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学生物教学》创办于1972年,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期刊。本刊自以来,以其很好的实用性和指导性深受广大中学师生的欢迎。本刊自创刊以来,始终秉承为中学生物教学服务、为提高中学生物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服务的办刊宗旨,坚持导向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时效性的办刊方针,立足于基础教育改革前沿,兼顾教育理论的探索与应用研究,倡导学术争鸣与创新实践,注重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考试评价的研究,全方位展示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为指导和提高中学生物教学质量,促进生物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学生物教学》目前本刊已拥有一只专业化的实力雄厚的编辑队伍,并拥有最权威、最广泛的专家支持和作者、读者群体。2006年中学生物教学杂志全面创新,我们衷心希望广大的作者、读者共同参与我们刊物的创新,并为之奉献你们的热情和智慧,和我们共同创造中学生物教学美好的明天!
期刊栏目:
科技动态、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教学实践与课程资源、考试与命题研究、互动平台。
期刊收录: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国知网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学生物教学最新期刊目录
基于深度学习的实验型课堂创设——以“制作果酒和果醋”为例————作者:赵鉴;
摘要:以“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实验教学为例,立足新课标,分析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达成实验探究和科学思维的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严正声明————作者: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GENERAL PUBLISHING HOUSE;
摘要:<正>近日,我社接到反映,有机构和个人在互联网上冒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中学教学参考”期刊集群刊名、封面、网站等发布征稿与投稿信息,发送录用通知,索取高额审稿费与版面费,盗用“中学教学参考”期刊集群名义进行相关诈骗等不法活动。其行为严重损害了我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物理教学参考》《中学生物教...
如何开展跨学科实践主题教学——来自新加坡STEM教育的经验与启示————作者:王宁;胡卫平;陈逸玲;
摘要:《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增设了“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为促进跨学科实践的顺利开展,就新加坡meriSTEM@NIE研究中心提出的STEM四重奏(The S-T-E-M Quartet)教学框架进行介绍,并将其应用在跨学科实践主题教学设计中,以期为我国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开展跨学科实践主题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
借《思考·讨论》栏目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策略————作者:刘丹;吴宇亮;
摘要:《思考·讨论》栏目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一个重要的栏目,用好该栏目能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强化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科融合,最终形成自我建构的迁移能力。探讨《思考·讨论》栏目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策略,提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使用该栏目的有效性
指向生命教育的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作者:金英善;金萍;黄金林;
摘要:生命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生命素养的一种教育理念,也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生物学教学中生命教育不足的问题,利用生命教育相关课程思政元素,纵向衔接大中小学课程思政目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探索指向生命教育的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路径
基于科学解释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模式探索————作者:袁扬;董洋;王保艳;
摘要:探索国内外对科学解释内涵与外延的研究,界定科学解释的概念,设计基于科学解释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模式,阐明其5个环节:呈现科学现象并引出衔接性问题、提出核心问题“为什么一如何”、初步解释因果关系、基于证据完善因果关系、总结并应用,以此增进学生对知识和事实的理解,并使其通过运用归纳、演绎和推理等方法,提升科学思维水平
对初中生物学大单元教学质量的管控——以“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为例————作者:黄育纯;陈立伟;
摘要:以“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为例,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创新,探讨大单元教学质量的管控实践,以及大单元整体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管理元素为主线,提出四要素的结构模式:课前教学准备质量管控;课中教学过程质量管控;课后作业落实质量管控;教后经验总结质量管控。实践证明,大单元教学以这一教学质量管理方式为主导,可全面提升大单元的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新课标下初中生物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路径————作者:高丽丽;
摘要:生物学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生命科学知识,更要承担学科育人使命。基于课程标准,从课程资源、实践活动和教学评价三方面对实现初中生物学科育人价值的路径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高中生物学课堂发展系统化思维的实践研究——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为例————作者:蔡明指;
摘要:系统化思维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为例,基于系统化思维形成的内部机制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定义、问题的假设检验、假设的演绎验证以及科学问题的确定过程中生成系统化思维,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学生视角下作业设计中深度学习理念的实践应用——以“我的身体真的健康吗?”单元作业组为例————作者:念丁岚;
摘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高质量的作业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立场,关注学生的期待、动机和意愿。深度学习理念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层次理解和运用知识,深度参与学习,进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是提升作业设计水平的重要指导。学生视角下,围绕“深度体验”“深度关联”“深度加工”“深度实践”4个维度,以“我的身体真的健康吗?”单元作业组为例,对初中生物学作业设计进行实践研究,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建构概念、提炼...
电子档案袋评价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作者:江金花;阎少琴;樊宝丽;
摘要:电子档案袋利用信息技术,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以动态形式全面记录学生在课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能够通过共享、交流和反思,促进学生“学”与教师“教”,具有个性化、动态化和真实化等特点,为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以“观察植物的气孔”为例,讨论电子档案袋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信息技术电子目镜提升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作者:张志亮;贾永侠;朱丹;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技术的运用定会促进课堂教学的变革,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经问卷和实地调研发现电子目镜在教学中运用较少,故通过案例说明如何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利用电子目镜使实验结果以视频形式进行同步展示,以提升学生科学探究核心素养
创新改进实验装置 提升学生探究能力——以“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为例————作者:袁艳;
摘要:通过对“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装置的创新改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合作交流的科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改进并拓展实验、得出结论并最终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优化设计——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为例————作者:肖刚山;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对“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装置进行优化设计,将传统的演示实验改进为探究性实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构建生物学核心概念,发展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提升科学思维品质
在探究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探究酵母菌的活性”为例————作者:姚亭秀;陈侠;黄瑄;
摘要:以“探究酵母菌的活性”实践活动为例,通过多维度设计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进行系统分析,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拓宽其创造性思维的操作路径,提升实践效果
“复粒稻的成因”试题设计————作者:许轲;
摘要:<正>1试题设计水稻的品种繁多,遗传多样性丰富。复粒稻是一类特别的水稻品种,它们的稻粒常常三粒簇生,而一般的水稻品种则为单粒。最近,我国科学家探明了控制水稻簇生性状的基因,揭示了复粒稻的成因,可为水稻增产提供新思路。(1)利用水稻品种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研究者将纯合单粒稻A与纯合复粒稻CL1杂交,发现F1均为半复粒,相对性状的表型如图1所示。将F1 以NRTIs药物为情境的试题设计————作者:金矢;江大龙;胡爱民; 摘要:<正>1试题设计核苷类抗逆转录病毒药物(NRTIs)是治疗艾滋病的重要药物,其在细胞内能活化为三磷酸产物,与病毒的逆转录酶竞争性结合,有效阻断病毒DNA的合成过程。但该药物存在副作用,并具有潜在的线粒体毒性。某研究小组使用不同浓度的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司它夫定(d4T)与齐多夫定(AZT)处理肝癌细胞(图1),探究其对细胞线粒体DNA数量的影响(图2) “基因工程的应用”试题设计————作者:李恩源;焦雪; 摘要:<正>1试题设计(12分)温度双相性真菌马尔尼菲青霉(PM)是一种致病真菌,其基因序列和传播机制尚不明确。简并PCR和RACE PCR技术是PCR技术的发展,当待研究序列不明或仅知道部分序列时,设计特殊的引物,即可利用上述方法扩增获得未知的DNA。某研究团队使用以上技术,获得了PM的SKN7基因并进行了测序 2025中学生物教学征稿细则 摘要:<正>《中学生物教学》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向国内外正式发行的全国基础教育类核心期刊。我刊的服务对象为广大的中学生物教师、在校师范生、各级教研员及生物学教育工作者。本刊的栏目有:综述与进展、课改论坛、教学研究、环球视窗、探究与争鸣、教学设计与案例、实验教学、教学链接、教学随笔、备考方略、命题研究、解题辅导、试题分析、生物学与社会等。我刊现面向全国广泛征稿 公开课究竟公开什么————作者:李娟娟; 摘要:<正>公开课作为一种开放的教学活动,既是教研活动的常见方式,也是常规教学的重要补充。一堂公开课要成为师生相互成就、共同发展的对话场以及新思想、新智慧形成的场域,应当做到以下几个层面的公开或共享。打开一扇门:公开教学场域。常规课堂是相对封闭的空间,非本班级师生“非请勿入”。而公开课作为一种教育展示活动,通过开放校园、开放实验室及教室等教学场域,允许更多关心和热爱教育的人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观...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