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大学

所属栏目:教育期刊 热度: 时间:

新闻大学

新闻大学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31-1157/G2
国际标准刊号:1006-1460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查看新闻大学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下一本期杂志:现代大学教育双核心期刊

   《新闻大学》(季刊)创刊于1981年,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复旦大学主办。办刊宗旨:以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为主,结合新闻传播的实践为提高我国的新闻事业理论和总结新闻传播经验。本刊面向全国新闻传播学界,新闻媒体、新闻从业人员以及新闻爱好者

  新闻大学杂志栏目设置

  新闻理论、新闻史 、传播学、新闻业务、广播电视、媒介经营管理 、媒介与文化研究

  新闻大学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阅读推荐:新闻与写作

  《新闻与写作》杂志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闻专业期刊,集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为一体,历来为新闻工作者、通讯员、写作爱好者和大中专师生所厚爱。《新闻与写作》发行量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刊登的文章多次在全国、全市获奖。

  新闻大学最新期刊目录

数字时代媒介社会学的理论前沿与实践进路——剑桥大学社会学家约翰·汤普森访谈录————作者:周琼;郭浩田;

摘要:约翰·汤普森是剑桥大学社会学系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的创始人,他认为激发社会学、社会理论和媒体研究之间的辩论和对话非常重要。首先,他认为媒介形塑现代社会,并提出“媒介化互动理论”,关注传播如何涉及各种行动和互动,以及这些行动和互动如何被媒体的使用所影响和塑造;其次,他认为数字革命是现代社会的一次根本性转型,互联网是这一过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并对现代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公众须对此保持警惕;最后,他认...

新闻生产中人工智能训练数据的著作权定性及其合理使用研究————作者:袁锋;

摘要:人工智能开发商或媒体机构在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新闻生产的实践中,往往未经许可对他人作品进行内部训练,由此引发了训练数据的著作权定性纷争。传统著作权理论和制度无法对此提供合理解释,非表达性使用理论可以成为解决这一新型问题的关键。非表达性使用理论的内涵与正当性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依据接受美学论,作品的价值主要来源于读者所感知的审美意义的外在表达。二是依据作品交流论,著作权法旨在保障作品作为交流行为的完整性。...

《新闻大学》投稿须知(2022版)

摘要:<正>一、基本要求来稿以8,000—13,000字左右为宜(加注释和参考文献一般不超过15,000字)。所有稿件请上传至本刊在线投稿系统,网址http://devjava.odb.sh.cn/fudan News/client/contribute.html。其中,来稿作者姓名、作者简介(含论文依托的基金项目等信息)、联系手机、邮件地址等信息请在网站系统中依次录入,上述信息请勿出现在上传稿件正文中...

智能时代的意义交锋:协同创意中的人机关系与意义感知————作者:蒋俏蕾;史蒙苏;

摘要:寻找意义是人类生命的主要动机之一,创造性活动是获得意义感的一大重要来源,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创造性活动的广泛介入带来了对意义的挑战。本研究结合分布式认知理论,通过实验法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人类创造性工作中意义感的影响及其机制,以期进一步认识人与生成式人工智能间的人机交互关系。研究发现,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会降低个体在创造性工作中所获得的意义感。具体表现为:任务意义感可由个体努力直接正向预测,也...

记忆再现还是幻影重重:人工智能历史照片修复中的公众文化认同偏差与路径再造————作者:马晓悦;万婧;刘洋;庞善民;

摘要:人工智能(AI)在历史照片修复中展现了先进性,可帮助历史照片恢复往日的视觉辉煌。本研究从公众对于AI介入修复历史照片的切身感知出发,通过系列实验探究其对公众文化认同感的影响。结果显示,AI介入修复历史照片会降低公众的感知真实性,并折损照片承载的历史记忆所唤起的文化认同感,但人为补充措施可通过提升感知真实性和心理意象两种路径弥补该负面影响。本研究揭示了AI修复技术介入对历史记忆传承和认同的潜在影响,...

数据激活影视剧市场了吗?——基于中国影视剧平台的数据化逻辑研究————作者:刘艺涵;毛天婵;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我国平台影视剧生产的数据化逻辑,尤其在平台与传统行业关系的视角下,探索数据化逻辑如何改变传统影视产业的市场规则。通过对从业者的深度访谈,本研究发现数据化主要通过IP打分制、观看量、团队前期作品数据等机制成为贯穿影视剧生产全程的量化标准,尤其在一次次的“过会”制度中成为关系项目存亡的命脉所在。在这一过程中,影视剧数据也逐渐成为从业者声誉、平台制作能力的重要依据,让影视人才的市场流通、平台...

民营报刊与近代政治:1931年《时事新报》裁员事件再探讨————作者:王咏梅;

摘要:1931年10月,《时事新报》报馆当局以“经济支绌”为由分两次辞退编辑部人员共19人,随后又有7人因不满馆方胁迫而主动辞职。随着双方对立的升级,以上海新闻记者联合会为首的多个新闻界团体纷纷介入调解,使得报馆当局不得不同意赔偿退职金并复职部分人员。其实,《时事新报》编辑部人员被裁既非无故也非报社经营不佳,而是与宁粤双方在对峙之中争夺话语权的斗争密切相关。这是补充与拓展报刊史与近代政治研究的重要线索

松茸如何思考:乡村社会中物的流动、媒介化转换与村落社会发展————作者:孙信茹;

摘要:本文从一个白族村落中松茸流通背后展现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网络入手,重点关注数字化背景下松茸在村落社会中的流变、媒介形态不断扩展的过程,提出石龙松茸具有生计物和关系物、可被言说的对象物、数字时代媒介物等形态。村落社会中物的媒介化流转过程是人们运用媒介技术实现文化范畴“跨码”的探索,这种探索有可能带来村落景观和文化空间的重塑,也会促成村落内部社会关系、生活方式的重组。松茸作为物的独特性,在当下的传...

“中介”抑或“中轴”:算法可见性场景对小红书草根博主的内容生产与算法想象的影响机制研究————作者:王琰;王鹏;洪浚浩;

摘要:数字时代的“可见性威胁”已转变为“不可见的威胁”。本研究采用数码民族志方法,以小红书草根博主为研究样本,探讨他们是如何围绕算法权力展开可见性争夺的。研究发现,小红书草根博主基于自身对算法逻辑感知的差异而发展出了中心化、边缘化、偏离化等差异化的算法想象方式,在算法的驯化机制的结构下不断“复颂”着“真诚展演”的消费主义文化“迷因”。这种算法想象方式在算法可见性场景的持续召唤、递归与进化中不断流动、循环...

论中国共产党“大宣传”理念的多维内涵及其历史演变————作者:张冬平;黄瑚;

摘要:本文对中国共产党“大宣传”理念的基本内涵及其历史演变过程作了系统考察。研究发现,尽管该理念正式诞生于21世纪之初,但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便已具雏形,其思想脉络甚至可追溯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宣传理念中,后历经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嬗变,最终沉淀为“大宣传”理念。该理念内涵丰富,可从承载形式的灵活多元、广泛主体的协作共治、融入日常的泛在浸润、宣传与实践的交融共进等四个维度把握其基本内涵。对该...

“AI只是你的工具吗?”——智能传播生态下短视频博主与AI的人机关系研究————作者:丁方舟;张多;

摘要:随着ChatGPT等生成式AI的崛起,众多短视频博主开始将AIGC融入其内容创作实践,由此引发了智能传播生态下的人机关系变革。本研究通过对使用生成式AI的短视频博主进行深度访谈,借鉴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人—机—环境”研究范式,建构起了智能传播中的“人—AI—世界”关系图式,并据此分析了短视频博主与AI之间的四种人机关系,即驯化关系、诠释关系、它异关系和互构关系。这一新的人机关系分析框架的建立,有助...

品味区隔与跨越幻象:“土味文化”的米姆式传播研究————作者:王佳鹏;旷越;

摘要:已有研究指出,强调模仿与修改的米姆式传播,推动着最初来自小众的“土味文化”不断发展壮大,但不同文化阶层的个体在“土味文化”场域中的共存及其品味区隔却较少受到关注。通过数字民族志研究,可以发现米姆式传播下的“土味文化”呈现出原生态与衍生态两种文化形态,它们不仅风格各异,而且对应着不同文化阶层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因此,无论在可见性层面和媒介使用偏好层面,还是在隐喻生产层面和圈层化交往层面,“土味文化”都...

短视频用户个人信息披露意向形成机制研究————作者:段秋婷;谢兴政;

摘要:短视频用户对于个性化推荐算法“成本—效用”的理性评估会对其个人信息披露意向产生重要影响,但其隐含的心理过程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从感知价值理论出发,将短视频用户算法感知的正负“两极”归纳为感知个性化和感知侵入性,检验了两大要素对短视频感知价值的作用效果,并引入算法态度和隐私心理距离作为调节变量,探讨了个人信息披露意向的形成机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用户对短视频内容的感知价值正向影响个人信息披露...

交尽于友:阳明士人的讲学对话与公共阐释————作者:米湘月;

摘要:阳明士人在存在论、历史溯源与言以载道层面上肯认了言说的意义。他们的讲学以友伦为支点,推崇真实的主体之间面对面的交谈。在敞开的状态下,不同主体通过平等的问答、对话和真诚谦逊的态度合异为同,形成良知与得道的共识。以友谊为交往模式的讲学存续、以友辅仁的规劝作用,亦在中国传统朋友观脉络中创造出独具心学禀赋的万物一体的本真群己关系与社会伦理。阳明士人将“学”置于交往之中,讲学对话意味着理解而非自得,具备阐释...

幼儿屏幕成瘾:气质类型与父母教养态度的影响研究————作者:白麒钰;张玉涵;陈沛;

摘要:媒介迭代正在重塑新一代网络原住民的成长场域,屏幕成瘾这一数字时代症候已悄然拓展至幼儿群体,但其相关机制仍处于“灰色地带”。本研究基于I-PACE模型,检验三维度气质类型与父母教养态度对3—6岁幼儿屏幕成瘾的中介模型,发现冲动性显著正向预测幼儿屏幕成瘾,注意跨度持久性显著负向预测幼儿屏幕成瘾,父母教养态度为气质类型对幼儿屏幕成瘾的中介变量。本研究为新媒体时代减少幼儿问题行为及优化家庭教育提供了可资借...

节奏嵌套:“传播中间地带”的卡车司机及其流动实践————作者:王石磊;

摘要:传播研究的物质转向与流动转向使人们看到被遗忘的“交通”。本文以节奏为入射角,关注传播“中间地带”的卡车司机及其流动实践。研究发现,工作—生活嵌套的劳动状态使卡车司机对时间、空间、能量三要素等量齐观,他们利用时空间隙调整人、车、货源的节奏;采用前紧后松的迭代节奏以及规训自身能量节奏完成任务;由此形成一套循环中前进的整体节奏。这种节奏受制于行业、家庭等各方影响,最终形成一种结构紧密的嵌套节奏

形象修复理论的形成、演变和新策略——对话布诺伊特、史安斌、黄懿慧————作者:刘毅涛;章于炎;

摘要:布诺伊特在1995年提出了有关形象复原(image restoration)的综合性理论,后改称形象修复(image repair)理论。多年来,该理论研究不断发展和拓展新的研究视野,整合了陈述理论、辩解理论等多种理论,构建了形象修复策略及其架构体系,研究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领域的危机案例,推动该理论成为指导危机应对研究与实践、制定应对计划和验证实践效果的危机传播研究与实践范式之一,近期新增修复...

《新闻大学》投稿须知(2022版)

摘要:<正>一、基本要求来稿以8,000—13,000字左右为宜(加注释和参考文献一般不超过15,000字)。所有稿件请上传至本刊在线投稿系统,网址http://devjava.odb.sh.cn/fudan News/client/contribute.html。其中,来稿作者姓名、作者简介(含论文依托的基金项目等信息)、联系手机、邮件地址等信息请在网站系统中依次录入,上述信息请勿出现在上传稿件正文中...

新媒介赋权下乡村主体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L县直播带货的田野调查————作者:吴昭千梦;余清楚;王嘉昀;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以人为核心的发展布局强调了农民作为振兴主体的关键地位。乡村直播带货在为农民增收的同时,也重塑着乡村主体间的互动关系。本研究尝试从新媒介赋权的角度探讨作为乡村主体的“旧农人”“新农人”的权力变化,以及二者的合作关系。研究发现,积累了一定在线资源的“新农人”作为“意见领袖”带领“旧农人”主动或被动地进行以新媒介平台为途径的创业创收,“旧农人”的自学主体意识也在此过程中被激活,其自...

利弊权衡与隐私让渡:智能广告中感知个性化对消费者信任的影响————作者:刘晨旭;张一凡;

摘要:智能广告个性化特征显著,但伴随的隐私侵犯、精准失当等问题正引发信任危机。本研究以社交媒体中的智能广告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含17个理论假设的“感知个性化—消费者信任”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中介效应分析探讨了感知个性化对消费者不同信任层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消费者的感知个性化与品牌信任、功能型技术信任和治理型技术信任正相关,而感知刺激性和隐私关注是其中的“反向中介”。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的并非智能广...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