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学报1982年由教育部党组决定创办,1983年创刊。20多年来,学报一贯坚持探讨教育规律、开展学术讨论、反映研究成果、交流教育信息、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国际交流的宗旨;以其工程应用性、学术前沿性的鲜明特色,深受我国高教界、工程界的好评。1998年11月,中国工程院成立教育委员会,负责指导与协调工程院在工程教育方面(含工、农、医等领域)的咨询研究和学术活动,就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建议,同年决定,将《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作为工程院教委会会刊。根据工程院教委会的安排,本刊作为重要的研究资料,每个院士人手一册,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在全国高教界和工业界的影响。
杂志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性权威学术期刊。为了满足全国高校的强烈要求,从2006年起,本刊特增加页码、扩大版面,以敏锐的触角、创新的理念、优质的稿源,及时、全面、深入地反映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成果,受到了高教界和工程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赞扬。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栏目设置】
常设栏目有:院士论坛、校长论坛、高等教育经济与政策、高等教育管理、学科与专业建设、院校发展研究、企业家论坛、国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生教育、外国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教育、高等教育史、教学工作研究。并根据需要定期开设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等专栏。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中国工程师学会与民国时期高等工程教育
基础教学中持续性考核制度的探究
工业工程Living Lab参考模型及其实践
从CDIO教学大纲变动看CDIO课程改革
工程教育评估与认证及其思考
职业胜任力视角下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调查与思考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工程学科教育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的CMM情景教学法研究与实践
面向工程的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改革探究
新常态下的医学人文教育:困境与出路
学历对工程师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学校发展系统: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
金钱的意义:科研经费竞争如何塑造学术资本家
钱伟长高层次科技创新英才的成功之道
探究型实验的思路、模式与路径——基于浙江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相关论文范文: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语言艺术研究
摘要:语言作为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的群体心理以及语言结构都出现深刻变化,高校思政课的教师也需要制订出相应的语言对策,精心组织语言环节,同时结合我国国情以及时代背景,将思政课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同时融入其中的具体情境,合理运用语言来调动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语言,网络
高校思政课可以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这一过程当中,语言表达形式是否合理合适有着重要作用。所以要想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创新语言形式,从而提高其感染性和生动性。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面向未来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及路径——基于2021-2024年全球30份工程教育学会报告的分析————作者:庄腾腾;徐晓萱;娄益;
摘要:通过分析2021-2024年全球13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区域性工程教育学会的30份工程教育报告,提炼面向未来的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理念及实现路径。培养理念方面,各国工程教育学会的报告普遍认为,在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工程人才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大力培养应用工程知识和开展工程研究的能力、注重培养现代技术和工具的使用能力、加强培养在多学科环境中实施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的能力、重视培养环境...
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策略研究————作者:杨庆;刘志军;孔纲强;于龙;
摘要:学科交叉融合逐渐成为重要的时代特征,高等工程教育要用好学科交叉这个催化剂。聚焦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梳理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关键问题与需求,从学科专业交叉、培养过程融合、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模式转型、教学能力提升、学习模式转换6个维度探讨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结合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政策制度保证3个方面提出学科交叉融合育人的实施举措,并提出3点改革思路和政策举措建议
全球工程教育发展指数: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差距和潜力————作者:王淙影;梁莹;张炜;
摘要:工程教育评估是建设高质量工程教育体系的有力保障。为全面探究我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差距和潜力,亟需构建多维度和可比性的全球工程教育发展指数。本研究通过分级等权法构建了工程教育发展指数体系,对23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程教育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评估,研究发现“我国工程教育体系在2012-2022年间呈现出量质并举、结构优化、支撑增强、潜力凸显的良好发展态势”展态相较于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我国工程教育发展潜力突出...
创新创业任务导向的专创融合研究生项目式实践课程建设————作者:刘英翠;张执南;李玉阳;马涛;
摘要: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推进内涵式发展建设,建设高质量专创融合研究生课程,已成为深化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本文在分析专创融合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培育专创融合示范性课程是有力抓手,以上海交通大学专创融合研究生项目式实践课程为例,对其“双创导向、知识供给、项目实践、竞赛展示”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阐述,对实施成效进行了分析,可为工科高校专创融合课程体系...
高校战略规划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作者:刘献君;
摘要:中国高校战略规划走过了初步萌芽期、自发探索期、全面开展期,从“十四五”规划起,开始走向规范发展期。基于对32所高校“十四五”规划制定与实施情况的调查,本研究提出在“十五五”规划制定中,要总结分析过去、现在与未来,从几个方面入手:基于常识、理性和事实,深刻认识战略规划;精准分析战略环境,既要关注变、又要关注不变,不同类型高校要关注不同的影响因素;创新规划研制范式,关注战略目标、战略主题和战略行动,实...
基于设计思维的项目式工程训练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制造工程实践”课程为例————作者:董宝光;杜平;彭世广;李双寿;
摘要:国外工程教育理念的历史演变和国内工程训练的发展趋势均显示,通识性工程实践课程建设是新工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面向高等院校本科各专业学生,开设工程实践教育类通识课程“制造工程实践”,运用设计思维EDIPT模型重构课程结构和内容,探索基于设计思维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将设计与制造有效衔接,提高项目选题的开放性和真实性,激发学生学习工程知识的兴趣,在项目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使用创新方法和工具,提高...
积学而功进——工科硕士生的学习时间分配及其对工程能力发展的影响————作者:马志凤;刘禄森;
摘要:学生在院校教育情境中如何分配学习时间,会影响其最终的学习结果。工科硕士生培养模式与本科生存在较大差异,有必要深入分析工科硕士生学习时间分配特征及其对工程能力发展的影响。基于潜在剖面分析,将工科硕士生的学习时间分配划分为娱乐主导型、科研偏好型、科研主导型和均衡分配型。在此基础上,发现工科硕士生学习时间分配类型在不同的院校、年级、学位类型上存在显著的分布差异,并且不同学习时间分配类型的工科硕士生在其工...
“政产教研用”融合新能源汽车专精特新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研究————作者:许晟;董非;尹必峰;
摘要: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其对人才培养要求日趋提高。现阶段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仍然面临着匹配难、衔接慢和质量忧等问题。江苏大学新能源汽车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形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与人才培养并重的发展方式和企业化绩效考核管理方式的融合育人路径。共同搭建以“一个研究院、三个中心、一个平台”为核心的“1+3+1”学院建设框架,为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培养、输送大批...
创新型人才工程思维能力培养资源要素建设机制————作者:孟雁;陈璐;刘孟奇;
摘要:工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本文从师资队伍、科研资源、社会资源三个方面,定义工程思维能力培养的资源要素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类资源要素的建设机制,为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操作方案
基于“ASciT-ASP”教学模式的微专业建设——以精细化学品制造及分析为例————作者:戈君宇;姜超;王宇红;
摘要:微专业是高校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加快新工科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举措。高校在微专业建设中呈现出丰富的实践多样性,但都应遵循学科交叉逻辑、产业升级逻辑和学生发展逻辑。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基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了精细化学品制造及分析微专业。该微专业以未来工程师的“爱科技”(ASciT)关键能力的进阶培养为主线,设计并实施了“ASciT-ASP”教学模式,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效果和专业课程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
面向智能化转型的工程造价专业能力标准体系重构——基于招聘数据挖掘与案例分析————作者:孙春玲;张哲源;严玲;
摘要:随着建筑业智能化转型加速推进,现有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行业发展新需求,亟需根据市场动态重构其能力标准体系。本文采用招聘数据挖掘与多案例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系统调研了当前就业市场的工程造价人才需求,并分析了智能化转型背景下的新需求。基于项目全生命周期阶段划分与能力标准层级管理,重新构建了工程造价专业能力标准体系。研究揭示了传统工程造价人才需求在智能化转型中的变化,以...
AI赋能高校实验教学的人文失范、规约及应对————作者:刘建明;朱雪波;
摘要:实验教学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AI和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的广泛应用,推进了实验教学的智能化、效率化和个性化,提升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同时,技术的“盲目膨胀”也引发了实验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新问题。为此,文章重新梳理了AI时代技术与人文的关系,在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人工智能与教育相关报告的基础上,从实验的主体、设计、过程、数据、评价和监管六个方面提出AI赋能实验...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困境、对策与展望——宁波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作者:胡铭;钱方兵;张金丹;
摘要:大学与区域同频共振进程中,创新创业教育日益成为连接产界与学界的重要纽带,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尤其需要锻造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在地化发展道路。基于宁波大学二十余年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讨地方高校在该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对策。针对文化氛围营造不足、课程体系不健全、实训平台特色不鲜明、教师队伍建设滞后、评价制度僵化及沟通对接机制不畅等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强化文化氛围以服务国家与地方发展建设,完善课程体系...
跨界视域下产业教师内涵特征、认定标准与培训路径——兼与金劲彪教授商榷————作者:全守杰;骆敏华;
摘要:随着产教融合深入推进,产业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得到学界广泛关注。金劲彪等提出产业教师队伍建设困境破解之道,对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价值,但也存在值得商榷与补充的议题。“跨界”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为高质量推进产业教师队伍建设,文章运用“跨界”思维方法,从实然与应然层面,探析产业教师内涵特征、认定标准框架与入职培训路径。研究发现:产业教师是具备“双师素质”高层次职业教育兼职教师,...
教学活动如何影响高职生职业能力表现——基于理论课程、技能培训与校外实习的效果比较————作者:高婷婷;
摘要:如何提升高职生职业能力表现,特别是有效发挥各类教学活动的作用是职业院校亟需关注的问题。基于不同流派教学理念,将教学活动分为理论课程、技能培训、校外实习三种类型,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比较其对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影响发现:第一,与理论课程、校外实习相比,技能培训更能提升高职生技能证书获得概率,相对贡献率超过70%。第二,与技能培训相比,理论课程、校外实习对高职生职业成熟度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相对贡献率分别约...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组织发展的困境审视与纾困之策——基于组织社会学视角的分析————作者:杨秋月;李小凤;
摘要:产教融合组织是保障产教融合在推进和深化过程中的必然诉求,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从组织社会学视角审视,可一窥产教融合组织在组织间的市场关系阶段会由于“有限理性”“小数现象”“信息不对称”以及“不确定性”造成主体认知偏差致使决策行为短视化;主体治理失序导致产教融合协作过程形式化;主体资源失衡产生的优质资源流动阻滞化;身份冲突导致的主体认同松散化等困境。当前产教融合...
学术创业双轮驱动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破茧成蝶”————作者:陶娜;
摘要:通过重大科技创新联合攻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在实验室得以突破,但制约“卡脖子”技术关键难题在于其多场景应用通道没有打通,导致我国自主研发关键核心技术未能成长。以学术创业为研究对象,构建学术创业外驱力齿轮和内驱力齿轮双轮结构。从知识转移和知识共创两个维度揭示学术创业双轮啮合机理。基于双轮啮合机理创建学术创业双轮泵结构,从走出实验室和走进终端用户两阶段提出学术创业双轮泵驱动高校教师科研成果从“作茧...
校企协同培养工程博士生的困境及突破————作者:丁楠;杨院;
摘要:探究高校与企业协同培养工程博士生既是提升工程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顺应技术领先战略的时代使命。深度访谈发现,校企协同培养工程博士生过程中存在企业参与程度偏低、导师组制度运行成效欠佳、系统性保障缺乏等困境。组织社会学视角审视发现:科学与技术难以融合共进导致合法性认同缺失、导师组制度配套不足造成制度化程序不完善、收益不确定与不均衡形成协商性交换难题等。基于此,提出确立基于工程项目推进科学与技术...
欧洲博士生导师指导质量保障:改革、实践及其特征————作者:林焕翔;
摘要:近二十年,导师指导质量保障成为欧洲博士生教育改革重点。基于8所欧洲一流大学的系统考察,总结其导师指导质量保障关键举措与核心特征。研究发现,欧洲大学基于公共性重构导学关系运行模式,建立师生多元指导关系与平等协商关系;基于岗位需求多举措推动导师专业化发展,丰富校内外发展项目的同时提升导师自主改进能力;基于质量评价实现基本质量控制与竞争选优结合,构建兼顾合格保障与卓越示范评价框架。欧洲导师指导质量保障建...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基于斯坦福大学的分析————作者:吕光洙;石淼;
摘要: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成为各国共同选择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备受瞩目,同时其“贾尼尼命题”应运而生。作为这一现象的具象化呈现,美国斯坦福大学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数字化以赋能学生、赋能教师、赋能大学为方式,探索打造“人-机-校”双向供给型开环样态、明晰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核心架构、加速伦理治理进程赋能路径。赋能过程中潜藏算法伦理风险、情感伦理风险和学术伦理风险,亟待破解与治...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 省级课堂内外(小学版)
- 北大核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现代外语》
- 北大核心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 省级《临沂大学学报》
- 国家级《教育学》
- 省级《新东方英语》
- 省级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省级化学教与学
- 省级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山东外语教学
- 省级《四川体育科学》
- 省级《大众文艺》
- 省级《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省级文理导航(上旬)
- 省级疯狂英语(小学版)
- 省级《生活教育》
- 省级河南教育(基教版)
- 省级当代学前教育
- 省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国家级数学通讯
- 省级《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 省级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省级《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 省级初中生学习(高)
- 省级山西教育(教学版)
- 省级《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国家级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国家级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 省级《考试周刊》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