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与仪器

所属栏目:教育期刊 热度: 时间:

实验教学与仪器

《实验教学与仪器》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43-1094/G4
国际标准刊号:1004-2326
主办单位: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上一本期杂志:《山东教育》教师省级论文
下一本期杂志:《中小学教学研究》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实验教学与仪器》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实验教学与仪器》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杂志简介

  《教学仪器与实验》创刊于1984年,有20多年的办刊历史,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主办的面向基础教育的学术性期刊,刊号CNll—1960/G4,ISSINl003-3416,国内外公开发行。

  《教学仪器与实验》立足于中小学实验教学与教学装备研究,紧跟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中小学理科实验设计与实验教法的改进,介绍计算机、传感器等现代教育技术在传统理化生实验中的运用,展现教师创新制作的教具作品,交流教学仪器设备维修与学校实验室等功能教室的装备和管理经验。

  订阅对象:中小学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研人员、理化生教师、实验室教师、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部门和教仪企业以及大学理科师生。

  《教学仪器与实验》20年珍藏光盘:完整地收录了本刊自1984年—2004年5月共142期的内容,是各类学校、教育装备部门和中小学教师了解我国实验教学和装备的发展、学习理化生各种疑难实验的设计与改进方法、学习教具制作、掌握理化生实验室的规范管理、掌握教学仪器设备维修的好资料。光盘可以方便地按年月、刊期、作者名等检索,可以打印。售价180元,欢迎订购珍藏!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期刊荣誉: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栏目设置

  刊物的主要栏目:新课程新实验、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探究性学习、实验教学法研究、实验方法与实验设计、实验教学与素质教育、实验师园地、仪器自制与改进、设备维修与管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考核评估、装备天地、国外实验与教学、新仪器新设备、信息短讯。

  2014年04期目录参考:

  1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实验教学“导”与“研”模式研究 吕康社 3-5

  2 在化学习题教学中怎样实践新课程理念 洪云龙 5-7

  3 2013 年全国高考物理实验试题评析 纪文杰 左祥胜 7-8+13

  4 妙用科学小实验 提升学生“问”的能力 熊乐正 9-11

  5 对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四处错误的探讨 黎炳如 12-13

  6 学案导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李桂萍 14-16

  7 “测定 1 mol 气体的体积(H2)”一课的教学设计 沈正东 17-19

  8 化学创新实验活动在个性化教育中的价值———以昆仑中学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例 光 程 李大成 19-21

  9 酵母细胞固定化实验教学的优化 廖文群 李亚军 李 静 22-23

  10 研究性学习选题五原则 温润辉 张政启 24-25

  11 新课标背景下的数学实验教学 王军凯 李姣凤 26-27

  12 探究安培力的方向实验的改进 周救生 27

  13 “点火爆炸”实验的反思与改进 姚卫兴 28

  14 “音调可变的哨子”实验的改进 宋永光 29

  15 失重演示实验的改进 谭晓华 刘 栋 29

  16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 CO2、消耗 O2实验的改进 张 玲 欧阳立荣 30-31

  17 观察气孔及气孔的开闭实验的改进 李 萍 31

  18 对腐乳制作实验中毛霉培养的改进和反思 宋正海 32

  19 演示微小形变放大的一种新方法 陈学科 33-34

  20 生活物理与电路设计 任瑞明 韩国法 34-36

  教育学文摘期刊投稿新课标下中职语文多媒体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语文是中职学校文化课中基础必修的课程之一,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创新思维和审美等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品德修养。本文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对中职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教育学文摘期刊,新课标,多媒体教学,中职语文

  1 在导入语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中职语文教学的导入语环节,采取多媒体教学与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好的导入语可以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的师生授课方式一直沿袭的是教师长篇大论的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反复讲解,而学生听着枯燥乏味,甚至会产生厌课情绪,根本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但是多媒体教学方式运用计算机、投影仪等先进的设备,将导入语中枯燥的文字转变为图文并茂和生动形象的视频、动画或图画等,让学生易于接受并留下深刻的记忆。多媒体教学不仅改变了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减轻了教师教学的负担,同时也有效减少了学生学习的压力,使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来,尽情发挥其想象力和无限扩展的思维空间,更主动地去学习语文,并深入挖掘语文知识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

  实验教学与仪器最新期刊目录

基于5E教学模式的初中科学仪器教学————作者:胡志杰;郑柔慧;

摘要:在初中科学仪器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讲解仪器的使用方法,而对仪器的制作过程缺乏认知。将5E教学模式融入初中科学仪器教学,可以将科学仪器制造的每个环节与其构造相联系,强调每个环节的要求与任务,一方面可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领会科学仪器的科学知识本质,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继而培养其探究实践精神

把握课堂认知冲突 助推思维高品质发展————作者:顾勤华;周佳甜;

摘要:科学思维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思维冲突的产生是思维发展的起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挖掘教材内涵,积极创设思维冲突并巧妙加以运用;基于思维冲突,引导学生用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加以实证;适当衍生拓展实验,延伸认知冲突,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从而有效助推学生科学思维的高品质发展

基于深度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以长度测量教学设计为例————作者:蒋守霞;

摘要:测量教学融合理论和实践,其教学设计应做到:厘清“知识逻辑”和教学起点,在学生测量活动中落实深度教学,引导学生挖掘问题,从而精准把控学情;适时引入学生评价,凸显教师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引领,使学习更加个性化;采取“进阶式”问题解决设计,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端正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

反应历程在高考试题中的运用与教学启示——基于2024年高考试题的分析————作者:王聪哲;

摘要:针对2024年各地高考试卷中反应历程(机理)的相关试题,先从考查形式、考查内容及考查能力和素养3个方面分析试题特点,再剖析基元反应、复杂反应和催化反应的历程(机理)表征图象,最后归纳出教学启示——“深化认识,聚焦概念”“把握难度,依标施教”,旨在为“反应历程(机理)”教学及备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始于实践 终于素养——以东台市中学生实验素养大赛为例————作者:杨小祥;

摘要:化学实验是形成学科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之一。分析东台市中学生实验素养大赛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有:实验操作技能薄弱,实验思维能力欠佳,实验创新能力不足。为此,立足教学实践,提出改进举措,即更新理念,创新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加强资源建设,激活实验课堂,形成有效反思,以期达成提升学生实验素养的目标

PBL教学模式在实验类校本课程中的应用——以高中生物学选修课“奇妙的鱼类”为例————作者:史利霞;

摘要:校本选修课是学生拓展学科视野的良好平台,以高中生物学选修课“奇妙的鱼类”为研究对象,以PBL教学模式为理论核心,根据问题设计具体教学活动,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带领学生深入认识一大生物类群——鱼类,了解其在生物界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在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领域的应用

指向科学推理的物理实验误差分析————作者:钱霞;

摘要:误差分析作为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以电学实验和气体的等温变化实验为例,通过分析实验误差产生的本质原因,学习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如寻求新的设计方案或选择更精密的实验器材。整个教学过程源于科学推理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基于模拟场馆的探究式学习设计与实践——以“岩石与土壤的故事”为例————作者:朱阶明;顾建锋;

摘要: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以“岩石与土壤的故事”为例,在构建模拟场馆中,探讨设计和实施探究式学习活动的策略,阐述了模拟场馆提供相对真实的环境助力学生体验和建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深度学习的具体做法,同时聚焦情境创设、任务驱动、成果展示、反思迁移等环节,有效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加弹簧促理解 用图象破难点——以求解对心碰撞后两球速度为例————作者:操时良;

摘要:两球对心碰撞是高中物理常见、重要的基本物理模型之一。为发挥实验的教学价值,在该实验中加入弹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球对心碰撞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同时,借助图象显化两球对心碰撞过程中的速度关键点,凸显了变换参考系的功能,能够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两球对心碰撞的本质规律

基于ARCS动机模型开发学生自主创新实验——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为例————作者:陈力;

摘要:ARCS动机模型包括4个部分:注意、相关、信心和满足。在初中阶段引入ARCS动机模型,引导学生开发自主创新实验,促其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为例,借助引发认知冲突的小实验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再将实验现象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课后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拍摄创新实验小视频并在相关短视频平台上进行展示,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完成实验的自信心。学生凭借二维...

基于评价量表设计的实验能力测评————作者:冯赛;

摘要: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现阶段大多数教师缺少清晰定位实验能力的手段,难以开展基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测评。目前的评价往往侧重于涉及实验知识的纸笔测评,忽略对学生实验技能与思维的测评;同时,实践操作测评也难以捕捉学生的具体行为与过程。为此,采取“架构实验能力要素框架,设计实践需要的评价量表,运用评价量表开展测评”等措施,以期引领与反思实验教学行为,并为开拓学生实验能力测评手段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初中物理与工程跨学科实践探索——以“制作水电站模型”项目为例————作者:王亚琪;李一然;

摘要:项目式学习是实现物理与工程跨学科实践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以“制作水电站模型”项目为例,对项目教学过程进行设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共同参与科学与工程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跨学科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有效实现了物理与工程跨学科实践

“五育融合”视域下项目式课堂教学设计——以“乙醇与乙酸”为例————作者:夏万燕;

摘要: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乙醇与乙酸”为主题,基于“五育融合”教育思想进行项目式课堂教学设计。整合地方教学资源,以古法酿酒和古法酿醋为主要情境,从中精选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使学生能够将化学知识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灵活运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简单化学知识”设计“有味道”的片段教学——以葡萄糖和核酸为例————作者:黄丽;赵雯;周学兴;

摘要:从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内在逻辑3个层面探讨了“有味道”的课堂。以“葡萄糖的环化反应”和“核酸的性质”的课堂教学为例,设计“有味道”的教学片段,充分挖掘有机反应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从“断键和成键”的视角理解反应的本质,重点关注学生对有机反应本质的学习能力,强调过程而非结果

基于STSE的跨学科项目式实验教学——以“生态园水体溶解氧的测定”为例————作者:林伟;

摘要:跨学科融合发展对推动新时代教育理念的落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生态园水体溶解氧的测定”为素材,基于STSE理念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综合问题情境,开展项目式学习。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物理、生物学等跨学科知识,不仅提升了实验操作能力,更促进了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从定性到定量构建生物学探究实验课堂——以“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为例————作者:王雪峦;

摘要:以“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为例,应用比色法将定性实验改为定量实验,加深学生对生物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定量思维。使用数字化检测设备——分光光度计进行精准定量检测,使实验数据更加精确可信,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梳理了将定性实验改为定量实验的教学模式,为探究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基于科学史及情境创设的模型建构教学——以“DNA的结构”一课为例————作者:黄淑峰;朱小碗;

摘要:遵循科学史的足迹,关联并整合情境创设,以问题驱动为引领,经历双螺旋的推断、骨架外部与内部结构的推断、碱基配对方式的推断等过程,最终成功建构DNA的结构模型,并依据模型解析DNA的主要特点等重要生物学概念,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发散思维的科学探究能力

“境脉”引领下的初中科学教学设计——以“光的传播”为例————作者:吴佳林;

摘要:以“光的传播”教学设计为例,选取情境素材——民间艺术皮影戏为“境”,在情境中铺设知识线索、活动线索和素养线索等作为贯穿课堂的“脉”,帮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逐步获取知识、建构模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声音的特性”教具的可视化开发————作者:陈显灶;周玲;

摘要:“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教材实验的装置和方法均存在不足,不利于学生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并完整建构音调的概念。为弥补不足,设计一款可视化演示教具,其突出特点是利用泡沫小球显示振动快慢和振幅。该教具能够直观探究声音的音调、响度的影响因素,具有操作便捷、探究高效和可视性强等优点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的创新改进————作者:廖浩铭;

摘要:在进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操作时,学生一般从“直杠杆处于水平方向平衡”出发,采集数据并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可以降低实验探究的难度,但弊端非常明显。为此,利用线光源、自制直角尺等器材创新改进教材实验,顺利突破了力臂测量的教学难点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