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双月刊)创刊于2015年1月,是由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海燕出版社有限公司和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教育技术学学术性理论双月刊。《数字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通过研究数字新技术和教育新理念,达到载体与内容的有机结合,实现展示立体化教育的多样性、便捷性、共享性、时效性、互动性、丰富性、最优性的教学目的。读者对象为中小学教师及基础教育管理工作者。2015年1月计划出版第1期。2015年重点栏目和重点选题如下,请专家作者投稿参考。本刊办刊目标为核心期刊。
数字教育杂志栏目设置
特稿、理论前沿、网络教育、数字教育产品研究、域外观察
数字教育杂志荣誉
知网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阅读推荐:教育学报
《教育学报》为一综合性教育理论双月刊,注重学术性和理论性,服务于国内外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者、教育教学实际工作者及关注教育理论问题的各界人士。“繁荣教育学术、深化理论研究,让中国教育学术走进教育实际、迈入国际前沿”,是她的努力方向;“拥有国际视野,关注本土教育;注重学术规范,提倡原创研究”,是她的办刊原则。
数字教育最新期刊目录
机制、模型、模式的研究主题及构建过程探究——基于2018—2023年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分析————作者:刘杜娟;杨晓宏;
摘要: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18—2023年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中有关机制、模型、模式构建的论文进行深入研究。从主题分布、构建过程以及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展开分析,结果发现,虽然机制、模型、模式的构建过程有相似之处,但各自有不同的侧重点。机制更侧重于自上而下的分析策略,关注“学习科学与认知过程”主题,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模式更倾向于自下而上的构建思路,主要研究“教学设计与评估”主题,采用...
教育领域深度学习研究进展与前瞻——基于系统性文献综述————作者:王洪江;廖晓玲;马桂秋;叶思思;陈沛瑜;
摘要:教育领域的深度学习提倡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获取、积极建构和创新应用,实现高阶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迁移和生成。倡导深度学习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为厘清国内外深度学习的研究进展,文章选取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两大数据库中相关的92篇文献进行系统性分析,对深度学习的定义内涵、影响因素、促进策略和评价方式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在定义内涵方面,当下深度学习的定义尚未统一,不同定义中的关键词大多包...
知识结构视角下的教育知识图谱模型构建研究————作者:赵小云;杨先卫;陈秋紫;肖焱山;赵军;
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促使教育的变革,教育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应用是智慧教育发展的关键一环,也是推动数字技术由理论迈向实践的必由之路。针对目前教育知识图谱在模型构建上存在缺乏对学科隐性知识的组织与表征、认知能力的评估方式单一、情感维度刻画不足等问题,遵循教与学的内部逻辑发展规律,从学科知识结构视角出发,构建了教育知识图谱RKQG模型。该模型由“资源层、知识层、问题层、目标层”4个层级和“资源体系、知识体系、问...
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教师数字素养》解析————作者:林德全;
摘要:2022年11月,我国正式发布教育行业标准《教师数字素养》,为进一步提升教师应用数字技术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指明了方向。《教师数字素养》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划分为三个层级,包括5个一级维度、13个二级维度和33个三级维度。其中,5个一级维度分别是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及专业发展。每个一级维度分别细分为2~5个二级维度,每个二级维度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三级...
AIGC支持的项目化学习研究————作者:郑巽;王志军;苏李妹;李昕;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呼唤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如何将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过程,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智能化社会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项目化学习强调基于真实情境、通过合作学习和开放生成进行问题解决来开展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为AIGC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开放空间。该研究对AIGC教学融合中存在的技术应用场景缺乏挖掘、使用者存在技术焦虑、交互信息缺乏有效检验3个...
基于学科课程图谱的精准评价模型与教学应用研究————作者:赵雪梅;钟绍春;
摘要:学习评价对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反馈调节作用,科学、合理的学科评价模型能够有效提升学习评价的质量,为教师教学提供方向指引。遵循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形成规律,以认知诊断理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结合基本知识层、关键能力层、学科素养层三者间的相互映射关系形成学科课程图谱。学科课程图谱的每层均由节点、节点描述、关联关系及节点连接四大基本要素组成,每层均是分层递阶结构,即“塔式分层递阶”结构。利用学科课程图谱...
田爱丽————作者:孙兴丽;
摘要:<正>田爱丽,女,河南项城人,1977年11月出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出站。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化时代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以及中外名校的育人方式变革等。社会兼职:全国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国培项目专家和理论导师、长三角中小学名校长培养项目专家和理论导师、河南省郑州市人民政府督学、多所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项目指导专家...
晁明芳————作者:李强;
摘要:<正>2021年中原名师。正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河南省高层次(B类)人才、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河南省政府督学、河南省政府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名校长、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教育家书院研究员。曾获河南省首届小学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河南省首届小学作文优质课一等奖。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形成充满激情的教学风格,提出“活力语文,灵动儿童”的语文教学思想,凝练出教育的本质就是“激活”的...
指向创新素养的跨学科教学模式研究————作者:王媛;吴斓;董艳;安为伟;
摘要:智能时代已至,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素养培养逐渐成为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包含思维、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创新素养对学生处理现实世界复杂问题的能力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各个学科在课程标准中都对跨学科教学部分提出了明确要求。跨学科教学以其情境真实、学科融合、评价多元的优势为创新素养培养的落实提供了有利土壤。该研究试图构建指向创新素养的跨学科教学模式,以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第2章《信息系统...
TPACK视角下国际虚拟学习环境的应用——一项系统性文献综述————作者:金晟;陈小娇;景玉慧;沈书生;
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虚拟学习环境在全球教育领域备受关注。针对缺乏立足教师专业成长视角的虚拟学习环境应用研究,该研究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基于TPACK框架,对2020—2024年间Web of Science、Scopus和EBSCO3个数据库中的70项实证研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已有研究质量较高,国际合作频繁,但多集中于高等教育领域,以量化分析为主,对学习成果关注较多;研究应用的学科较为广泛且...
技术增强学习环境中的编排教学国际研究进展与启示——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作者:孙彧;江毓君;白雪梅;张玲;
摘要:技术增强学习是学习科学与教育技术领域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技术增强学习环境中的编排教学是国际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该研究采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对国际上关于技术增强学习环境中的编排教学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和归纳,发现在技术增强学习环境中,编排教学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编排框架、学习分析对编排教学的支持、编排教学支持工具、教师编排教学能力、编排教学实践成效。最后,基于研究发现,从5个方面就...
教师数字化转型群像分析:焦点、动力与路径————作者:李秀晗;赵小雨;程舒;刘巧伶;尚俊杰;
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战略,也是信息时代下势不可挡的历史趋向。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关键角色,教育数字化转型对于整个教师群体而言就是一场教育创新扩散行动。文章从创新扩散与群体动力理论视角出发,分析教师数字化转型的群体目标和动力,并结合2023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发布的《教师数字化学习报告》构建出中小学教师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路径。教师数字化转型愿景包括理念转型、能力转型和关系转型3个方...
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内涵、结构与发展————作者:刁爱梅;陈思含;李宪印;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向智能化方向演进,智能教育素养成为智能时代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素养,探讨智能教育素养的内涵、结构及发展路径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对智能教育素养进行概念澄清与内涵阐释,明晰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是集智能教育态度、智能教育知识、智能教育思维、智能教育能力为一体的综合素养。在此基础上,遵循以人为本、发展导向、跨界交叉的构建逻辑,绘制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模型。最后,从政策导向、多...
计算思维导向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研究——以“设计小台灯”为例————作者:弭鑫鑫;董庆瑞;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义务教育阶段的计算思维培养及其相关研究逐步展开。结合计算思维的抽象、分解、算法设计、概括、评估五要素,该研究以小学科学课“设计小台灯”为例,借助Scratch编程软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基于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验证教学促进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有效性。研究发现,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小学科学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建构视域下的高校课程体系设计模式研究————作者:殷常鸿;叶凯云;张义兵;
摘要:课程体系作为决定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其系统建设及研究历来是教育理论者和实践者所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虽然课程体系建设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出现了诸如精品课程、慕课、“一流”课程等诸多的建设模式和体系,但仍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既有的课程建设模式和框架,根本原因在于其课程观仍未突破知识获得隐喻以及知识参与隐喻的桎梏。为此,该研究以知识创造隐喻为着眼点,在系统探究课程以及课程体系发展、演变的基础之上,提出基...
OBE视域下的高中人工智能教学活动框架及应用————作者:张妮;谢林易;
摘要:OBE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学习者高质量参与教学活动。文章在OBE视域下构建了高中人工智能教学框架,并选取我国G省X高中开展两轮迭代教学应用,利用准实验研究法探究了OBE视域下的高中人工智能教学活动框架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OBE视域下的高中人工智能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信心、知识水平、核心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元认知导向的多模态教学模式构建与路径探析————作者:孙林君;曹美梦;张一春;
摘要:元认知作为一种高阶内隐的思维过程,赋予学习型社会中的个体对认知活动能动计划、监测和调整的能力。多模态的兴起,催生出多感官协同学习与意义建构的教学新模式,促使学习者在多感官并用的同时聚焦于自身认知学习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元认知的形成与发展。该研究基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为教师探索在多模态教学视域下如何促进与发展学生的元认知、构建以激发元认知为导向的多模态教学模式提供新的实践路径
国内外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现状分析与热点探究————作者:胡佳健;汪维富;钟志贤;
摘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具有助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强大动能,带来了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新机遇。该研究以中国知网和科学网数据库收录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相关学术文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可视化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从数据来源、关键词频次、中心度、关键词共现、聚类视图等角度对国内外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外在AIGC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宏观上呈相似趋势,但在微观的学科应用...
人机协同教学对学习效果和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作者:韩小利;陈凯泉;吕伟刚;仲国强;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机协同的理念从工业领域引入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人机协同教学是大势所趋。但在人机协同的理论研究日益深入的同时,相关实践应用却较为匮乏,特别是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模式及其实践案例参照;在具体实践模式上,缺少同时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开展的人机协同教学研究。因此,该研究从实践角度出发,进行混合式教学下的人机协同教学模式模型构建,探究人机协同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和...
学习投入理论视域下教师干预对在线协作会话的影响研究————作者:张琦;吴林静;高喻;廖鑫;李雅洁;
摘要:在线协作会话活动经常出现浅层认知、社交孤立等问题。及时的教师干预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该研究以学习投入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基于学习投入理论的教师干预框架,并设计了相应的干预策略。以某师范大学“计算思维”课程参与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认知网络分析,探究了行为干预、情感干预和认知干预对学习者在在线协作会话中行为分布、社会交互和认知模式的影响。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1.与行为干预相比...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 国家级《湖北体育科技》
- 省级少儿科学周刊(少年版)
- 北大核心《中国特殊教育》
- 省级《文教资料》
- 省级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省级《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省级汉江师范学院学报杂志
- 国家级《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省级作文成功之路(下)
- 省级小雪花小学快乐作文
- 省级小学阅读指南
- 省级《作文世界》
- 国家级交通职业教育
- 省级高考金刊
- 省级小太阳
- 北大核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教育学术月刊》
- 省级《数学大世界》
- 国家级《教师教育学报》
- 国家级中国俄语教学
- 国家级《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省级《中州大学学报》
- 省级《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 国家级《中学物理》
- 省级福建职业与成人教育
- 省级小学生优秀作文
- 省级《学生之友》
- 省级贝瓦bevh故事绘
- 省级开心幼儿
- 省级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