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术

所属栏目:教育期刊 热度: 时间:

长江学术

《长江学术》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42-1754/H
国际标准刊号:1673-9221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
主管单位:武汉大学
上一本期杂志:《思维与智慧》教育类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健身科学》体育科技类期刊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长江学术》期刊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长江学术》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杂志简介

  《长江学术》由武汉大学主办、武汉大学文学院承办,是在海内外公开发行的语言类大型学术季刊。2002年创刊之始,由武汉大学文学院与长江文艺出版社合办,以书代刊,每年出版两辑,以扎实厚重,注重创新为特色,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2005年底,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获得正式刊号,改为季刊。改刊后的《长江学术》不仅在短期内成为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而且成为国际检索系统“MLA国际文献目录”及“期刊目录”入选刊物。

  《长江学术》一贯秉承办刊宗旨,即以探索新世纪学术理想为己任,以中国语言文学研究为重点,兼及相关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广纳世界各地精华,兼顾传统和现代,注重学术性、前沿性,力倡思想自由和学理发明,既重视理论,又强调实证,旨在学术的创新和拓展。举凡中国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美学、文艺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台港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等皆所关注。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改刊后的《长江学术》不仅在短期内成为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而且成为国际检索系统“MLA国际文献目录”及“期刊目录”入选刊物。

  栏目设置

  本刊举凡中国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美学、文艺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台港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等皆所关注。

  长江学术最新期刊目录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异文汇校、集成及文本演变史研究”结项获评“优秀”————作者:韩佳童;

摘要:<正>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获悉,武汉大学文学院金宏宇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异文汇校、集成及文本演变史研究”(17ZDA279)结项获批“优秀”等级。在此前举行的结项鉴定会上,华中师范大学王泽龙、湖南大学谭桂林、浙江师范大学高玉、暨南大学贺仲明、华中科技大学周新民等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在生产、传播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异文现象、版本变迁和文...

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举办————作者:孙乐宇 ;李翔 ;柳金贝;

摘要:<正>2024年10月26日,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办,来自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武汉大学等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26位专家学者与博士研究生围绕“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交流与文学创作”议题进行了研讨。研讨会由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东亚佛教诗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开幕式由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吴光正主持,武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程芸、南开大...

中国古代景观文学论纲——兼及苏轼诗歌的景观文学史意义————作者:王永;

摘要:景观具有自足的属性,围绕景观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分支学科。景观文学研究是景观学科群落中必然出现的交叉方向,具有独立于文学景观之外的存在价值。景观文学以景观为出发点,以景观书写为基础,着重考察景与观的丰富耦合关系及其表达经验。在实践上,中国古代的景观文学以诗、文等传统文体为核心。中国古代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天象、地貌、水文、物态等)、社会景观(城市、村落、市集、民俗等)、历史景观(遗址、祠庙等)、人文...

文何以雄:论扬雄的创作与其读书、校书之关系————作者:沈相辉;

摘要:扬雄的读书、校书活动是其人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此进行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其知识结构的形成,也可深化学界对其人生形态转变的理解。扬雄居蜀期间,正是司马相如被奉为乡贤之时,这使他对辞赋十分喜爱,从而开启了由模仿司马相如到推崇屈原的创作之路;而师从严遵、林闾,不仅培养了他的古学兴趣,更为其日后由赋家向学者的转变奠定了初步基础。离蜀入京之后,观书石室、校书天禄等经历,不仅使其辞赋创作更进一步,更为...

索亚“第三空间”理论建构的语境、逻辑与特征————作者:龚举善;王帆英;

摘要:索亚“第三空间”理论建构受制于三大语境:一是20世纪末期美国城市化现实情境,二是列斐伏尔、福柯等空间思想的启益,三是索亚空间理论联系现实的学术志趣。“第三空间”理论以反抗二元论的“第三化/他者化”为建构原则,以“三元辩证法”为思维工具,对世界/存在作了本体层面的社会-历史-空间三位一体的阐释,并接受列斐伏尔对社会空间进行的三种划分,最后实现“第三空间”的建构逻辑。索亚“第三空间”理论建构具有观念上...

“以不类为类”——钱锺书论审美意象的创构————作者:王怀义;李张怡;

摘要:钱锺书改造《柳南随笔》“以不类为类”命题,将其确立为一条诗学原则,以“类”与“不类”的对抗平衡为内在规定。该原则在诗人主体心志与想象力参与下发挥作用,以其内在张力赋予审美意象再生力,为意象在传统中的发展奠定基础,也帮助诗人完成个人审美意象群的构建。“似无之象”为一类特殊审美意象,是“以不类为类”原则最集中的体现。钱锺书的诗性之“类”理论建立了诗学意义上的“类”范畴,具有汇通中西的价值

李商隐域外英译重要文本及其特征————作者:江岚;

摘要:一个半世纪以来,经由不同译家、不同角度的译介行为不断推动,李白、白居易、寒山、王维、杜甫等诸多唐代诗家已成为世界文学广阔场域中的“汉风小经典”,见证了西方文化对东方诗学的借鉴、吸纳与阐发应用。而晚唐名家李商隐的被认知度却至今未能与其诗坛地位相匹配。系统梳理李商隐域外英译的发展历程,客观呈现英语世界中的李商隐形象及其被建构方式,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其诗歌审美特质的世界文学意义,也为本土的李商隐研究提供异...

书面传播中的语言变化——以16、17世纪人称代词“咱”的用法为例————作者:张赪;

摘要:“咱”是产生于宋金时期北方的人称代词,表示包括式第一人称复数,沿用至今,在现代汉语中仍是一个北方方言词。学界基本同意这一意见。但是在明末清初的文献中“咱”的使用似乎没有地域限制,在很多有南方方言背景的文献中也频繁使用这一代词,用法也不限于包括式第一人称复数,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是否意味着“咱”曾一度向南扩散?其用法一度扩展?描写这一时期的文献中“咱”的使用情况,可以对后期近代汉语共同语与方言的互动、...

明清文化世家文献生产及对地方文化建构之意义————作者:李玉宝;周潇;

摘要:明清文化世家不仅是“民间秩序的治理主体”,在地方的政治、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地域文献如方志、子书、地域文学总集,家族文献如家谱、家乘、家族文集生产的主体。明清地域文献的大量生产源于文化世家子弟共同的社会心理,志书、子书、地域文集类文献的编纂是为了地域人文谱系的建构,家族文献产出则是为了绍述祖德,传承文脉,其本质在家风、家学建构。在宗法社会中,文化世家在延续家风家学、形成家族文脉、构建地域文...

从出土文献看反身代词“己”照应用法的产生————作者:龙国富;

摘要: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反身代词“己”的照应用法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且反身代词“自”和“己”功能互补,“自”表局部照应,“己”表长距离照应。但研究发现,战国和秦代出土文献中还不用反身代词“己”,秦地出土文献中宜用“己”的地方用“其”,楚地出土文献中宜用“己”的地方均用“”。因此,“”当释作“其己”,“其”作称代词表回指,“己”作名词表行为主体。西汉出土文献中“”衰落,“己”承担“其”的回指功能,作反身代...

王渔洋对前人理论的接受与其知识素养构成————作者:洪树华;

摘要:王渔洋是清代前期重要的诗论家和诗人。他的诗论体现在他的诗话著作《渔洋诗话》,也散见于他的笔记及杂著之中。长期以来,关于王渔洋诗论的研究,学术界主要关注“神韵说”,大多分析“神韵说”的特点及其美学蕴涵,而王渔洋对前人诗文理论的接受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考察王渔洋对前人诗文理论的接受,进而透视其文化知识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主持人语————作者:孟国栋;

摘要:<正>唐诗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唐朝时即开始了向海外辐射与传播的历程。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区的遣唐使和问学僧从唐朝带回了不少唐诗写卷,拉开了唐诗在汉字文化圈传播的大幕。从唐朝出口到海外的一些日用品上也偶尔刻有作为装饰之用的唐诗,如唐代长沙窑等地的窑工们多在瓷器的流部、盘底题写诗歌,这些诗歌多通俗易懂,适合下层民众特别是略懂汉字的海外读者阅读和欣赏。在印刷术尚未普及的晚唐时期,唐诗文本...

汉语方言两类复数标记的类型规律————作者:王统尚;石毓智;

摘要:分析汉语1000余个方言点的复数标记使用情况发现,95%的方言里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复数标记是各自独立的,虽然在少数方言中存在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共复数标记现象,但也都有着严格的条件限制。从语法化的角度看,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复数标记的词汇来源有70余种,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规律性的分野。可以确定两种概念内涵不同的复数标记:一是人称代词复数标记,其标记的成员数大于1且拥有一个核心成员;二是指示代词复数...

现代儿童教育的兴起与文学择选——以小学国语教材编纂(1920—1937)为例————作者:邬非非;

摘要:20世纪初期,儿童作为独立群体进入现代教育改革者的视野。承担了启蒙教育重任的小学国语教科书从儿童接受出发,接受新式教育理念,实现了从“国文”到“国语”的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儿童的文学”作为中国学龄儿童的主要阅读对象,其创作和择选引起了新文学倡导者和教科书编纂者的深入思考。“韵文”文体在小学国语教科书编纂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位置,其有韵可诵的特点不仅能引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丰富早期新诗的审美要求,而且...

抗战时期西北公路与文学书写——以游记为中心————作者:金宏宇;王良博;

摘要:抗战时期,西北游记中的道路叙事经历了由修建“御侮”之路到共筑“生命线”的变化。半殖民历史语境下,亟待修建的道路被赋予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主义意义。“交通救国”之艰的纪实书写,折射出国家建设水平、西北民间形态与现代工业观念之间的冲突。游记对于西北公路管理局设立与经营的聚焦,则反映了国民政府在西北事权管理能力与政治影响力的增强。全面抗战爆发后,围绕西北公路成为“生命线”的叙写,少数民族民众、苏联司机...

“以本经中式”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作者:陈维昭;

摘要:在明清时期有关人物传记的文献中,常有“以本经中式”(如“以《诗》中式”“以《春秋》中式”)的记述方式。这种记述方式长期以来被理解为“因本经文优秀而中式”,以致有人把“首艺”误解为第一篇本经文。事实上,这一记述方式还有另一层更重要的含义,即它是“以某经为本经参加科举而中式”的简化表述。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本经中式”与这样一种选拔制度相关:考生占经应试,以该经为参试的个人标识;考官按经分房阅卷、按五经...

诗性·体性·兼性——“关键词研究与学术人生”一席谈————作者:李建中;李培蓓;

摘要:“诗性、体性、兼性”三个关键词是本文受访者对自己学术人生的概括,“博见馈贫、为文用心、余心有寄”则可视为其“人生关键词”。后三个关键词都出自《文心雕龙》,其《神思》篇有“博见为馈贫之粮”,博览群书可以充盈我们的内心、滋养我们的灵魂,使我们变成一个立体的人;其《序志》篇有“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它有两个方面:一是“用心之所在”,是说在从事学术研究的时候要专注,做到心无旁骛,二是“心之如何用”,...

秋阳般的光亮与温馨——论罗振亚散文集《习惯温暖》的“真”“奇”“深”————作者:王兆胜;

摘要:罗振亚散文集《习惯温暖》是“诗人散文丛书”中的一本。它既有作家的灵动潇洒,又有学者的深刻沉思;既有诗歌的明净凝练,又有散文的从容自然;既有深度的真情,又有清明的自省。罗振亚散文以多元思维透视天、地、人、事、物的精微,有立体的时空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丰富的想象力、精彩的细节、鲜活的人物形象。当然,诗化的语言也为罗振亚散文增添了光彩

当代底层写作中的现代性启蒙焦虑——以朱文作品为例————作者:杨国伟;

摘要:长期以来,底层作为社会中重要的阶层而成为文学叙事的主要对象和资源之一。现代作家通过书写底层,反映底层人们的生活疾苦,满怀激情地表达自己对他们悲悯情怀与启蒙意愿。但在当代作家朱文的作品中,底层形象在工业化进程中已经被严重腐蚀。他穿越了同时代作家对底层民众原生态生活的同情式书写,将目光聚焦于沦落的底层人物,通过对底层叙事话语的消解,辛辣尖锐地批判了底层人中道德沦丧和无法无天的群体。朱文将底层置于新的时...

拓展·交融·打通——论宗教文学研究的目的、界域与方法————作者:张培锋;

摘要: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研究,是对传统文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同时也是对传统宗教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拓展。中国历史上的儒道佛三教不是三种不同的宗教,而是华夏民族同一宗教的三个层面和三个组成部分;以三教为核心的宗教信仰,既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宗教有相通之处,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精神和宗教面貌,中国古代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学是水乳交融的关系,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研究应该充分尊重这一基本事实来确定研究内容和界限。在研究方法...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