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所属栏目:教育期刊 热度: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32-1555/G4
国际标准刊号:1008-6536
主办单位:扬州教育学院
主管单位:扬州市政府
上一本期杂志:《职大学报》杂志信息
下一本期杂志:《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职业教育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坚持党的方针路线,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双百”方针,努力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开展高师、高职教育研究,加强学术交流,近年来在同类院校学报及省内高校学报界中产生一定的影响。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江苏省一级期刊、全国教育学院学报、《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区域经济与地方文化、特级教师论坛、基础教育研究。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苏中抗日根据地货币斗争研究 王明前,WANG Ming-qian

  2. 美国对华政策框架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 仲子午,翟星红,ZHONG Zi-wu,ZHAI Xing-hong

  3. 蒋济故里考 陈友兴,CHEN You-xing

  4. 《宠儿》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陌生化手法 赵君仡,ZHAO Jun-yi

  5. 也谈卜辞中的“秋((蕴))” 赵静,ZHAO Jing

  6. 概念语法隐喻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臧慧,ZANG Hui

  7. 结果加重犯基础理论比较下的构造形态解析及立法完善 朱丹丹,林志,ZHU Dan-dan,LIN Zhi

  8. 中国远古夏商时期与古希腊时期的音乐比较 田凤莲,TIAN Feng-lian

  9. 简析手动榨汁机设计更新对厨房进化的启示 徐向奕,XU Xiang-yi

  10. 江苏教育行业社团组织现状及其功能分析 方剑,FANG Jian

  11. 宋代书院经费来源及其对高校发展的启示 徐慧敏,XU Hui-min

  12. 美国大学内部组织结构的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黄艳芬,杨永刚,HUANG Yan-feng,YANG Yong-gang

  13. 日本政府主导下的高职产学官合作及其启示 肖霞,XIAO Xia

  14. 扬州市高职院校学生政治参与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陆亚玲,LU Ya-ling

  15.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 陆彩兰,吉万年,LU Cai-lan,JI Wan-nian

  16. 2006-2010年度“高等教育”类新词语考察和解读 卜忠君,BU Zhong-jun

  学术期刊论文发表:与学生技能培养衔接的植物生长环境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准确的掌握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构建高职教育课程的新模式,对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就如何摈弃传统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与学生技能培养衔接的植物生长环境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技能培养,衔接,课程体系,建设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植物生长环境课程体系建设与学生技能培养衔接的研究》(课题编号14G304)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为培养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对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程改革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植物生长环境课程系统介绍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营养环境、光照环境、温度环境、水分环境和气候环境等知识技能, 开展植物营养施肥、植物生态环境控制方面实践实训项目。学习该课程, 不仅可为后续的花卉栽培技术、植物配置技术、城市绿地养护等重要课程的学习作好准备, 也可为毕业后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业务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袁菡瑶设计作品————作者:袁菡瑶;

摘要:<正>设计说明:整套包装设计背景及辅助图形以山和水为设计元素,整体色调与产品名称相呼应,线条造型元素与茶叶产地及当地的地貌环境相呼应,凸显了茶叶天生天养的生长环境,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氛围感

《汉书·艺文志·数术略》名称考辨————作者:陶钰洁;

摘要: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存在“数术略”与“术数略”两种表述方式,根据唐末以前《七略》的文献征引情况可知并非错文倒乙。比较“术”与“数”含义的细微差别,两词的不同引申路径导致“术数”与“数术”具有不同的内涵,“数术”更为强调不可违抗之天命,改“术数略”为“数术略”是班固出于其天人合一思想的有意而为,体现了汉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变化

《荆楚岁时记》的目录类属变化及其成因探赜————作者:崔文元;

摘要:《荆楚岁时记》是中国最早系统记录地域岁时民俗的专门文献。其在历代目录学著作中经历了由“农家类”到“时令类”再到“地理类”的类属变化。出现这种类属变化的原因有二:一是目录分类观念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农家类”与“时令类”的由合到分、“时令类”的精简与“地理类”的扩充;二是《荆楚岁时记》一书自身包含有农事活动、岁时节令、地域风俗等多元内容,使其难以单一归类。这反映了目录著作在建立类目和归属文献...

青年编辑职业发展中的情绪困境及应对方法————作者:湛江;

摘要:青年编辑在职业发展中会遇到不同的情绪困境,如求“进”的思想与现有出版情况产生冲突、“作嫁衣”却得不到认可、想发展却迷茫受挫、工作激情逐渐消退等,分析了困境的成因,提出了青年编辑应正确认知和处理问题,夯实基础不断学习,做好规划笃定前行,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学养和学趣,拓宽眼界与求教前辈

“去史入子”:《穆天子传》文体之辨兼论小说概念的沿革————作者:刘金润;

摘要:从唐代的《隋书·经籍志》到明代《国史·经籍志》,《穆天子传》长期被归入史部的起居注类,清代四库馆臣上承《汉志》的小说文体概念,将该书划入子部“小说家”,实现了“去史入子”的归类变革。该书成书年代与文本性质之争是著录变化的内因,而从外部看,汉代至晚清小说文类观也在不断变化,我们亦能从《穆天子传》的“去史入子”一窥古代小说文体概念的流变

文学地理学视域下孙枝蔚诗歌研究————作者:范敏贞;

摘要:从文学地理学视域研究孙枝蔚的诗歌,旨在论述其诗歌风格的变化及原因。其诗歌创作风格尤以关中“沉郁豪放”和江南“绮丽温婉”为内核,且兼具不同的诗风。探究孙枝蔚诗歌风格差异的诸多原因,地理环境对诗歌风格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除却诗人自身性情、际遇、社会等人文环境会对其诗歌创作产生影响外,其所处的地理空间和区域气候等自然环境亦会对其产生深远影响

吕高诗风的转变及其文坛地位评价——以《江峰漫稿》为中心————作者:张少锋;

摘要:吕高曾在嘉靖十年前后,与王慎中、唐顺之、李开先、任瀚等八人在京城唱和酬答,名动士林,时称“嘉靖八才子”。吕高前期对诗歌研究颇深,诗歌取法对象上及汉魏、六朝,下延中唐,对“前七子”复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革新;后期因难以摆脱复古所带来的程式化困境,转而投向对科举制艺的研究,追求文章的法度及义理表达。吕高的《江峰漫稿》呈现出文学观念的转变,对考察明中期士子的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

曾昭抡《缅边日记》中的边地城市书写————作者:余振鹏;

摘要:《缅边日记》描写的边地城市分为汉地边城和少数民族边城。两种边城在街道布局、城市建筑、生活习惯上有明显差异,体现出两种边城受到现代性冲击后产生的不同影响。边地城市在冲击中显现出自身独特性,包括汉地边城发展的滞后,少数民族边城民族化与现代化的交融。基于此,作者不仅刻画了边地城市整体风貌,还针对边地城市传统工艺的延续、边地城市的制度变迁等现代性变化以及少数民族人文关怀缺失这一尚待解决的困难提出了见解与思...

耻感与死亡的具象化及其转向——《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叙事与抒情————作者:严家强;

摘要: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叙事与抒情中,呈现得最多也最为深刻的是耻感与死亡。耻感的产生源于个体对道德规范的违背,它在日常中具象化为某种爱恨,并最终以死亡作为归宿。接受耻感成为自我的一部分,并把对死亡的反思从他人之死转向自身之死,重新塑造完整的自我。这个自我也就成为对抗耻感的力量,而死亡的悬临也将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存力量

北方想象及南方回归——《文城》的空间叙述方法————作者:刘丹;

摘要:《文城》主人公在南北场域的穿梭显示出余华通过搭建空间推进小说叙述的创作尝试。其中,空间不仅作为故事背景出现以描画南北空间的地貌与人文风情,同时也实现了与主题和人物的互动,进而使《文城》在虚实场域中具备了寓言性质,显示出余华对南北文化的观察与认知。走进余华精心设计的南北空间,分析余华铺陈的文化图景,可以发掘余华创作的动力源所在

迪克·赫伯迪格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的符号学路径————作者:蒲昕雨;

摘要:迪克·赫伯迪格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探索是一场从亚文化、流行文化穿越到后现代主义并走向它的“另一面”的旅行。赫伯迪格整体采用了符号学路径对亚文化和流行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将亚文化与流行文化看作拼贴的、风格化的符号,并格外关注符号消费行为展示的品味区隔成为不同意识对抗协商场所的可能性,从而挖掘出文化符号的情感性和政治潜能。在后现代社会中的消费快感和流散性经验之上,赫伯迪格提出了以“情感联盟”为核心的身份...

《达洛维夫人》中的钟声意象解读————作者:李寅秋;杨晓锐;

摘要:在《达洛维夫人》中,报时的钟声贯穿全文,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述方式,成为推进小说叙事与场景转换的关键。作为叙事“闪回”的听觉触点,钟声能引发小说人物的刹那之思,揭示出他们丰盈多变的精神世界。同时,定时敲响的钟声为不同个体的意识流动提供了共同的支撑点,由此营造出共时性体验。钟声的敲响意味着线性时间的流逝,逐渐减弱的钟声里承载着小说人物对生命的沉思与顿悟

知识本体论视野下启文知识的社会化——以《四六灿花》的编纂为例————作者:郑永辉;

摘要:《四六灿花》是明末卜豫吉在常州府集四十六人之力完成的启文总集,今存故宫本、台藏本、哈佛本三种。运用知识本体论对《四六灿花》的编纂价值进行审视,可以发现编纂者站在读者和作者两个维度上,试图将启文知识社会化,面向读者选辑、校正、注释启文,进行历时态启文知识建构,同时面对作者批评所选启文,进行共时态启文知识整合。前者在突破知识不可通约性的同时保存了可靠、珍稀的启文文献,后者则是对前者进行批判性、创造性的...

话语标记“谁知道呢”语用功能及形成探析————作者:周倩;

摘要:小句“谁知道呢”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会话交际,可脱离“谁知道”的框架范围作为独立的话语标记使用。在具体语用交际中,话语标记“谁知道呢”可用于话轮转换、话题延续、话轮终结等以顺应语境,同时在人际互动方面促进交际主体间的交流,体现交互主观性。而从演化来源看,“谁知道呢”在表舒缓语气词“呢”用于特指疑问句这一用法的推动下,形成了话语标记功能

时间副词“前后脚”的句法、语义及词汇化分析————作者:王金颖;

摘要:“前后脚”作为现代汉语的常用结构,可用作偏正短语和时间副词。用作时间副词时,句法上,主要在句中作状语,所联系的主语论元具有复数性特征。从共现情况来看,其后修饰动词为非持续性动词,与完成体标记“了”共现,还可以与其他副词共现。语义上,具有相继义和短时义。历时方面,时间副词“前后脚”形成于清末民初,句式糅合和语言经济性原则是其形成的主要机制和动因

流行语构式“各种+X”的探究————作者:朱佳乐;

摘要:新式“各种+X”构式包括“各种+AP”和“各种+VP”两种类型,与原构式“各种+NP”相比,新构式“各种X”的整体语义开始虚化,言者主观性不断增强,且新构式“各种+AP”和“各种+VP”同时具备凸显信息焦点和表达说话人主观评价的语用功能。“各种+AP”和“各种+VP”构式的形成机制除语法化外,还包括构式压制以及隐喻机制等方面的动因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24年1~4期总目次

摘要:<正>~

高校监督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作者:雷永贵;

摘要:高等学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组成部分,其监督体系的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目前高校党委的主体监督、纪委的专责监督、各职能部门的协同监督等不断加强,但在责任意识、顶层设计、教育引导、处罚力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要从落实高校党委、党的工作部门的主体责任,加强纪检部门的专责监督责任,强化部门之间协同监督,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队伍保障机制等方面加强高校监督体系建设

陈献章诗文中的“隐逸”审美观及其美育价值探析————作者:杨舟;

摘要:陈献章将“心”与“道”放置在同等地位,从而建立了“心与道合”的心学体系,并由此展开了他的诗文创作,其中传达出浓厚的“隐逸”审美观。通过对陈献章的诗文进行分析并结合个人经历,可以挖掘出其诗文中以“淡泊名利、隐于自然、一醉千秋、推崇隐士”四个层次逐级搭建所组成的“隐逸”审美观,体现出其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与追求生命解放、回归本真的独特精神。陈献章凭借与家风教育密切关联的“隐逸”审美观,为后世学人所继承宣...

情感劳动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互动模式与成效探析————作者:衡彦甫;

摘要:情感劳动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情感共鸣、互动式教学与个性化辅导,有效促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了课堂参与度与师生关系和谐。研究案例表明,情感劳动是提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扬州教育学院学报》教师发表论文期刊推荐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jiaoyu/5580.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