突。绅董借助自己在公共事务中的影响力和乡民中的威望...

《译文》俄苏文学译介的“中间性”策略(1934—1937)————作者:孙霞;龙奕寒;

摘要:《译文》(1934—1937)是中国第一份专门译介外国文学的杂志。通过俄苏文学的译介,《译文》所体现出的编辑理想,映衬于中性外衣“译”下的革命内核“介”,“以退为进”策略下智识跨域的辩证共振和“以俄苏文学为介”的中国文艺现代化路径暗说三个维度之上,凸显了该杂志的“中间性”创办特色,折射出左翼文学活动方针政策的反思与调整,也构成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白色恐怖时期能够坚持下去的重要原因。概言之,《译文》...

人工智能法律规制共性的国际比较研究————作者:陈殿兵;王伊宁;

摘要:人工智能已经发展成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随着技术层面的持续突破,人工智能在治理层面迎来的挑战日益加剧。建立适切的法律规制从而实现人工智能有效精准的治理已然成为业界关注的一大问题。对中国、美国、欧盟具有代表性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法律规制的共性特征主要通过“企业的责任担当意识、政府的监测管理力度和用户的权益保障程度”等三个维度得以体现。在人工智能法律法规制...

风险、责任还是发展机会?——弱势儿童教育补偿机理分析与治理探索————作者:周国华;范璇;

摘要:弱势儿童教育补偿关系到共同富裕的实现,但当前关于如何对这些儿童进行教育补偿的机理研究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就内涵来说,弱势儿童的教育补偿机理包括补偿动力、运行方式和实现条件三个方面;就分类来说,弱势儿童教育补偿机理主要有责任机理、风险机理、投资机理和发展机理四种类型;就实施来说,教育补偿治理的方向是通过“行政化主导、社会化供给、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实施”,从而实现弱势儿童教育补偿效果的最优化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作者:陆卫明;索奕双;于晶晶;

摘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建党原则,其理论渊源来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权威理论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无产阶级政党权威观。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斗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实践中积累了一系列重要经验。其基本经验为:确立党的领导核心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根本保证,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法宝,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

翼奉经学与奏议文章书写————作者:梁秀坤;

摘要:翼奉是西汉中期重要的《齐诗》学者,他继承了后苍的《齐诗》学、礼学和《孝经》学三大学术思想,并将律历阴阳之学与《诗》学结合起来,形成富有特色的“五际”“六情”理论。这些理论背后是高度抽象的哲学思维和历史循环论观念,奠定了翼奉奏议文章的思维逻辑和表达方式。而经学对翼奉的奏议文章在语言、结构和思想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其文章呈现出险奇而守正的风貌

中国式现代化政党逻辑的唯物史观叙事————作者:肖祥;

摘要: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叙事框架,并设定了现代化的三个主题:人的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马克思主义政党逻辑展现在为人的发展提供根本保证、为社会进步提供领导力量、为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政治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政党逻辑的历史生成围绕正确处理社会基本矛盾关系这一唯物史观核心问题,在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百余年奋斗实践中获得了事实与价值的科学确证。实现作为主...

鲁迅与汉语史重建————作者:杨伟忠;

摘要:20世纪初的文学革命同时也是一场语言革命,一面为中国文学开新启昧,一面建成现代汉语的基本形态。然而,以胡适为代表的理论家于五四时期颁发的“由文言趋于白话”的主流汉语史理论并没有充分阐明汉语的发展规律。作为新文学最具分量的创作家,鲁迅因而着手重建新的汉语史。鲁迅发现,汉字之初即与汉语分而治之,在汉字居于中心地位的话语结构中,汉语长期为汉字所遮蔽,发展十分缓慢。“由文言趋于白话”的汉语史理论本质上只是...

诗文互通:宋诗话中的四六批评及其文论意义————作者:陈果;

摘要:宋代诗话著述多载关于四六的条目,且常以独立形式出现,这些条目在诗话与四六话研究过程中往往被双重忽视。宋代诗话所载四六条目主要呈现单纯摘句、勾连事件背景以及考释补注三种类型。伴随由论事到论辞的转向,诗话中出现关于骈文作家的评点以及创作技巧的论述,杨万里《诚斋诗话》是其中典型。诗话与四六话从文体批评角度呈现出四六溯源与诗文并举、文章创作层面表现为对偶并提与用典互化的特征,都加深了诗与骈文之间的相互联系...

明代温州礼学的疏影——以国图藏孤本王叔杲《家礼要节》为中心————作者:吴凌杰;

摘要:现存国家图书馆的王叔杲《家礼要节》一书,为孤本文献,是隆庆三年山西提刑按察使司重刻而成的。此书本为规范家族礼仪、教化本地民风而撰,故在内容上融合了朱熹《朱子家礼》、丘浚《家礼仪节》及明代礼俗,具有“礼随时变”及“实用化”的特征。明代时期的温州文教衰败,官员、士人希冀通过推行家礼来促进民风的改善,《家礼要节》的问世,体现出王叔杲作为温州人,振兴家乡教化、重塑民风的努力

部门优势与隐性资源——乡村扶贫产业发展模式差异化的一种解释————作者:王朝阳;韩继翔;

摘要:既往产业发展模式差异研究主要着眼于资源禀赋、城乡关系、政策供给等外生变量,强调产业发展模式差异是上述结构和制度约束的后果。基于对四川省三个贫困村的定点观测调查,结合政府治理能力差异理论,尝试从帮扶部门角度去探究贫困村的产业发展模式差异问题。研究发现,在宏观制度环境、传统资源优势以及扶贫产业政策给定的前提条件下,三个贫困村因帮扶部门在科层结构位置上的不同、所占据的隐性资源差异,最终在产业发展结果上呈...

从量词体系的完善看汉语量词性质的扩展————作者:王博;王军;

摘要:汉语量词内部鼎足三分,各次类产生原因不同、演化路径不同、性质迥异。计算的必要促成度量量词的发生,其功用在于辅助数词计算不可数名词;计算的便宜导致集合量词的产生,集合量词本质上是一种“数标记”。个体量词则是度量量词和集合量词结构类推的结果,它的来源途径有两个:一是部分集合量词“数标记”功能的丧失,二是拷贝型量词的演化。由于来源词类方面的共性及多种因素,个体量词的“类别性”特征不断得以强化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报发表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jiaoyu/9383.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