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研究

所属栏目:教育期刊 热度: 时间:

开放教育研究

《开放教育研究》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31-1724/G4
国际标准刊号:1007-2179
主办单位:上海远程教育集团;上海电视大学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查看开放教育研究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教育学报》教师评职称论文
下一本期杂志:《体育学刊》体育科技论文

  杂志简介

  《开放教育研究》是中国远程教育期刊领域唯一一本,也是第一本进入CSSCI来源期刊的国家级学术刊物。《开放教育研究》集中了国内外开放与远程教育领域的一流专家,组成了一支高水平,强阵容的顾问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立足于远程教育,以开放的理念包容学派,以创新的思想总结理论,以务实的态度关注实践。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华东地区社会科学类优秀期刊提名奖(99)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高阶访谈、理论探讨、发展战略、国际交流、研究报告、技术支撑。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MOOCs建设的实践与未来--访香港大学MOOCs执行主席郭予光教授 王娟,蓝敏,魏志慧,WANG Juan,LAN Min,WEl Zhihui

  MOOCs视角的未来学校及治理--孔夫子办学模式的回归 李明华,Ll Minghua

  美国高校实施创客教育的路径分析 郑燕林,ZHENG Yanlin

  大数据时代提升教师数据智慧研究 王萍,WANG Ping

  高等教育慕课市场的认证机制研究 邱伟华,QlU Weihua

  MOOC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方旭,FANG Xu

  美国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项目的特点与启示 王玥,赵慧臣,WANG Yue,ZHAO Huichen

  “翻转课堂”的学习满意度--高校课程教学行动研究 于文浩,YU Wenhao

  大数据时代网络教育学习成绩预测的研究与实现--以本科公共课程统考英语为例 孙力,程玉霞,SUN Li,CHENG Yuxia

  网络学习平台生态指数开放评价模型研究 王涛,WANG Tao

  移动学习环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转课堂实践探究 范文翔,马燕,李凯,邱炳发,FAN Wenxiang,MA Yan,Ll Kai,QlU Bingfa

  面向在线学习的知识导图学习模式 罗国权,LUO Guoquan

  电大转型社区教育何以可能 吴遵民,陈玉明,WU Zunming,CHEN Yuming

  老年教育理论的反思与重构--基于西方现代老龄化理论视野 李洁,Ll Jie

  甘肃教育杂志编辑部投稿:中职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中职生顶岗实习是中职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顶岗实习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中职生顶岗实习存在着各种问题和不足,本文针对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中职生,顶岗实习,问题对策

  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掌握的技术、技能能否顺利应用于工作实践中,成为了职业教育能否更好,更快的发展的关键。几年来,随着中职生数量的增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分析中职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相关对策,有助于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有助于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开展,有助于提高中职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开放教育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协同探究智创: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新模式————作者:魏非;杨可欣;祝智庭;

摘要: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学习模式构建与应用是当下教育者关注的热点。本研究在剖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学习的潜在风险和相关学习模式不足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学习、联通主义学习和社会文化等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以学习与创新深度融合为取向的,显著体现协同、探究特征的协同探究智创模式,并阐释了该模式的定义、核心要素和实践模式。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针对模式应用中的提问和对话、任务设计以及学习评价...

后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重构————作者:苗逢春;

摘要:当人工智能基础模型的技术成熟度、专业模型的行业普及度、智能工具的合规管控度和人机互动的个体赋能度均达到可支撑人工智能作为全社会创新工具的阶段,人类社会即进入后人工智能时代。本文从支持中国在后人工智能时代保持代差竞争优势的长期目标出发,重新构想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提出以下四个高等教育智能转型的战略方向:以以人为本的智能社会公民素养为思政目标的育人、以人机协作和共创能力为人才培养主线的教学、以人机融智...

美国一流大学应对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的改革行动与反思————作者:邢园园;钱玲;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正深刻影响美国高等教育。本文基于对美国35所一流大学人工智能应用指南的系统分析,探讨美国大学在教学领域的改革行动。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契机,美国一流大学采取三方面的行动:重新定义学术诚信,规范生成式内容的引用格式,更新检测手段,维护学术规范;改革师生沟通机制,明确人工智能使用边界,发展学生关键技能,公开使用政策;采取人工智能赋能的评估反思框架,强化多...

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教师支持体系构建——以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为例————作者:陶丹;张泽华;

摘要:教师是激活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的关键。为支持教师驭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构建了全方位的赋能生态体系,涵盖制度化支持框架和协作学习环境;在教师人工智能能力培养方面,配置了人工智能基础知识与应用工具资源,并给予全面的教学应用指导,内容覆盖课程设计、教学策略、评估机制、反馈机制、批判性思维培养等;重视人工智能应用风险的多维防控,包括数据安全保障、技术缺陷应对和学术诚信维护。我国高校...

人工智能融入基础教育:助内卷抑或提新质?————作者:胡小勇;刘雪旎;陈丽诗;刘颜帆;刘晓红;

摘要: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深刻影响基础教育的育人图景。基础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点,人工智能的融入既可能推动教育新质发展,也可能助推教育内卷,呈双重效应。本研究首先溯源教育内卷成因,指出人工智能可能通过扩大教育内卷传播场域、强化资源分配不均、加剧教育评价异化和深化替代效应等助推基础教育内卷;其次,剖析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特征,包括指向全面发展与高阶能力的培养目标、优质均衡与跨学科的课程资源、人机...

全球视角下教育者人工智能素养框架:内容架构、实践示例和应用策略————作者:兰国帅;肖琪;宋帆;杜水莲;丁琳琳;蔡帆帆;

摘要:提升教育者的人工智能素养已成为主动适应国家数字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议题。然而,我国对人工智能素养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且主要关注学生或区域框架。教育者人工智能素养的研究在理论层面存在框架缺失、评价指标缺乏等问题,实践层面面临监管政策缺位、应用指南短缺、评估工具匮乏等挑战。美国数字承诺组织制定的《人工智能素养:理解、评估和使用新兴技术框架》可为我国构建本土化教育者人工智能素养框架、提升教育者人工智能素...

国际教师教育研究十年:进展与热点——基于WOS期刊的可视化分析————作者:王夫艳;王亚晨;

摘要:梳理国际教师教育研究的进展与热点,可为我国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可视化分析WOS数据库所收录国际重要期刊论文发现,近十年(2014-2023年)国际教师教育研究持续关注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和初任教师的留任与发展、突出教师民主平等的教育管理理念、阐明教师情感等内在要素对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驱动、揭示多元社会中教师教育社会的公正责任。未来,教师教育研究可突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文性与可持续性...

银发经济与老年教育:关系辨析、互动机制与路径优化————作者:吴遵民;朱新洲;杨慧康;杨瑜;戴岭;

摘要: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背景下,银发经济与老年教育的融合发展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文献综述与政策演进脉络显示,银发经济与老年教育之间是一体两面、互为促进的关系。两者融通勾连的核心是满足老年群体对精神与物质需求的提升,而融合发展的根本目的与宗旨是为了增进老年群体的社会福祉。两者在宏观层面上的互通可以超越经济的逐利性与教育公益性之间的二元对立,同时两者通过需求驱动、政策引导与市场资源配置可以建立微观...

老年教育背景下积极老龄化量表的编制与测量————作者:吴峰;余年年;仲彧欣;熊军;

摘要:为因应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国提出了积极老龄化国家战略。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实现养老与教育相结合是这一战略的重要内容。传统的积极老龄化量表基于养老视角编制,忽略了老年教育,编制新时代下积极老龄化量表对于推进积极老龄化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自多个老年教育机构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最终生成由自理能力、社会参与、心理智慧、经济保障、健康生活、老年学习六个维度组成的...

人类导师与智能导师效能差异研究——基于动态交互的可供性视角————作者:李姗姗;吴筱萌;张鹏;范逸洲;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学界对智能导师教育功能边界和局限的研究。本研究基于可供性的动态交互视角,以在线英语写作修改任务为例,采用主题分析和滞后序列分析方法对54名学习者与智能导师和人类导师的在线交互日志进行研究,剖析智能导师和人类导师的效能差异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导师组存在“主动寒暄—自我报告”“按步指导—评估更新”“基于评分准则的请求”三类典型可供性交互模式,智能导师组则涌现“内容...

数智教育生态下人机协同教学范式转型————作者:袁磊;徐济远;刘沃奇;

摘要:随着ChatGPT、DeepSeek等大模型的快速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度融入教育。教育生态正从传统数字教育形态跃迁为人机共生、交往理性的数智教育生态,成为“师—机—生”三元互动和物理、文化、数字三元交融的复合场域。本研究聚焦数智教育生态四个核心维度的范式变革:教学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教师角色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设计者,学生逐渐成为主动探索者,智能体作为教育“准主体”深度参与教学;知识观从静...

重构人与技术共生的教育图景——评布鲁诺·拉图尔的《重组社会》————作者:林敏;

摘要:<正>一、引言Chat GPT、Deep 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其高度智能化与拟人化特性,被许多研究者视为不再仅仅是教育场景中的被动工具或背景,而逐渐成为与人类平行互动的积极参与主体。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不断被挑战和重新审视,技术工具、算法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鉴于此,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及其代表性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A...

智能与教育————作者:文青;

摘要:<正>如果要问当前教育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什么,那我敢说人工智能绝对是其中之一。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教育正直面两大挑战:一是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二是如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智能化而改革人才培养规格。不管哪一个挑战,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变革是不容置疑的。这就要求我们思考,教育变革从哪里入手、如何变革等问题。在我看来,教育变革可能首先出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培养教师和学生应用人工智能工具的素...

原点与探赜————作者:米川;

摘要:<正>“人”是教育的原点或阿基米德点。当下,人工智能正迅速把人类带进人机共生时代。从人类世到人机世,这种可称之为“元人类”或“新智人”的“人”的涵义早已与以往迥然不同,而于“人的焦虑”中产生的“人的价值与尊严何在”之追问,引发了种种教育焦虑。元人类的“人”意味着什么?或许我们可以尝试抵近与“人是什么”最为密切的三个关键词“主体、主体性、人性”一窥堂奥。就主体而言,智能世或后人类时代出现了多元主体“...

新书推介

摘要:<正>这是一本从事广播电视教育、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30余年的思考者、实践者和研究者,回望过去、渴望当下、守望将来,不做历史旁观者的情怀之作。这是一本源自退位退休之后10年中,对开放教育满怀期待和再度想象,试图从现实的挣扎和理想的追寻中,回答“何以开放大学、是以开放大学、所以开放大学”的清醒之作。这更是一本依托宏观公共教育的背景与平台,涉猎中观教育研究的领域和学科,细究微观教学的场景和事件,对诸多似...

高校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及提升策略————作者:李艳;孙凌云;江全元;陈立萌;杨旸;吴飞;

摘要:高校教师是智能技术能否以及如何进入高校的关键守门人,其人工智能素养水平直接决定智能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变革的方向、速度和质量。本研究认为,人工智能素养是高校教师胜任智能时代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工作需具备的,这些素养具体体现在育人理念、智能教育知识、人机协同教学、数智赋能科研创新、坚持科技向善和人本价值五个维度,整体要求坚持理念引领、知识为基、能力为核、创新为重、价值为本。高校可通过...

为了“忘却”的身体——在线学习的具身困境与人本转向————作者:刘凯;杨亚亚;贾敏;王泰然;王吉;

摘要:数智技术的广泛应用,让人们对自主、开放、个性的在线学习充满期待。然而,在技术的遮蔽与侵占下,在线学习系统逐渐暴露出主体性偏误、解释性缺失、能动性消减以及交互性薄弱等问题,导致原本具身化、情景化、个体化、在场化的学习者沦为“数字人”“抽象人”“均值人”和“离场人”。本质上,这种因“认知—身体—技术”关系认识不足导致的问题,需从具身视角出发才能得到消弭。本研究通过构建在线学习的“双链中介”模型,阐述学...

数智化时代分布式动态学情测评范式转型与路径建构————作者:陈隆升;

摘要: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的分布式动态学情测评有三大经典范式,即经验驱动的学情分析、数据驱动的学习分析和主体感知的学习投入分析。在数智化背景下,传统经验驱动的学情分析范式面临现实困境和新机遇,三大经典范式呈现融合发展趋势,推动分布式动态学情测评范式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本研究基于范式融合,立足现实课堂需求,以课堂教学流程为基本框架,建构了分布式动态学情测评模型,为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活动和学...

多模态大模型赋能教师数字画像构建与应用————作者:谢雅淇;张雅慧;许课雪;胡小勇;

摘要:教师数字画像是助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研究立足多模态大模型赋能数字画像应用的创新机遇,针对教师数字画像技术存在的数据采集结构性错配、模型通用性与深度性失衡、画像模型训练升级滞后和伴随式应用服务缺失等问题,分析教师画像大模型重塑教师数字画像构建与应用方式的多模态认知、关联式推理、增量式学习和伴随式反馈等关键能力;基于教师画像大模型的构建框架,围绕内隐对话、画像分析、发展指导三类细化子任务...

数智技术赋能新质人才培养:支持个体的差异成长————作者:沈书生;

摘要: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落实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教育系统需要积极探索如何引导学习者自觉成为肩负国家发展使命、具有主体责任的新质人才。然而,学习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单一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每个学习者的成长需求。因此,本研究提出,个体核心素养的形成,不能单纯依赖外部教学因素,而应推动个体主动建立主体责任,使个体充满韧性。本研究通过分析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演进逻辑,提出基于数智技术构建的教育生态会影响...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