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论文知识网并非《上海教育》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上海教育》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杂志简介】
上海教育杂志社于1957年1月由上海市教育局创办,创刊时,主要刊物为《上海教育》。当时旨在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传播各类教育信息,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家长、师范院校的师生和一切关心教育的人士服务。
1958年、1960年、1966年,因社科类杂志整顿和“文化大革命”,《上海教育》曾三次停刊。1978年《上海教育》复刊。1984年,《上海教育》分小学、中学、成人教育版出版,1992年创办《上海托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教育》作为市教育局主办的融时代性、理论性、创新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机关刊物,面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重点宣传上海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新成果、新经验、新信息和新举措。1997年12月,上海教育杂志社更名为上海教育报刊社。
2001年1月,上海教育报刊社与其他教育报刊社合并组建上海教育报刊总社。10月,在市教育党委、市教委的直接指导下,《上海教育》进行新一轮改版,成为全国第一本教育新闻类杂志。新版《上海教育》为半月刊,全彩印刷,版式新颖,信息量大,贴近读者,时代感强,在同类期刊中独树一帜,受到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和教育界同行的好评。
上海教育杂志社是宣传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平台。创刊以来,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进行教育整体改革,贯彻新课程教改方案,全方位加强德育,实施素质教育等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和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上海教育》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和知名度。曾先后推出创造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等一系列成功的教改经验,曾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素质教育”理念,被外界誉为“出思想”的杂志。
《上海教育》重视运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教改实践。1994年,上海教育报刊社约请了于漪、方仁工等近10名特级教师和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学者编写了“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专刊”,对全市深入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时任市委副书记陈至立为专刊撰文:《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促进教育事业的繁荣》。
上海教育杂志社十分重视对新世纪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探索,曾多次主办或联合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如上海教育报刊社与上海市新基础研究所共同举办“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全国研讨会”,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以及在两者结合意义上,探索与构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新观念和学校教育的新模式。目前,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实验学校在全国已发展到200多所。又如,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与中国教育学会、清华大学联合主办“21世纪中国教育论坛”,围绕“网络时代的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教育制度的创新”等三个主题进行广泛的交流和研讨。此外,《上海教育》还主办了“培养人文精神与‘以德育人’研讨会”“上海市中小学青年校长论坛”在全市、全国引起热烈反响,中央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和全国各大媒体都作了采访报道。
上海教育杂志社现有三刊:《上海教育》《上海托幼》《计算机教与学》。
《上海托幼》上半月刊传播最先进的托幼教育理念,是托幼教育工作者提高业务和理论水平的伙伴,是全国各地了解上海学前教育的窗口。下半月刊以教育的视角,亲和的服务引领亲子时代生活新潮流。
《计算机教与学》是致力于服务教师的专业期刊。关注现代教学热点,关注应用解决方案,关注教育现代化进程,为读者提供权威的教育教学资讯。
《上海教育》多次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上海托幼》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双效期刊”,进入“中国期刊方阵”。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上海新闻、上期反馈、图片新闻、铜陵奇迹。
期刊优秀目录参考:
1 继续大力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本刊评论员; 1
2 创造教育新空间,引领学生面向未来,走向世界 夏惠贤; 4-5
3 双周 6-7
4 为了每个市民的终身发展 专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袁雯 赵锋; 8-11
5 高位均衡的新教师队伍是这样炼成的 上海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报告 姜新杰; 12-21
6 导师把我领进“后茶馆”的课堂 王雪怡; 22
7 在徐教院附中接受团队带教的体会 施一弘; 22
8 指导见习教师应循序渐进 胡梁; 23
9 环境,让老师和孩子一起快乐 缪峻; 23
10 生涯教育进行时 徐倩; 24-28
11 上海交大附中:以生涯发展指导引领学生成长 徐倩; 29
12 上理工附中:职业巡礼助学生触碰未来 姜新杰; 30-31
13 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在高校 严军;王娜; 32-33
14 对高中阶段学生生涯发展的思考 钱静峰; 34
15 职业启蒙不仅仅为了启蒙职业 项秉健; 35
16 高中开设国际课程出新规 官芹芳; 36
17 从思想的盛宴到行动的品鉴 上海“双名工程”李希贵培养基地研修侧记 赵锋; 37-41
18 尊重学生应有的权利 第二届“白玉兰”教学论坛综述 徐晶晶; 42-44
特殊教育论文:培养大学生感恩之心对提高其文明素养的促进作用
【摘 要】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心理能力,它不仅让人懂得回报,也让人在感激他人同时获得了自我幸福感的提升,并维护了心灵的宁静。班主任在对学生做德育工作过程中,感恩之心的培养必不可少。文章就大学生文明素养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列举了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的必要性和意义,阐述了如何培养感恩之心以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
【关键词】特殊教育论文,感恩,道德素质,素质教育,文明素养
感恩是对他人给予的恩惠表示感激和报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密切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基础和纽带。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所有的人都要有感恩的心”,不仅是要在全社会弘扬一种知恩图报、人心向善的风气,而且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心理能力,它不仅让人懂得回报,也让人在感激他人的同时获得了自我幸福感的提升,并维护了心灵的宁静。班主任在对学生做德育工作过程中,感恩之心的培养必不可少。
上海教育最新期刊目录
让儿童用哲学视角“拥抱世界”————作者:何学锋;吴红霞;张蕾;
摘要:<正>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名校。自1905年学校前身“蒙正学堂”创立之初,便秉承“启蒙养正·明理成人”的核心办学理念,将“蒙正”作为特殊的文化符号,既传承传统文化意蕴,又积极阐发当代价值,为学校自我发展、创新和重建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近年来,学校以阅读为突破口,深入挖掘“蒙正”文化的内涵,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阅读育人之路。溯源:发掘蒙正阅读的“新生长点
生活在一所有“松弛感”的学校 东北师大附小以建筑空间助力儿童哲学思维与对话发展————作者:王语;刘春娇;
摘要:<正>在儿童哲学教育的探索之路上,儿童所在学校教育建筑的空间设计与布局至关重要。国内大多数的学校建筑设计仍然停留在“建筑是教知识的容器”的认知阶段,存在以认知学习为主、规格制式固定、空间拥挤、功能单一等弊端。为克服这一弊端,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附小”)以儿童为中心,充分考虑儿童的活动尺度、色彩喜好、功能需求等因素,以“三维四敢”为核心理念,通过打造富有“松弛感”的“三维”物理空间,营造...
让儿童内心拥有力量 指向儿童心灵秩序塑造的洵阳教育————作者:肖文绮;
摘要:<正>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德育还是浮于表面,没有真正深入到孩子内心。我们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指向儿童心灵秩序的塑造。那么,什么是心灵秩序呢?它是一个人做事、做人的时候,内心所要遵守的秩序和基本要求。有了心灵秩序,人就能形成清醒的自我认知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遵循生活规则,成为一个内心拥有力量的人。多年来,洵阳路小学一直致力于探索“指向儿童心灵秩序塑造的洵阳教育”,形...
将哲学融入课程,打造有深度的理想课堂————作者:胡旭东;
摘要:<正>2017年,杭州春芽实验学校开始开展儿童哲学研究,旨在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我,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和精神世界,促进学生4C能力的发展。探索“儿童哲学+”三类思辨课程儿童哲学课程应该是一种富有思考的美好生活,因此,学校认为儿童哲学不是孤立的科目,而是融入课堂和校园生活的哲学品位。在具体操作层面,它是“儿童哲学+”;在理念层面,它就是有深度的理想课...
以哲学之名,育“星空少年”————作者:吴小兵;
摘要:<正>合肥市师范附属第二小学(以下简称“二小”)以“天天有梦想人人爱智慧”为办学理念,以“爱锻炼、善思考,能自主、会合作”为校训,培养体格强健、善于思考、行为自主、乐于合作的“星空少年”。儿童哲学与核心素养关系探讨儿童哲学与核心素养之间联系密切,和谐统一。儿童哲学教育以核心素养为理论与实践渊源,关注人与自我的关系,强调儿童个体的自主发展,培养人格完整的思辨创新人才
儿童哲学与学校全面育人观的融合探索————作者:葛顺勇;
摘要:<正>纵观历史,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哲学思想一直在引领社会发展。无论是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启发思考,还是中国儒家“仁”倡导的道德修养,都让我们看到了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需要结合中西方哲学智慧,为孩子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儿童哲学课程的设计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旨在为学生构建一种既有本校特色又具备国际视野的全面素养
联动家校社资源 实现多样态协同育人————作者:汪燕;龙潇彧;
摘要:<正>在当今发展迅速的时代,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生发展,上海市宝钢新世纪学校充分挖掘资源,在“双减”背景下,构建“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协同”的多样态协同育人模式,力图用有温度、有色彩的教育,成就每一个孩子的精彩人生。“关心我们共同的孩子”,这既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起点,也是协同的目标所在,家校社三者以关爱为核心,存在着交叠关系,并且这种交叠会随着学生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这让我们意识到,学校应当把家...
指向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协同育人“三重焰”————作者:戴宏娟;
摘要:<正>近年来,基于国家“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培养目标,学校在“点燃教育”理念引领下,重点从教师队伍建设、家长学校课程建设及社会力量协同三方面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创新教师培训方式,增强教师协同育人服务意识“教联体”的核心是“教”,教师在家教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不可估量。为此,学校分层次提出“三会”要求:职初教师会掌握家访全流程,三年期教师会与学生和家长谈心,五年期以上则形成家教指导方面的某一特...
基于阳光少年培养目标 实现家校协同育人————作者:付佳;
摘要:<正>上海市奉贤区奉城第二小学秉承“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以培育“阳光少年”为目标,坚持共享、协同、共赢,探索家校协同育人的路径与策略,提升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水平,共同促进阳光少年的成长与发展
家校和合,让学生更出彩————作者:张淑媛;
摘要:<正>少先队活动是学生探索世界、链接生活、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依据《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的相关要求,尝试打造一支“开心爸妈辅导员”队伍,深化家校合作,推动家校互动,营造亲和的教育新生态,促成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
多元互动,构建“家校共育文化场”————作者:朱虹;
摘要:<正>上海市青浦区华新小学在“构建学校文化场,培育健全现代人”办学理念指引下,坚持组织和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共建“家校共育文化场”。结合校情,学校致力于从课程、活动等层面进一步构筑、完善、优化协同机制和多元平台,探索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合力赋能的家校育人新模式
齐聚力,协“童”幸福成长————作者:凌华佳;
摘要:<正>上海市嘉定区江桥小学作为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着力培养“向善好学、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学生群体,努力打造“关爱孩子、尊重孩子、有科学教育方法”的“博雅家长”群,构筑家校协同育人新平台,创设学生评价新举措,彰显家校成长新合力。面对日趋突出的家长缺乏家庭教育方法的问题,学校依据对学生和家长需求的调查分析,从教师、家长和学生这三个层面出发,联动有效社会资源,构建“体验式”教联体协同育人新模式
创新协同育人:班主任的“成长突围”之旅————作者:陈妍文;
摘要:<正>在当下教育情境中,学生呈现“摆烂”状态。细究起来,或是对学习兴致缺失、对未来迷茫懵懂,又或是受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负面影响,故而急需从根本改良教育方法,为学生成长注入强劲动力,用心营造蓬勃向上的校园环境,助力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赋能青春,砥砺前行新学期,学校组织书写愿望的活动点亮了我的灵感。在班上,我精心打造了一棵“愿望树”。学生们怀揣憧憬,将心愿工工整整地写在卡片上,再轻轻贴在树上
基于“好问题”创新协同育人新模式————作者:宋惠娟;
摘要:<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方向。由于上海市教育学会宝山实验学校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独立思考、明智选择、伦理行为)和适应能力(学会学习、问题解决、实践创新)的问题化学习者,所以如何设计家校互动的语文学科活动,创新协同育人的新模式,这是学校团队一直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基于学生的“好问题”,设计语文学科活动,营建家校共育问题化学习者...
立足语文课堂,创新协同育人————作者:汪洋;
摘要:<正>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立足语文学科课堂实践,需要创新探索,借由创新协同育人工作模式,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四年级下册现代诗单元交流活动中,上海市教育学会宝山实验学校借助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工作模式,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家校社的紧密合作,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丰富多元、充满启发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深入学习现代诗歌,培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同时,我们也将借助家...
家校社联动赋能 劳动教育焕新篇————作者:夏雪妹;
摘要:<正>在教育不断革新的征程中,上海市奉贤区实验小学紧扣时代脉搏,以创新协同育人工作模式深耕劳动教育领域,凝聚家庭、社区、社会多方合力,为学生成长筑牢坚实根基,全力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赋能:岗位成长新体系其一,农庄共建,田园管理促成长。在校外“橘米公社”专业支持下,我们创建校内“小蚂蚁”农庄,推行班级承包责任制。各班级自主规划农庄布局,精心安排种植品类,全程负责从播种...
以高质量“教联体”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作者:李家成;
摘要:<正>教育强国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这六大特质,而高质量的“教联体”建设就是落实教育强国要求的重要路径。高质量的“教联体”建设,首先需要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进行精准定位。就服务对象而言,“教联体”建设特别需要关注全民终身学习。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践中,我们要育“谁”?“学生”无疑是答案。但是,参与“教联体”建设的教师、家长、社区工作...
创新协同工作模式 打造高质量“教联体”
摘要:<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强大的社会协同力作为教育强国“六大特质”之一,也是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24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七部门印发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
打造“教联体”大本营 共绘“乐成长”同心圆————作者:金煜淳;
摘要:<正>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只有三者协调一致方能取得整体育人效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近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七部门印发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就积极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上海市第六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作为上海市家庭教育工作示范校,学校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丰富家庭教育的内涵,整...
“1+3+N”家校社协同 共育社会与情感能力————作者:倪晰娇;
摘要:<正>“教联体”是一个以教育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有机整体,也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载体。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之内,而是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提升,上海市浦东新区竹园小学积极探索,强化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构建“1+3+N”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与家庭和社会同向而行、共同发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成长空间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 省级幼儿教育导读
- 省级《中州大学学报》
- 省级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省级读书与作文
- 省级《教育艺术》
- 国家级英语沙龙
- 省级中学生时尚文摘
- 省级《作文教学研究》
- 省级小学生作文向导
- 省级新课程(中)
- 省级中等职业教育
- 省级《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省级《宁德师范学院学报》
- 省级《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省级《基础教育研究》
- 国家级公安教育
- 省级《江汉学术》
- 省级网络导报
- 省级《中国冶金教育》
- 南大核心现代大学教育
- 省级《天津教育》
- 省级当代学生
- 省级广东教育综合版
- 省级东北亚外语研究
- 省级考试与招生
- 省级教育文汇
- 省级《中小学教学研究》
- 省级成功
- 省级《潍坊学院学报》
- 省级中国体卫艺教育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