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研究与实践》杂志简介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季刊)创刊于2002年,是由浙江省教育厅主管,浙江青年专修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
原刊名为《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从2015年1月开始更名为《青少年研究与实践》,更名后的《青少年研究与实践》,新编刊号为CN33-1395/D,办刊宗旨为: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关注青少年思想与行为,探索当前社会背景下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规律,反映青少年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总结青少年工作规律,服务青少年事业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更名后,将进一步凸显“青”字号专业特色和学术研究宗旨,坚持“研究为本,实践为用”相结合的原则,以更为务实的态度关注青少年群体成长、关注青少年工作创新,致力于为青少年工作者提供交流、借鉴和理论支持。主要栏目包括:流动?留守青少年、就业?创业、共青团建设、少先队工作?校外教育、青少年社会调查、社会工作?志愿服务、青少年广角等。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杂志栏目设置
流动?留守青少年、就业?创业、共青团建设、少先队工作?校外教育、青少年社会调查、社会工作?志愿服务、青少年广角等。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杂志荣誉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2018年《青少年研究与实践》杂志02期投稿论文目录:
特别策划:青年群众工作机制建构研究韩雪梅;
群团改革背景下共青团协商民主机制及创新模式研究韩雪梅;
社会治理格局创新下的青年群众利益诉求研究郑磊;
群团改革背景下共青团联系青年工作机制研究乔珮珮;高洋;
结构性联动:共青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行动逻辑——2012年以来湖北共青团工作实践的调研报告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杂志最新期刊目录
青年寺庙祈福动机的类型学分析————作者:苏义丰;
摘要:近年来,青年寺庙“祈福热”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祈福仪式的传统价值观和祈福行为的目的性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以类型学视角深入探讨青年参与寺庙祈福的动机及其背后的文化和心理因素。并对18位处于不同地域的青年进行访谈,揭示他们的祈福需求和祈福形式的差异。研究发现,青年参与祈福活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也是应对生活压力、寻求心理慰藉的一种表现。青年通过祈福行为这种传统方式缓解现代生活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未成年人网络游戏中的数字风险治理挑战及法律防范路径————作者:刘庆帅;李静雯;
摘要:随着网络游戏在未成年人中的普及,网络游戏带来的多维度数字风险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适龄性管理不足与内容不适配风险、隐私保护不完善与数据滥用风险、监护人同意机制薄弱与沉迷风险等方面。这些风险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显著威胁。当前,法律保护机制虽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风险做出了一定规制,但依然存在适龄分级标准模糊与执行不力、用户协议透明度不足与同意机制流于形式、身份认证及防沉迷系统的技术漏洞与执行偏差等方...
敬告作者
摘要:<正>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新广出审[2014]950号),《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从2015年第1期起更名为《青少年研究与实践》。《青少年研究与实践》由共青团浙江省委主管,浙江省团校主办,浙江省青年研究会、浙江省青少年研究中心、浙江省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心协办,是研究当代青少年群体特征、探索青少年工作特点及规律的专业学术理论期刊
面向空间正义的青年发展型城市: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作者:张振;武嘉瑶;尚延;
摘要:作为推动青年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核心在于将青年发展理念融入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与治理的全过程。空间理论强调正义问题不仅存在于分配领域中,还存在于空间生产的总体过程中,即正义是生产正义、分配正义与治理正义的统一。空间正义视域下,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须兼顾城市空间生产的公平性、空间分配的普惠性和空间治理的公共性。在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空间结构失衡、空间资源错配、空间权...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的困境与破解————作者:张锐;
摘要:改革创新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第一关键词和新常态。当前,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面临诸多的问题,要破解困境不仅需要顶层设计和逐级落实,还需要自下而上地提升基层组织活力和强基固本。互动仪式链理论以微观互动作为社会行动者的基点,延伸到中观层面的共享情感体验及宏观层面的群体团结与道德标准,可以为破解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困境提供新思路。基于此,应以有效的场域互动为前提实现共青团的“真实性在场”,以教育情感、务...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主体要素、瓶颈藩篱与策略路径————作者:李滋阳;张诗怡;崔樱凡;
摘要:通过系统回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由来演进、概念内涵、建设动因及模式探索等研究成果,充分借鉴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益文化、有志青年四大主体及理想运行模式进行解读。从管理端与服务端、引育端与用人端、理念端与营造端、个体端与城市端四个方面,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解析。最后,提出推动四维共融、打造主导优势、实现生态浸润、塑成区域范式等系统化建设...
《广东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实施成效评价研究————作者:林楠;谢文珺;黄丽萍;
摘要:广东省是全国青年人口高度集中的典型区域,科学评价《广东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实施的经验与成效,对于检验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广东坚持系统观念,将青年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变迁的宏观视野中考量,深刻认识到青年高质量发展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外部发展环境和区域发展战略休戚相关。规划实施呈现坚持党管青年原则与构建青年工作新格局相结合、高扬青年主体地位与服务社会发展相结合、守...
青年“拜佛热”现象的兴起根源及风险研究————作者:肖德恒;李泽西;
摘要:2023年以来,“寺庙旅游”在年轻人中日趋流行,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将休闲度假的场所转向寺庙,掀起了一股引发社会热议的“拜佛热”。青年“拜佛热”现象不只是简单的宗教行为或自我心理调整,还是融合消费主义、符号文化以及身份认同等复杂要素的文化现象。基于后现代消费文化理论,青年“拜佛热”现象的形成根源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再构消费文化、“佛系营销”颠覆消费传统、“文化消费”纾解焦虑情绪。青年“拜佛热”现象存...
大学生“寺庙热”现象的群体特征、成因与对策————作者:贾欣昊;刘亚琼;
摘要:大学生“寺庙热”属于新兴旋风式亚文化现象,参与主体不同于传统宗教信徒,他们呈现出“类信仰式”、解压式、感悟文化式和娱乐式等特征。“寺庙热”现象是当代大学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加速社会的自愈式表现,一定程度隐喻了大学生调适个体与社会失衡的行为实践和追求自我实现的生活态度。“寺庙热”是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奋斗的行为回音,社会须警惕“寺庙热”带来的潜在思想风险和奋斗动力消磨风险,但也不应让大学生泯没于社...
青年寺庙打卡行为中的文化混合实践:基于杭州上天竺法喜讲寺的田野调查————作者:马速;宋鑫;
摘要:基于对“网红寺庙”杭州上天竺法喜讲寺的田野调查,探讨了青年群体寺庙打卡的行为实践。研究发现,一部分青年面对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产生了选择焦虑,进而到寺庙上香祈愿,其背后反映的是信俗文化与奋斗文化的混合实践;还有一部分青年受网红文化和媒介驱动到寺庙打卡,对寺庙之“物”的消费展演反映了信俗文化与社交文化的混合实践。综合来看,青年群体的寺庙打卡行为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融的文化混合实践倾向。在传统与现代互构的...
青年社会组织的特征、现实困境与发展对策——基于山东省的调查————作者:王云龙;张康宁;
摘要:青年社会组织是以青年为主要成员或服务对象的社会组织。做好新时代的青年社会组织工作,是健全党领导下的以共青团为主导的青年组织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青年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更好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基于对山东省青年社会组织的调查,从整体状况、组织画像、面临困境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青年社会组织在经历起步期、发展期阶段后,逐渐走向成熟,呈现出组织形成“自主化”、群体规模“扩张化”、从业形式“灵活化”...
生成与消解:青年网络玩梗的意义迷思————作者:蒲昕雨;
摘要:近年来,网络空间中的青年玩梗行为的低质化、娱乐化倾向逐渐被公众关注和讨论。梗依托互文语境为玩梗者提供多重意义,玩梗者能够根据文本与自身生活经历的相关性对其能动地解读。在此基础上,网络媒介强化了玩梗者因解读出共同意义而聚集成的“趣缘共同体”的边界。然而,生成机制的变异亦导致了玩梗意义的消解:互文性的流失减弱了梗与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关联,使玩梗逐渐沦为一种口头禅式的情绪宣泄;群体认同的过分张扬使玩梗者...
基于中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潜能发展教育策略探析————作者:丁烜红;祝春兰;
摘要:基于对上海市中学生群体的思想特征和行为方式现状的调查,分析中学生的潜在发展问题及基于其成长规律的潜在发展需求:理想信念须固化、人生价值须引导、自我认知须拓宽、社会关注须延展、文明践行须优化、人际交往须平衡。为满足中学生内在的、积极的成长需要,激发其自身潜能发展,应探索外部的教育引导策略: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强化其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注重政治思维训练,提升其辨识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深化社会实践历练,增...
“发疯文学”:当代青年话语中的仪式抵抗————作者:叶萌;
摘要:“发疯文学”是近年来青年群体中流行的一种亚文化现象。以亚文化理论为视角,主要运用网络民族志研究方法,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形式,挖掘“发疯文学”背后的社会学隐喻。“发疯文学”通过夸张、拼贴和戏仿的手段建构独特的“风格”,实现与网络亚文化的联系,进而完成社交场域中的文本生产和策略性抵抗。而“发疯文学”的背后映射出青年群体通过“角色扮演”解构社会期待,在群体认同中娱乐化地消解负面情绪,并利用亚文化...
数字游民公社的乡村嵌入与乡村产业振兴——以安吉DNA数字游民公社为例————作者:李立杰;王珏;陈拓;
摘要:通过对6位数字游民及5位参与数字游民社区建设的利益相关者的深度访谈,着力探寻DNA数字游民公社对安吉当地数字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及背后的动力机制,发现DNA数字游民公社是在商业土壤中萌芽的“乌托邦”,展现了与爱家集团、溪龙村、游民公社主理人各方预期不同的性状。目前DNA数字游民公社对于推动乡村数字化建设提供的帮助仍有限,如何发掘新的产业优势、突破数字乡村建设中的人才困境、完善其他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重...
独立自我:个体化理论视角下安吉数字游民的生活实践————作者:雷薇田;
摘要:在迈入数字化社会后,互联网科技带来了劳动形式和生活观念的革新。“数字游民”成为青年就业选择的一大新兴方向。以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的余村数字游民公社为调查对象,立足现代社会个体化理论,通过对DN余村中数字游民的深度访谈,发现数字游民这一新兴职业青年群体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理念为行动指南,逐步实现对过往现代城市生活的主客观剥离以及对当下乡村数字游民社区生活的再嵌入,在此基础上进行着乡村振兴...
数字游民的典型特征、生成原因及引导策略——基于浙江的调查研究————作者:姚立兴;郑维妙;但佳怡;
摘要:数字游民意指依托互联网数字平台实现自由灵活就业创业的专业人士,是当下青年群体中涌现的一种新兴群体。近年来,在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省份的背景下,浙江逐渐成为越来越多数字游民的聚集地。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个案分析等方法对浙江数字游民现象进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加速普及、“边旅行边工作”的游牧文化、传统雇佣观念的思维转变、人的异化中的自我脱域,构成这一现象的基本生成机理。对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城乡有效链...
微信朋友圈青年选择性点赞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作者:郭留珍;成亚林;
摘要:社交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青年的社会交往模式和信息传播渠道。基于扎根理论方法,以微信朋友圈点赞功能为例,分析影响青年群体做出选择性点赞行为的因素,探索基于点赞的多层次社交行动。通过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收集了35位受访者的资料,使用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对影响青年选择性点赞朋友圈内容的因素进行归纳和分析,构建出青年选择性点赞的理论模型。影响青年做出选择性点赞行为的因素包括自我呈现、社会交往...
《论党的青年工作》中认识青年的多维视角————作者:谢柳青;
摘要:如何看待青年是推进青年工作的本源性问题,其首先涉及认识视角的问题。《论党的青年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内含对青年的深刻理解。基于扎根理论,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14探究认识青年的视角。结果显示,全书从个体发展、群体比较、现实境遇和社会发展等四个角度全面揭示了青年成长的重要方面、青年蕴藏的独特力量、青年展现的时代特点以及青年具有的特殊地位。这些视角...
列宁关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思想————作者:许蓉;
摘要: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围绕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主要包括:青年理想信念坚定有利于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壮大、取得革命最终胜利并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要教育青年必须坚定无产阶级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要注重通过党团组织、实践锻炼、学校、出版读物等教育青年坚定理想信念。这些重要思想对我们深入理解和准确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对广大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重...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 省级轻松数学
- 省级快乐科学
- 省级高等职业教育探索杂志
- 省级《小学生时代》
- 省级《教育艺术》
- 省级东方青年
- 省级父母世界
- 国家级英语沙龙
- 国家级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 省级《早期教育》
- 国家级少先队小干部
- 国家级中国培训杂志
- 北大核心《教育科学研究》
- 北大核心《数学通报》
- 省级读书与作文
- 省级《中国音乐教育》
- 北大核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 省级辽宁警专学报
- 北大核心思想教育研究
- 北大核心《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 省级中国成人教育杂志
- 南大核心教育学报
- 北大核心《中国高教研究》
- 省级同学少年
- 省级高考阅读
- 北大核心《常州工学院学报》
- 国家级中学俄语
- 国家级中学生
- 省级东西南北
- 省级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