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高教研究》教育期刊简介
《黑龙江高教研究》是由哈尔滨师范大学主管、哈尔滨师范大学和黑龙江高教学会主办的高等教育学术理论刊物。1982年创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编辑部设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内。
《黑龙江高教研究》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以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促进高教改革与发展为办刊宗旨。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09期目录
高校学生评教研究中的两种价值取向及其后果.............丁永为
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影响...............王洪席
论师范大学课堂教学之道...............................张荣华
美国大学科学研究持续发展的三个支点...................胡瑞樊鹏
牛津大学导师制发展探究及启示.........................王辉王卓然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生态失衡分析.........................赵书山
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现实性思考...........................王柏棣王平
试论教学评价的目标导向原则及实施策略.................张怀满
论高师声乐教材与中国声乐曲目的价值取向...............徐敦广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质量控制策略...................何利平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董敏杰
高职院校学生工业文化素养的现状与对策.................申素英
地方高校开展“最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析.............王荣德
黑龙江高教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数字治理的技术赋能与风险规制研究————作者:刘强;张敏娟;王茜茜;
摘要:进入数智时代,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教育治理、数字权力的互动融合,催生了以数字建构为基础、以算法权力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数字治理的新范式。由于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存在数字治理理念不成熟、数字治理体系不健全、治理技术不成熟、数字治理结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数字治理价值偏离、数字治理主体失能、数字权力扩张失序、数字技术误用滥用等现实难题。为此,我国高等教育亟须从价值共...
绩效问责制导向下高校教师评价的指标陷阱及治理策略————作者:张继河;周文文;
摘要:高校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内生动力,优化高校教师评价是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必然之举。当前高校存在两种典型的教师评价方式:一种是以结果为取向的绩效评价或业绩考核评价;另一种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取向的发展性评价。在绩效问责制导向下,高校倾向以结果为取向来评价教师工作表现,容易忽视教师专业成长,过度迷恋量化指标,形成“指标固恋”怪圈,从而落入投机“作弊”、目标排挤和文化破坏等指标陷阱。对此,要通过优...
有组织科研视域下大学科研组织体系建设的生成逻辑与变革策略————作者:陈霞玲;刘亚荣;
摘要:大学科研组织体系建设是大学科技创新得以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基础,包括建设新型科研组织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外部需求以及协调新旧科研组织之间关系两个方面的内容。组织战略与目标是组织结构设计的基础,大学科研组织变化源自大学科研生产活动多元化和生产组织复杂化。为了满足外部日益增长的科研需求和建设大学核心竞争力,大学倾向于维持一个体系庞杂、功能纷繁的科研组织体系,产生了“多而不优、大而...
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政策执行的量化评价研究————作者:槐福乐;
摘要:实现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健全离不开政策的供给。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与推动下,地方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旨在全面推动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健全。基于12项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政策,进一步构建了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政策的PMC指数模型,并通过对12项政策文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当前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政策呈现出规范与发展、贯彻与落实的态势,其中,政策整体设计较为...
新农科背景下跨学科专业建设的机制探索与创新————作者:金帷;
摘要:推动跨学科专业建设是深化新农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以智慧农业专业为例,从动力机制、知识机制、组织机制等三个方面对案例高校跨学科专业建设实践与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跨学科专业机制建设创新的三条路径:一是在动力机制维度,强化专业动态调整、专业建设与质量监测机制建设;二是在知识机制维度,跳出传统“学科-知识-专业”进路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在组织机制维度,推动跨学科领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组织机制...
大学参与视角下英国教师教育质量提升的历史脉络————作者:袁传明;杨汉麟;
摘要:英国大学产生于中世纪,而英国的师资培训机构直到19世纪才出现,随着普及教育运动的推广以及中小学对教师的需求量大增,古典大学开始缓慢、渐进地涉及教师教育领域。与古典大学相比,20世纪初兴起的城市大学对教师教育的兴趣更浓,后者加速了英国教师教育的大学化进程。20世纪40年代,英国大学凭借自身的学术声誉、学位授予权等优势,逐渐走入了教师教育体系的中心,开创了以学术为导向的教师教育模式。20世纪80年代,...
地方融入:乡村定向师范生从“契约”到“扎根”的应然路向————作者:刘小兰;杨立国;
摘要:地方融入是个体进入新的地方之后最理想的状态。乡村定向师范生未来只有融入地方,成为身心具在的“地方人”,才能真正实现由文字“契约”到心灵“扎根”。地方融入内涵覆盖教师职业(生产融入)、生活(生活融入)和情感(情感融入)等方面。其应然表征主要体现为整体综合性的身心嵌入、高效互动性的社会资本、灵活适应性的协调发展、深刻持续性的情感培养。为此,需要拓宽“多融合”人才培养,提升师范生乡村教育卓越潜质;优化乡...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模型构建与阐释————作者:李西顺;王璇;
摘要:随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趋凸显,亟待破解。基于国家、地方政府出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文本,采用NVivo12进行质性分析,构建了“调内部结构-促供需匹配-重外部保障”三位一体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模型。通过对模型深入分析发现,当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在就业见习制度建设、离校后的跟踪服务、毕业生的就业权益保障、就业政策部署与执行等方面存在不足...
我国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的布局及关联特征研究————作者:袁国廷;岳增慧;许海云;
摘要: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积极稳妥发展交叉学科,是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我国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名单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自设交叉学科及其支撑学科的布局及交叉关联特征进行系统剖析。研究发现:我国自设交叉学科多样性各异,“双一流”建设高校成效显著,支撑自设交叉学科的一级学科存在近缘凝聚效应,学科交叉水平有待提升,...
“三角协调模式”视角下的交叉学科治理:理路与进路————作者:张艳凤;王铭玉;
摘要:我国交叉学科治理经历了孕育萌生、试点探索、初具雏形、正式确立等四个阶段,政府力量、学术力量、市场力量构成了我国交叉学科治理的动力机制,展现了交叉学科治理的制度逻辑、知识逻辑和实践逻辑。在现实层面,受到政策协调激励不足、学科知识整合受限、市场响应机制不畅等因素的制约,交叉学科治理存在协同乏力、壁垒突出、供需失衡等问题。面向未来,我国交叉学科治理应着力塑造交叉学科治理新生态、构建交叉学科知识新领域、探...
马来西亚构建亚洲高等教育枢纽的路径与挑战————作者:朱晓琳;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等要素被赋予重要的战略意义。高等教育治理模式和知识生产方式已超越国界,跨境高等教育项目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教育全球化与国际化也成为焦点议题。马来西亚高等教育枢纽的核心支持要素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因素主要涉及教育枢纽面向国际化、市场化和私有化的政策环境;微观因素则聚焦于能力建设发展,包括教育质量、可负担性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此外,社会和文化支...
智能时代高校教师的教学新常态————作者:任梦泽;谢妮;
摘要:数智技术的突飞猛进催生了反思教师教学职责与重构教师角色的议题,对传统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高校教师数智化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也极易使教师迷失教育本质,产生身份认同危机。智能时代的高校教师需要主动建构教学新常态,革新教学理念,善用技术增长教学智慧,在实现新质发展的同时,保障教学过程中教师情感关怀的在位,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在教与育中增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凸显教...
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师德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作者:马兰;张增田;
摘要: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师德建设,既是发挥立德树人重要作用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建立高质量专业化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抓手。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师德建设具有坚定教师理想信念、浸润教师职业情操与涵养教师个人品格的深层价值。当下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着功利性认知对精神历史性的遮蔽、制度性义务对精神崇高性的削弱、理论性制度对精神实践性的消解等困境。为此,深化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师德建设,通过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建设、构建高校教...
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然·应然·将然————作者:齐道喜;黄衍川;
摘要: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数智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数智技术的应用必须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纵深发展,应从明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角度呈现赋能的“实然”。从探讨赋能的生成动因角度明晰赋能的“应然”,包括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党和国家事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需求。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
高校辅导员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意蕴、运行机制与行动路向————作者:刘玲玲;罗生全;
摘要:教育家精神蕴含中国特有的教育底蕴、文化基因和道德意涵,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和时代特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对提升高校辅导员铸魂育人能力、建设高质量高校辅导员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从过程来看,高校辅导员践行教育家精神具有主体激励价值和实践引领价值,前者在于认知层面的反思性角色建构,后者强调行为层面的具象化育人展现,其中蕴含着“知、情、意、行”的内生动力机制和高校辅导员与教育家精神的共生发展机制。在新时代新...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赋能价值、风险挑战与突围进路————作者:高升;孟凡丽;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算力”“海量数据”“先进算法”“开放模型”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赋能价值;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存在“权威形象”“信息茧房”“强势融合”“算法黑箱”的风险,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要共同发力,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大先生”、虚拟教研室、素养培育、教学创新有机融合,以主体意识觉醒重塑教师专业理念、以跨界教研活动拓宽教师专业知识、以提升人工智能素养革新...
为何从“研”:理工类本科生科研参与动机动态变化的类型及影响因素————作者:宋颖颖;
摘要:动机是激发并维持学生科研行为的内在心理力量。采用扎根理论,以一所“985”高校的11名理工类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科研参与动机的变化类型、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理工类本科生科研参与动机动态变化共有“矢志不渝型”“峰回路转型”“改弦易辙型”等三种。通过三级编码,建构出影响理工类本科生科研参与动机动态变化的“个体认知-行为动力-空间交互(I-B-S)”模型。在学生对科研的认知结构、效能感...
来华留学生群际接触:内涵意蕴、问题挑战及机制构建————作者:李伟;张建伟;
摘要: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接触交流效果,是影响来华留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从群际接触泛化类型和目的分析,群际接触理论适用于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学生间的群际关系研究。积极的群际关系是“趋同化”管理的基础,提升教育培养质量,增进中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面临“工具性”接触、交流媒介、“单一文化”朋友圈、文化价值观念、社会风俗、高校管理模式等方面问题和挑战。以群际接触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平等地位、共...
共同体视域下地方高校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行动转向————作者:刘文;
摘要:地方高校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关乎高校内涵式发展与乡村现代化进程。当前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陷入服务主体内生动力不足、服务内容适配性不强、多元主体联动服务机制不健全的困境,基于“共同体”概念及其典型特征,在政府助力下构建以地方高校为核心主体的五重乡村振兴共同体,有助于突破困境并推动地方高校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共同体视域下,地方高校服务乡村的路径将从二元耦联转向多重共同体共促、从单向嵌入转向多重...
高水平民办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逻辑、挑战及实践路径————作者:李强;王宇飞;
摘要:高水平民办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其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水平民办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理论逻辑、机制逻辑、专业逻辑、市场逻辑等多重合理性支撑。同时,高水平民办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面临着社会认可度偏低、分类管理政策有待完善落实,培养经费不足、科研平台建设滞后,缺乏优秀教师人才、难以吸引优质生源等现实挑战。为此,高水平民办高校应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与内部建设,包括:获取...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 国家级《语文世界》
- 北大核心 物理教学探讨
- 省级高考季
- 省级《学前教育研究》
- 省级福建商学院学报杂志
- 省级《高校招生》
- 省级《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 国家级《中国军事教育》
- 省级实用文摘
- 省级《小学科学(教师)》
- 省级《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教育学报》
- 国家级英语自学
- 国家级历史教学问题
- 省级《体育科研》
- 省级汉语国际传播研究
- 省级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 省级《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省级《淄博学院学报》
- 省级《地理教育》
- 省级《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省级信息技术教育
- 省级《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省级《保定学院学报》
- 国家级《中国体育教练员》
- 省级《南昌高专学报》
- 省级妈妈宝宝
- 省级《航海教育研究》
- 省级教育史研究
- 北大核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