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

所属栏目:教育期刊 热度: 时间:

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4525/N
国际标准刊号:1009-8097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上一本期杂志:湖北招生考试高中教育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时尚育儿幼儿教育杂志

   《现代教育技术》核心教育期刊,创刊于1991年,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会刊。本刊刊名由清华大学胡东成教授题字。2001年获正式刊号,对外公开发行之际,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率先为本刊题词:“开展教育技术研究,促进教育现代化”。

  《现代教育技术》秉承“立足学术研究、带动实践探索、促进教育技术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办刊宗旨,本刊面向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的诸多领域,尤其关注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为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学术园地。本刊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2009年《现代教育技术》特别策划并重点推出了“美国教育技术学领军人物学术思想研究”系列专题。2010年《现代教育技术》将重点关注三大主题: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研究案例、精品课程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杂志栏目设置

  专家访谈、特约稿、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其它

  现代教育技术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简介

  1、现代教育技术有价值:围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信息技术切实推动教学、科研、管理和学习等的变革与提升,论文具有启发引导、总结提升或示范推广的作用。切忌为论文而论文。

  2、现代教育技术有创新:除了文章选题的创新外,研究视角、论述角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新颖性往往也可以得原创性的观点或结论。当前我刊特别关注教育技术应用层面的创新实践。

  3、有观点:观点是文章的核心思想,要求作者在论文中能够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研究得出的结论,并要能自圆其说。

  阅读推荐:苏州教育信息化

  《苏州教育信息化》苏州省教育期刊投稿,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现代教育技术最新期刊目录

数智化赋能的高校教学服务体系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作者:屠增辉;刘淼;徐建春;许炜;陈小丽;

摘要: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学服务的建设理念和实践路径正在经历着转变,而这种转变带来了数据安全风险、技术实施瓶颈、应用成效欠佳、数智素养不足等问题。对此,文章从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教学保障四个维度提出了数智化赋能高校教学服务体系的解决方案,并依托此方案设计了数智化赋能高校教学服务体系的架构。之后,文章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介绍了其...

中小学数学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研究————作者:董黎明;焦宝聪;张清利;

摘要: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持续推进,以及数字技术与中小学数学学科有效融合的不断深入,通用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已经较难全面反映数字技术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学科特点和具体应用特征。为此,文章首先对中小学数学教师数字素养进行理论探索,然后以数字技术有效促进数学教师写、画、测、算、演、编、推和变八个方面的能力发展为核心,构建了由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资源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

易“浮”成“嵌”:GenAI赋能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的技术困境与纾解方略————作者:管佳;孔新宇;徐国兴;姜浩哲;

摘要:强化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议题,虽然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为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赋能思路,但当前GenAI赋能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实践缺位、应用错位、工具越位等技术困境,两者的深层次融合方式亟待进一步研究。为此,文章基于嵌入理论,构建了GenAI赋能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常...

智能体支持的人机协同学习心理障碍研究——基于一项英语口语交流实验的多模态数据对比分析————作者:曹晓明;叶小露;罗九同;郑琳怡;何涛;

摘要:随着智能体支持的学科教学实践不断深入,人机协同学习或将成为智能时代学习的新常态。当前,对学习者在人机协同学习场景中的心理障碍影响机制研究存在不足,制约了教育智能体的情感化设计与优化。为此,文章设计了与学科智能体对话、与通用智能体对话、与真人对话三种对话场景,通过英语口语交流实验采集脑电数据、量表数据和访谈数据,通过以上多模态数据对比分析,探讨了不同对话场景对学习者英语口语交流心理障碍的影响机制。研...

“嵌入式”教育数据服务生态构建:观念、路径与保障————作者:陈思睿;余胜泉;

摘要:数据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对于赋能教育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价值,而当前区域和学校的教育数据尚未发挥理想的作用,主要问题在于数据并未以服务的形式主动嵌入复杂多样的教育业务中以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为解决以上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嵌入式”的教育数据服务生态,并从三个层面论述其构建过程:一是实现以应用为导向的数据观念转变,从新观念出发把握数据服务与教育治理的关系;二是设计“嵌入式”教育数据服务生态的技术...

活动理论视域下对师范生实践智慧生成的探索————作者:刘丽;马潇;王永超;马池珠;

摘要:师范生实践智慧的生成,既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省思、是“新师范”教育建设的时代诉求,也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实践体现。文章聚焦师范生实践智慧的生成,首先依托活动理论,从内涵结构、契合性、理论模型三个方面,进行了活动理论视域下师范生实践智慧生成的理论研究。之后,文章采用探索性案例与描述性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对72名顶岗实习师范生进行了为期18周的跟踪调研,并从中选择3名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典型案例分析...

数字时代如何有效设计社群化学习——基于三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作者:王志军;吴芝健;周萍;虞昕培;任臻;

摘要:数字时代社群化学习既是日益重要的学习方式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数字化深度推进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联通主义交互与认知参与(Connectivist Interaction and Engagement,CIE)模型,结合学习者在线学习成熟度,将社群化学习分为三类,即互动创生型、合作共研型、知识获取型。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比较研究法,文章从学习目标、学习者类型、教师角色、知识类型、社群作用...

个性化学习调节学业情绪的实证研究——以小学数学“圆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为例————作者:刘相聪;董玉琦;陈兴冶;裴源清;高子男;

摘要:学业情绪作为影响学习者发展的重要非认知因素,近年来持续受到关注。个性化学习能否有效促进学习与学业情绪密切相关,但研究者对此探讨不足。基于此,文章聚焦于探讨个性化学习调节学业情绪的效果与机理,首先在学习技术研究范式的指导下,确定了包含效价、唤醒度、发生频率的学业情绪测量指标;之后以小学数学“圆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为例开展对比实验,分析了学业情绪、学习成绩和学业情绪的中介效应。文章发现:参与个性化学习...

从Deep-Learning到DeepSeek:人工智能赋能大学功能范式重构的挑战、转型与新生态————作者:杨满福;桑新民;

摘要:近年来,以深度学习(Deep-Learning)为代表的AI核心技术的快速进步,带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大放异彩。而继ChatGPT大语言模型大获成功之后,DeepSeek的横空出世改变了全球AI竞争版图,并加速推动了AI深度赋能各领域各行业的进程。在高等教育领域,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AI前沿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解构传统大学的职能边界。为此,文章以“技术挑战-功能转型-生态重塑”为分析框架...

从支持工具到学习主体:“GenAI-学习者”协作学习系统的模型构建与促进策略————作者:刘永贵;眭雨婷;

摘要:GenAI正重塑技术与学习者的关系,从支持工具进化为学习主体,与学习者共同建构知识,并赋能各自发展。基于此,文章首先依托协作学习理论,构建了“学习者-GenAI-集体知识”三元协作学习系统模型,分析了要素特点。之后,文章剖析了“学习者-GenAI-集体知识”三元协作学习系统模型的运行机制,包括协作知识建构中学习者的发展机制、协作知识建构中GenAI的发展机制、学习者与GenAI协作建构集体知识的机...

培养学生在线学习数字礼仪:现实困境、研究进展与实践框架————作者:杨现民;张宇驰;赵路瑶;

摘要:当前,在线学习已成为全球普遍的学习形式。尽管礼仪教育早已成为我国传统德育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对在线学习中数字礼仪的界定、困境、影响因素与教育策略的研究尚不清晰,不利于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也不利于教育系统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推动。文章探讨了在线学习数字礼仪的内涵及其存在的现实困境,介绍了相关研究进展,并构建了包括三层培养目标、三项基本原则、三个实施层次、四个干预维度以及四大核心场景在内的在线学习数字...

基于德尔菲法的教师学习科学素养框架构建研究————作者:刘誉;张鹏;尚俊杰;

摘要:当前,学习科学正成为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关键,教师学习科学素养对教育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也愈加突显,亟需统一的概念界定和稳定的共识框架。为此,文章在国内外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教师学习科学素养框架,并开展了三轮德尔菲法调查征询专家意见。根据专家意见,文章对框架维度进行了增补、删减和调整,最终得到的教师学习科学素养框架包括4个一级维度、13个二级维度和35个三级维度,其中一级维度包括学习科...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使用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组态路径————作者:董同强;陈荣龙;徐振国;

摘要: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正面临用户需求差异化显著与服务供给精准化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探究用户使用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已成为突破平台服务优化瓶颈的重要命题。对此,文章首先依托感知价值理论、满意度理论和信息系统成功理论,构建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使用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之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揭示了平台使用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和组态路径,结果发现:用户、平台、社会三个维度的8个变量均显...

基于AI的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评价画像:理论设计、框架构建与实践应用————作者:刘邦奇;尹欢欢;余浩然;杨桂英;高晨馨;

摘要:作为教师数字素养的统领性要素,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的评价与提升已成为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推动教师应对新技术变革的重要突破口和撬动点。为此,文章首先通过政策文本、学术文献以及实践需求访谈,系统梳理了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评价的构成要素,设计了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评价画像的总体架构模型,为画像设计提供依据;然后,文章构建了基于AI的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评价画像框架,并从画像目标确立、数据采集与汇聚、数据预处理、...

国产大语言模型的语文作文评价能力测试————作者:魏顺平;张悦;冉柔;

摘要:大语言模型作为人工智能的最新技术成果,将对数智时代的教育样态产生深刻影响。为调查大语言模型的作文评价能力,文章选取500篇小学语文作文,设计了37条提示语,以“智谱AI”“讯飞星火”这两款国产大语言模型为测试工具,从评分和评语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发现:在评分的可用性上,国产大语言模型的评分与原始分数具有微弱相关关系;在评分的稳定性上,国产大语言模型前后两次评分的相关度低、稳定性较差,而前后两次评级的...

GenAI赋能的人机双师协同教学研究——基于清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案例分析————作者:李秀;陆军;牛佳丽;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技术的出现,给高校教育教学带来了重大变革。在此背景下,文章从AI数字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构建、教学平台建设、课程设计与实践四个方面,对GenAI赋能的人机双师协同教学展开了探索:首先,文章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AI数字能力;接着,文章以人机双师互补、人机双师协同为理论框架,构建了GenA...

教育政务数据开放风险识别与仿真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演化分析————作者:黄嘉松;万昆;郑旭东;李荣辉;

摘要:教育政务数据开放风险识别是实现数据要素价值,促进教育政务数据有效共享与合理利用的前提。为此,文章首先采用德尔菲法确定了教育政务数据开放风险的来源,分别为参与主客体风险、制度环境风险、技术平台风险和经济成本风险。然后,文章利用熵权法确定了各风险因素的比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教育政务数据开放风险识别模型,并进行了模拟仿真。结果表明:教育政务数据开放风险受技术平台的影响最大,技术提前介入可...

具身认知视野中的合作:对“何以必要”与“如何可能”的新认知————作者:郑旭东;王昕玮;

摘要:“合作”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和范畴。合作的主体是人,对合作的科学理解必然建立在对人类认知进行把握的基础之上。文章从认知的具身观点出发,对合作“何以必要”与“如何可能”这两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新探索;同时,对合作过程中“共同理解”和“共同行动”的心理机制做出了新解释,即学习者自身的内部前向模型之间发生碰撞后产生“共鸣”,以“共同理解”作为粘合剂形成联合行动空间,进而达成“共同行动”。在此基础上,文章...

师范生智慧课堂教学胜任力:概念框架、关键要素和结构模型————作者:赵一婷;唐烨伟;王福浩;庞敬文;方东玲;

摘要:以智慧教育引领课堂模式改革,探索人工智能时代下与之相适应的师范生教学胜任力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智慧课堂环境下师范生的教学胜任力也亟需被重新审视和界定。基于此,文章首先对智慧课堂环境下师范生教学胜任力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理论审视;之后,结合政策文件、文献梳理和行为事件访谈提炼了师范生智慧课堂教学胜任力的关键要素,并运用德尔菲法对要素进行了修订;最后,形成了由7个一级要素和27个二级要素构成的师...

何以破解在线研修中教师的“共享困境”?——基于fsQCA的隐私感知类型与应对策略组态研究————作者:李梦;王玥;汪基德;郝兆杰;

摘要:作为教育数据的生产者与受益者,在线研修中教师的隐私决策制约数据要素流通效能。既有研究因未系统解析群体隐私感知异质性,导致实践中普遍存在过度防护倾向,抑制教育数据的价值转化。为此,亟需构建隐私治理框架实现数据效用与权益保护的协同优化。文章首先运用隐私计算理论的基本变量法进行聚类分析,将教师隐私感知类型划分为评估平衡型、收益导向型、整体疏离型三类。随后,文章引入变量并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uzzy...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