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所属栏目:教育期刊 热度:

写作

写作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42-1088/H
国际标准刊号:1002-7343
主办单位:写作杂志社
主管单位:写作杂志社
上一本期杂志:天天爱学习小学教育杂志
下一本期杂志:全科辅导王小学语文期刊

   《写作》杂志创刊于1981年,是中国写作学会会刊,写作学科核心期刊,由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吴伯箫、臧克家、王蒙曾担任本刊主编。杂志引领写作学科专业研究、结合各年级学生的作文训练实际,由国内一流专家、老师精心打造,兼顾日常教学和升学考试,是教师的好帮手,学生的好伙伴。每月出版上旬(理论版)、下旬(小学版)和中旬(中学版)。

  写作杂志栏目设置

  《写作.小学版》主要栏目:名师谈写作、美文欣赏、充电站、作文课堂、作文呱呱叫、宝贝几读吧、名著推荐、大名家小故事、素材库、开心一刻。

  《写作.中学版》主要栏目:每月一题、名师谈写作、经典读赏仿、直通考场、写作指导、青春校园、分享空间。

  阅读推荐:经典美文

  《经典美文》创刊于2005年,是综合文化类杂志,月刊,内蒙古文苑杂志社出版编辑。以优美清新的经典文字、典雅别致的装帧设计、独特健康的阅读理念、真诚互动的读者服务深入读者的心灵。是永远感人的经典文字,永远可读的典藏珍品。荟萃古今中外美文,辑现当代优秀时文,精选文章,精编内容,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及收藏价值。

  写作最新期刊目录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陈文新教授的文学史书写与团队建设访谈录————作者:陈文新;雷璐灿;

摘要:自“五老八中”以来,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六代学者共同打造了文学史著作的书写传统,其一脉相承的治学特点是文本、文献与文论相结合,而以文本为首位。陈文新的学术研究以明代为中心,对明代主要文体和文化生态做系统考察,既有横向的拓展,又有纵向的梳理,体现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通史视野。文学史的三大著述文体各有优劣,应主其一而兼二长,重拾古人文学史书写的精华。其学术团队的组建与运作,历经艰辛,渐入佳境,有如青...

作为方法的文学史————作者:余来明;

摘要:文学史书写是现代学术重要的著述方式,在百余年的中国现代学术演进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源自西方知识体系的学术话语,文学史无论文学观念建构还是历史书写体式均体现出明显的现代性特征。面对数量丰富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如何从文学观念、历史书写等层面对文学史书写进行反思,实具有方法论意义,能够为不断实践的文学史写作提供一定的借镜和参照

燃烧“心火”:幻想力与情感本质论——再析闻一多的“诗的格律”————作者:王书婷;魏文韬;

摘要:在闻一多以“三美理论”为核心的新诗“格律论”中,“幻想力”“情感”以及两者间的关系,尚未被学界足够重视。闻一多在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和西方文艺审美思潮的双重影响下,强调“幻想力”奇警的情、色、味、音与“把捉人生底结果”之强烈的情感抒发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其以“情感”为本质的诗歌“格律论”。进而,闻一多以兼具学者和战士身份的诗人视角,关注现实、回望历史,其对时代的关注之现实主义与个体审美表达之现代主义的...

闻一多与郑敏新诗传统观比较————作者:杨紫晗;

摘要:作为诗人与批评家,闻一多与郑敏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中西诗学的比较意识,在诗学理念上表现出明显的继承性。在底层逻辑和诗学旨归上,他们均反对彻底摒弃传统文化以及矫枉过正的二元对立思维,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自觉与主体意识。二者都借鉴古典诗学传统,通过形式规范确立新诗的“诗性”标准,并推崇诗歌理性化表达和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审美取向。他们的新诗传统观亦存在显著差异:在思想基质上,闻一多主要从美学角度审视传统,...

以用户为中心:纸媒内容到新媒体平台的写作转换————作者:朱垚颖;

摘要:移动式电子终端的出现让传统受众角色转变为互联网上信息的主动使用者和消费者,用户概念日益重要。传统纸质媒体在互联网时代需要转变管理和经营思维,将文字内容转载到新媒体平台上时实现内容分区、重拟标题摘要、加强视觉设计。除文字转载外,新媒体运营团队还需要以图片、视频、“纸上听”模式、主持人口播、虚拟主持人等丰富形式来呈现内容,这背后的核心是关注用户的内容参与方式、媒介使用习惯、圈层传播需求与信息交互需要

新媒体语境下私人叙事的空间型模态及审美局限————作者:张丽凤;

摘要:私人叙事作为进入公共领域的重要方式,在人人可以表达自我的新媒体时代迎来了繁荣的景象。新媒体语境下的“私人叙事”与传统的私人叙事相比,不仅仅是对以往革命和启蒙等宏大叙事的反叛,还是从空间的角度对传统时间故事模态的改变,是以叙述行为确立自我存在的合法性。对此时此地实际的“我”的确证,使新媒体语境下的私人叙事,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写作现象,而是当代文化心理、审美结构、精神向度发生变化的重要表征。新媒体语境下...

小说创作与非虚构路径——以《芳草》发表的两篇作品为例兼谈安妮·埃尔诺————作者:郭海燕;

摘要:围绕“小说创作与非虚构路径”主题,以《所有的露水都干涸》和《黔灵山》两篇小说为例,通过文本解析和创新性思考,阐明两个观点:可凭雾笼春江般的非虚构意味,生成小说血肉;可借非虚构手法重叙历史,立起小说骨骼。同时以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的创作为例,探讨如何沿非虚构路径,扩展、突破小说版图

唯我、无我与诗性的三重“人间”——论李修文散文创作————作者:李晓丽;王久衔;

摘要:“人间”不仅是李修文散文中反复出现和意义丰富的关键词,更连缀着散文基本情节结构中的“唯我人间”“无我人间”以及二者生成的“诗性人间”。这三重人间既由实而虚,又自虚而实,在短语的排列与长句的组合中实现对“空间”的保留与超越。同时,李修文的散文借助“水”的媒介属性,模糊了清醒与疯狂、现实与想象,从而挣脱散文文体的非虚构束缚,在南方以北形成“水性写作”的独立风格

改革时代的造富故事及隐暗面:论王安忆《五湖四海》————作者:常青;

摘要:王安忆在新作《五湖四海》中将目光聚焦于改革时代的一户水上人家,以见微知著的手法描写了宏观的历史变革如何切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世界,从而重塑其主体状态和情感结构。小说中既有与时代同构的公共言说,也有隐匿于历史暗角的个体经验;既有形而下的生活细节的铺陈,也有形而上的智性思考的嵌入。八万余字的篇幅虽不足以承载描摹时代全景的雄心,但作家以“小切口长纵深”的方式,给过去乃至当下留下了意味深长的思考与追问

培养新质生产力人才沟通合作表达能力的途径——基于“沟通与写作”课程教材教法的实践经验————作者:周金声;陈慧颖;

摘要:回顾创建“沟通与写作”课程十余年的经历,总结其内容和教材教法的整合、提炼、创新的经验,阐释该课程所具的新文科跨学科融合创新、铸魂启智、技术赋能的特点:具体体现在立足沟通主导、能力本位的理念。从学子需求和社会职业能力出发,以沟通引领口才和写作训练,提供综合实用性系统知识和方法,着力培养学子理论联系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上崇尚“教是为了不需教”,采取“督导自探互动学习”教学法,构建起一系列切实可行...

乡土的历史回响与现实写照——论付秀莹“芳村”系列小说————作者:郑琴;

摘要:在锚定“历史”与“现实”的书写坐标后,付秀莹以更客观的姿态对乡土社会进行对照性反思。她既关注乡土社会中稳定的传统风俗、价值观念,又聚焦乡村景观的动态变化。除绘制乡村画卷外,付秀莹还将笔触深入村民的内心世界,还原他们从“望乡”到“在乡”的心路历程。通过这些尝试,付秀莹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艺术特质,也完成了对城乡关系的重新考察。“芳村”系列小说,不仅是对乡土变迁的文学记录,更蕴藏着对乡土文学进路的深入思考...

“中文创意写作”常规化后的教学模式建设——香港都会大学沉浸式互动与写作教学研究————作者:梁慕灵;黄树基;

摘要:“中文创意写作”在2024年新增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填补了过去中文系重学术研究而轻文艺创作的缺口。在这个发展背景下,“中文创意写作”学科应强调“中文”的创意写作,要考虑的是如何适应汉语写作的文体特点、遣词造句及文化底蕴去提升中文写作能力。这三点中仍未受到关注的是“文化底蕴”的培养,以及其于创意写作中如何体现。在这个理念下,香港都会大学创意写作研究团队于2023年开展了研究项目“数字...

后过程写作的概念内涵、演进历程与当代启示————作者:李熹;董蓓菲;

摘要:后过程写作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建立在辩证分析“过程写作运动”的基础上,以社会文化情境中写作实践活动的复杂属性和写作学习的动态机制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学、后现代哲学、语用学等多学科理论交叉融合为方法论建构的写作教育思潮。后过程写作先后经历批判性分析过程写作理论、明确提出方法论的社会学转向、系统性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颠覆性理论革新与实践转型四个阶段。后过程写作为数智时代我国写作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理...

《像白云一样生活》的电影改编刍议————作者:吴嘉懿;亚当·斯特里克森;

摘要: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之一的《像白云一样生活》被改编为电影《复活的三叶虫》,影片赓续了小说的叙事结构和故事框架,以及对物欲横流的现代文明的反思主题,借鉴了类型电影的成功模式和叙述策略。在小说到电影、文字到影像的转换过程中,故事性和叙事内容得以丰富,原小说的生态意识、悲悯情怀和寄寓在人物形象身上的命运感即被消解

聚焦文艺前沿:“文艺理论批评与创意写作前沿论坛”成功举办————作者:魏慧 ;杨洋;

摘要:<正>2024年12月12日,“文艺理论批评与创意写作前沿论坛”在广州生物岛高新木莲庄酒店盛大举行。此次论坛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审美文化与批判理论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写作学学科以及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当代文艺理论与批评虚拟教研室主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多地共八所高校的学者和嘉宾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对话交流,共同探讨文艺理论批评与创意写作的前沿课题,为推动相关学科发展汇聚智慧力量,引...

《天下》月刊对中国新诗的译写与传播研究————作者:纪海龙;何蕊;

摘要:《天下》月刊是中国对外传播本土思想文化的先行者,也是最早翻译到西方的中国现代诗英译诗集——《中国现代诗选》的前期翻译实践园地。新诗的译写是《天下》月刊对外传播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一环。作为一份同人刊物,《天下》月刊的编辑、诗人、译者三者关系密切,共同通过新诗译写来实践并实现其诗学理想。在独特的办刊理念影响下,《天下》月刊倾向于选择兼具古典诗歌质素与现代诗歌内蕴的新诗,译写者多采取异化又比较灵活的策略...

编辑视角下的论文结语写作——以一则史学论文结语的三次修改为例————作者:乔印伟;凌富亚;

摘要:以CSSCI来源期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一篇稿件结语的三次修改为例,探讨了论文结语写作的常见问题、形成原因及修改策略。初稿结语存在对论文内容缺乏总结、表述抽象笼统、对当下启示缺乏新意、条理性不足、繁简失当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对结语写作规范不够了解,二是对史实逻辑关系没有贯通;三是写作技巧上详略处理不够得当。历史学的鉴今,需要在详古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吸收和创新性利用;如果不能实现有效的鉴今,专注做...

《山花烂漫时》与女性主义文学的创作————作者:袁子弹;

摘要:2024年,由袁子弹担任编剧的电视剧《山花烂漫时》一经上映,便收获广泛热议和好评。袁子弹回顾了她从“主旋律”到“女性题材创作”的成长经历。借其一线创作经验,得出优秀女性题材影视剧创作的三个关键要素,即“解放、平视与追求权力”。从《山花烂漫时》真实的创作过程入手,分享其基于“创业剧”进行情节设计与人物塑造的方法,逐步解构《山花烂漫时》人物群像的设计过程,并深入探讨“一个真实可信的人物”背后的性格与姿...

电影分镜头脚本创作的视觉叙事策略探析————作者:芦杨;

摘要:电影分镜头脚本作为电影制作的重要依据,为电影的拍摄和后期制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其创作过程实质为剧本文字转换为图像的视觉化过程。然而,学界对电影分镜头脚本创作的视觉叙事策略的论述却相对匮乏。有鉴于此,遵循宏观至微观的演绎逻辑,以《寄生虫》为研究个案,从造型空间的建构、画面秩序的塑造和色彩语言的配置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其中造型空间表现为现实空间与象征空间,画面秩序划分为单一构图与连续构图,色彩配置呈现为...

论徐志摩早期诗歌创作中的“以译代作”现象————作者:熊辉;

摘要:在新诗创作资源匮乏的“五四”前后,很多诗人依靠翻译外国诗歌来获得创作灵感或习得艺术表达方式,故“以译代作”成为早期中国新诗创作的特殊方式。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徐志摩早期的诗歌创作同样存在“以译代作”的特殊方式。本文从“以译代作”的时代风尚为切入点,首先呈现了徐志摩诗歌创作中的“以译代作”现象,进而讨论这种创作方式如何使其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模仿、改写甚至是抄袭外国诗歌的烙印,这也许...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写作写作学科期刊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jiaoyu/10297.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