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

所属栏目:教育期刊 热度:

小学数学教育

《小学数学教育》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21-1426/G4
国际标准刊号:1008-8989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
主管单位: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
上一本期杂志:《中学英语之友》英语教师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期刊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小学数学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是面向全国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等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学术期刊。编委会由全国著名数学教育专家、教材主编、教研员、特级教师组成,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题写刊名。本刊始终坚持"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探索小学数学教学规律,为提高我国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服务"的办刊宗旨,关注数学课程改革,聚焦课堂教学研究,展示教学研究成果,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致力于打造中国数学教育期刊第一品牌,深受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的欢迎。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收录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卷首语、本刊特稿、教学研究、教研札礼、好课多磨、课例评介、案例透视、教学频道、教研视窗。

  本站已成功发表的论文:

  2 做一名真实的数学教师 刘仍轩; 1

  3 明确学的目标 转变学的过程 提升学的质量 钱金铎; 3-5

  4 指向小学数学教师执教能力培养的模块研修 曾秀真; 6-9

  5 刍议小学数学自主探索式学习 周仁科; 9-10

  6 感悟:数学学习最根本的方式 钟建春; 11-12

  7 构建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的策略初探 陈文梅;兰淑; 13-14+21

  8 “解决问题”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例谈——以“比多比少两步计算问题”教学为例 张茹华; 15-16

  9 倡导多种课堂对话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卢大荣; 17-18

  10 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创设认知冲突 李金飞; 18-19

  11 从“有用”走向“有效”——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杨毅;邓铭; 20-21

  12 关于“同课异构”的探索与思考——以“平行线”的教学为例 石言忠; 22+27

  13 因为兴趣 所以有效 林模忠; 23+72

  14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 刘秋秋; 24

  15 体验·寻找·发现——“排队问题”磨课手记 高娟娟;丛菲; 25-27

  16 经历操作过程 建构概念模型——“厘米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楚敏;刘红娟; 28-29

  17 求同存异 异中之寓——“三角形的内角和”同课异构教学对比与分析 黄敏丽;马宏韬; 30-31+44

  18 给我一个舞台 还你一个精彩——“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片断与评析 朱秀梅;靳立江; 32+56

  19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王潇璐;邢燕; 33-36

  《小学数学教育》杂志编辑部投稿须知:

  1.图表:文中尽量少用图表,必须使用时,应简洁、明了,少占篇幅,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表中数字应注明资料来源。

  2.参考文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等情况的说明,文中用序号标出,详细引文情况按顺序排列文尾。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

  3.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4.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

  5.文题文题要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题下。

  6.基本要求来稿要求题材新颖、内容真实、论点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句通顺。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投稿请寄1份打印稿,同时推荐大家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投稿。

  中文核心期刊代发: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摘 要:小学教学对小学生来说是启蒙教育,因为接触的知识面不是很广,所以写作能力自然就不会太好。翻阅小学生的写作大致可以发现写作的内容平淡无奇,写作的方向不谋而合,基本都是平淡的说出某些人物及事物的好坏和形态。所以提高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是一个势在必行的教学任务,本人结合数年的语文教学经历浅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中文核心期刊代发,小学语文,写作兴趣,写作能力

  小学作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教学工作的难点。我们发现老师在语言描述,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思维创作时,他们却感到无从下笔。还有一部分学生把写作文当成苦差事。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发挥小学生的想象空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小学数学教育最新期刊目录

教坛新秀

摘要:<正>王炎萍,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现任无锡市春城实验小学副校长。无锡市钱科英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无锡市“锡教名家”培养对象。从教26年以来,她始终秉承“幸福童年教育”的教育理念,深耕课堂教学,勇于创新实践,逐步形成了“乐学、善思、灵动”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的喜爱。曾荣获江苏省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二等奖、无锡市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优秀课评比一等奖...

开放并非随意放开————作者:孙谦;

摘要:<正>近日,听了一节“认识平均分”的课。教师在教学时先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情境:“猴妈妈摘了6个桃,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学生热情高涨,想到可以分给2只小猴、3只小猴、5只小猴。教师并未明确学生的想法是否合理,而是组织了如下的探究活动:“先想一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用圆片分一分,再互相说一说。”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活动,学生经过思考后想到了多种不同的分法。教师选择以下几种分法进行展示和交流:分给2只...

培养小学生模型意识的实践路径————作者:孙政;于勇;

摘要:<正>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构成成分之一,其在小学阶段主要表现为模型意识、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其中,模型意识主要是指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有助于学生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形成模型观念的经验基础。我们在教学中结合相关具体内容,开展了培养小学生模型意识的实践路径研究,形成一些想法与思考

量感培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作者:王强国;

摘要:<正>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中,量感是一个生活味较浓的词,通常外显为一种对量的大小的估测和判断能力。量感的建立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量感培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有必要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剖析与解读,以落实相关的课程目标

思辨课堂:理性精神早期培养的新实践————作者:许冰彬;顾长明;

摘要:<正>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教育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智慧、更加聪明。在思辨课堂中,学生是独立的思考者、成熟的行动者。在“思”与“辨”不断更替的过程中,学生的身体、理智和精神能够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能促使他们逐步从理性思维走向理性精神

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与思考——以“容器里的学问”教学为例————作者:王炎萍;

摘要:<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规定每门课程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笔者所在学校积极落实这一精神,努力实践学科育人、课程协同育人、综合育人,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了学校“幸福童年教育”的一种重要实践样态。开展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依据授课对象确定合适的活动主题,制定明确的活动目标,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活动过程,最后对活动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下面以“容器里的学问”教学...

以真实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作者:陈馨;戴迎冬;

摘要:<正>以真实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围绕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展开,通过解决真实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这一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学科知识常常彼此割裂的局限,有助于增强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促进课程综合化实施。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学科知识的关联。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本学科知识,缺乏主动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以及生活实践加以关联的意...

在“数学游戏分享”活动中渗透核心素养————作者:查人韵;

摘要:<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一学段(1~2年级)的“学段目标”中提出如下要求:“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入学适应期,利用生活经验和幼儿园相关活动经验,通过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学习简单的数学内容。”修订后的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编排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数学游戏分享”,作为开启小学数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既落实了课标要求,又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下面...

大情境视域下双螺旋教学的内涵、价值及实践————作者:曹江峰;

摘要:<正>大情境视域下的双螺旋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学—评”协同发展,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认知迁移,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那么,什么是大情境视域下的双螺旋教学?其教学价值有哪些?教学如何实施?下面就围绕上述问题作一些简要的阐述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作者:浦洲;

摘要:<正>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这些内容分学段编排,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既是课程组织的需求,又是学生站在高位全面领悟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借助思维导图可以...

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新旧教材对比分析与教学建议——以“生活中的位置”主题学习为例————作者:芮金芳;

摘要:<正>为适应当前急剧变化的信息时代,培育面向未来的人才发展需求,《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突出“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实践育人”的核心理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回到真实情境中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成为近期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是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主要依据。苏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于2024年9月正式开始使用。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正确理解、使用新教材,培育学生数学...

“慢”活动让素养可见————作者:钱萍;

摘要:<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要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当多数学生还在找寻解题思路时,少数“优等生”已经让答案在教室里此起彼伏;当多数学生还正在操作探究中,教师已选好“小演员”开始汇报展示;当学生还处在一知半解中,教师已开始组织练习并美其...

在教学中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维格局————作者:周振芳;

摘要:<正>题目:用一张边长是32厘米的正方形铁皮做成容器,什么时候容积最大?一般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四个角上分别剪去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这样就做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容器,其容积为30×30×1立方厘米;四个角上分别剪去边长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小正方形,容器形状不断发生变化,容积也跟着发生变化——30×30×1=900 28×28×2=1568 26×26×3=2028 24×24×4=230...

关于“你知道吗”教学的几点思考————作者:李琰;

摘要:<正>苏教版教材从一年级起就开始设置“你知道吗”栏目。用好“你知道吗”栏目,有助于践行《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倡导的学科育人的理念。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开展了“你知道吗”教学的实践研究,力图通过这一实践研究,寻找让“你知道吗”教学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一、充分挖掘“你知道吗”背后的文化育人价值目前,对“你知道吗”的教学,大都局限于教师介绍或学生阅读的形式。要实现“你知道吗”最大化的育人价...

画数学:让学生的思维可见————作者:符明;

摘要:<正>“画”是视觉的语言,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感知和思维的桥梁,也是学生交流数学体验的途径。画数学,就是用直观形态描绘思维。画数学,能让学生找到描绘数学的乐趣,找到学习数学的自信,还能让教师看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基于以上认识,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画概念、画方法、画结构、画思考过程,用画来展现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把抽象、复杂、静态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动态,让思维可见。下面结合教...

低年级数学课堂的追问技巧——以“5以内的减法”教学为例————作者:范勤娟;

摘要:<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往往会追问“为什么”。这种追问旨在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否“知其所以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回答“为什么”,这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只不过,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上一味地向学生追问“为什么”,有时也会造成学生思维卡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数学知识教学的阶段性要求,以及低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

从整合到融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思路进阶——“土圭之法的故事”磨课历程与思考————作者:池赛;陆军;

摘要:<正>“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的内容领域之一。《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部分明确指出:“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活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以真实问题为载体,适当采用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的方式呈现,通过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那么,“综合与实践”领域究竟如何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呢?我们...

基于整体视角 感悟运算意义——“认识加法”教学实录与评析————作者:蒋华;陈惠芳;

摘要:<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5~26页例7,“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理解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加法算式,经历认数、数数的活动,学会计算5以内的加法,能熟练口算5以内加法算式的结果。2.使学生在认识加法、计算加法的过程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初步的数学符号意识。3.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知道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

理清逻辑 理解本质——“几和第几”教学片断与思考————作者:陈岚;

摘要:<正>一年级认数时,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自然数的序数意义,教材一般都会安排“几和第几”的教学。从本质上讲,我们在点数事物数量时,点数过程中数出的1、2、3、……都表示序数意义,而在不重复、不遗漏地数完每一个物体之后,数到几,就表示数的物体一共有多少个。如数到5就表示一共有5个物体,从而体现自然数的基数意义。这就是说,数数时最后数出的那个数,就是相应的基数。这体现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教学“几和第几...

结构化:为深度理解运算的意义赋能——“认识加法”教学片断与思考————作者:张玲;王扬;

摘要:<正>“认识加法”是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新教材改变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编排思路,不再安排专门的单元教学10以内数的“分与合”,而是把10以内数的认识与相应的加减法运算整合起来,分“0~5的认识和加减法”“6~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加减法”等三个单元编排。特别是对加减法运算的意义和方法的教学,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特点:第一,把数的加减运算与数的认识整合在一起教学,有利于学生感...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小学数学教育》教育期刊论文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jiaoyu/2468.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