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气象学报》创刊于1925年,是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大气科学学术性期刊,旨在反映我国大气科学领域中最新科研成果,为大气科学研究提供学术交流阵地,以推动我国大气科学基础和理论研究的发展,服务于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事业。本刊以气象、水文、海洋及环境等相关学科的科研与业务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为主要读者对象,主要刊登大气科学各分支学科的创造性论文;国内外大气科学发展动态的综合评述;大气科学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大气科学研究工作简报及重要学术会议报道;国内优秀大气科学专著的评介。为适应我国大气科学的迅速发展,扩大信息量,2002《气象学报》将改版为大16开本,以便尽快地反映气象科技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2002年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本刊为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中国科学院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8000种中遴选500种)等的统计源期刊和JICST等国际检索系统的源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论文、短论、研究快讯、会议消息。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论河南“75.8”特大暴雨的研究:回顾与评述 丁一汇,DING Yihui
中国东北龙卷研究:环境特征分析 王秀明,俞小鼎,周小刚,WANG Xiuming,YU Xiaoding,ZHOU Xiaogang
2013年5月华南强降水与中国南海夏季风爆发 赵欢,张人禾,温敏,ZHAO Huan,ZHANG Renhe,WEN Min
基于NCE P/GFS资料的中国东部地区雷暴预报研究 李娜,冉令坤,孙建华,李耀东,LI Na,RAN Lingkun,SUN Jianhua,LI Yaodong
光流法及其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 曹春燕,陈元昭,刘东华,李程,李辉,贺佳佳,CAO Chunyan,CHEN Yuanzhao,LIU Donghua,LI Cheng,LI Hui,HE Jiajia
2013年盛夏中国中东部高温天气的成因分析 邹海波,吴珊珊,单九生,王四化,ZOU Haibo,WU Shanshan,SHAN Jiusheng,WANG Sihua
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夏干湿韵律特征分析 李瑜,李维京,任宏利,左金清,LI Yu,LI Weijing,REN Hongli,ZUO Jinqing
冬季中国近海海表温度的长期升高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黄晓璐,徐海明,邓洁淳,HUANG Xiaolu,XU Haiming,DENG Jiechun
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发展年秋季印度洋海温异常特征对比 何珊珊,张文君,祁莉,何金海,HE Shanshan,ZHANG Wenjun,QI Li,HE Jinhai
春季青藏高原西北侧一次平流层臭氧向对流层传输的模拟研究 许平平,田文寿,张健恺,雒佳丽,黄倩,张杰,XU Pingping,TIAN Wenshou,ZHANG Jiankai,LUO Jiali,HUANG Qian,ZHANG Jie
建筑物高度对上行闪电触发以及传播影响的数值模拟 谭涌波,周博文,郭秀峰,张冬冬,师正,陈超,TAN Yongbo,ZHOU Bowen,GUO Xiufeng,ZHANG Dongdong,SHI Zheng,CHEN Chao
二阶精度半隐式半拉格朗日轨迹计算和时间积分方案在GRAPES区域模式中的应用 张旭,黄伟,陈葆德,ZHANG Xu,HUANG Wei,CHEN Baode
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微信公众平台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微信公众平台在教育中的研究只涉及消息推送、师生互动、针对具体一门学科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支持。为了提高对翻转课堂教学活动更好的信息化支撑,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支持通过编程接口,实现对用户管理、对文本、语音、视频、图片、位置信息、相册等媒体内容的管理和本地化存储的功能,结合web3.0的技术特性,设计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二次开发的多终端应用系统。通过实践证明,平台能有效的支撑翻转课堂教学与管理。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微信公众平台,翻转课堂,二次开发,多终端应用系统
0.引言
在已有的研究中,关于微信、微信公众平台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类。
第一类,作为信息传播的途径和工具,文献1探究了微信对大学生道德教化的多方面影响,基于微信的大学道德教化信息的传播与优化径路及微信的信息传播机理。文献2构建了在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引,文献3证明了微信能有效的促进混合式学习。
气象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云南南部冰雹形成的天气背景与云微物理特征————作者:郑皎;郭欣;付丹红;施元浩;郭学良;
摘要:基于常规、双偏振天气雷达和激光降水粒子谱仪等观测数据,研究了云南南部红河州2022—2023年16次冰雹过程形成的天气背景、大气层结和云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南部冬、春季与夏季冰雹形成的天气背景不同,冬、春季冰雹的形成主要与青藏高原盛行的南支西风槽波动和南亚副热带高压环流有关,而夏季冰雹主要与青藏高原高空反气旋性环流和南亚季风环流有关,这些环流背景有利于冰雹发生区域的大气不稳定层结增强和水汽增...
广西北海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中的东亚季风低压活动特征————作者:施晓晖;
摘要:为进一步清楚认识东亚季风低压的发生、发展和移动过程以及华南极端降水事件的成因,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和TempestExtremes轨迹追踪软件对导致2023年6月8日广西北海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东亚季风低压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从季风低压的移动轨迹可以看出,6月7—9日,季风低压主要在北海附近活动,带来的大量水汽对特大暴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季风低压不同发展阶段的结构差异显示,从初始阶段到强盛时刻,...
南京地区冰云个例微物理参数的地基毫米波云雷达观测反演分析————作者:陈文姝;黄兴友;卜令兵;程勇;丁霞;
摘要:冰云微物理参数在气候变化和降水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选取南京2022年4月2和25日两次冰云个例的Ka波段地基云雷达的观测数据,利用经验公式和多普勒谱数据进行了云参数的反演和分析,研究南京地区冰云的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1)利用Z-IWC和Z-IWC-T经验关系,反演的冰水含量(IWC)存在一些差异,但Z-IWC-T的反演结果更合理。(2)冰云中冰晶的数浓度为10~4—10~7个/m...
孟加拉湾风暴对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的水汽输送机制研究————作者:官晓军;范能柱;李婷婷;庄瑶;鲍瑞娟;林晖;
摘要:基于1979—2020年孟加拉湾风暴(以下简称孟湾风暴)最佳路径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前汛期华南地区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PEPE)个例,采用HYSPLIT模式和Fuzzy c-means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影响PEPE的孟湾风暴活动特征及其水汽输送特征,研究影响其水汽输送机制的大尺度环流因子。结果表明:(1)与全年相比,前汛期孟湾风暴生命期偏长且强风暴比例更高,风暴持续时间和华南地区降水呈明...
《气象学报》征稿简则
摘要:<正>1.办刊宗旨《气象学报》创刊于1925年,是中国气象局主管、中国气象学会主办的大气科学学术期刊,主要刊载气象、海洋、航空、地理、水文、环境等领域有关大气科学研究的具有创造性论文;国内外大气科学发展动态综合评述;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研究工作简报及重要学术活动报道;优秀大气科学专著的评介等。《气象学报》中文版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作者和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气象、海洋、环境及水...
山东半岛连续两天高架对流降水相态差异的形成机制分析————作者:万夫敬;孙继松;李博;罗江珊;孙露文;
摘要:2024年2月19—20日山东半岛连续2d高架对流造成的降水存在显著的相态差异(19日为暴雪、20日为冻雨),文中利用常规观测、闪电定位仪、雷达探测及ERA5再分析等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给出了概念模型。结论如下:(1)19和20日降水过程是在相似环流背景下发生的:即低层存在气温低于0℃的深厚楔形冷垫,700 hPa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急流在冷垫上爬升,不仅为暴雪和冻雨的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动力条件...
2022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且稳定维持与长江中下游持续性极端高温事件————作者:陈蔚;管兆勇;杨华栋;王磊;
摘要:2022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1960年以来最强的高温事件,其形成和维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异常强盛有关。利用站点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通过对不同变量的诊断分析,研究了高温时段WPSH异常强盛且稳定维持的机制,得到如下结论:(1)在高温时段,长江中下游地区盛行比一般高温年更强的下沉运动,扰动垂直动力加热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维持的主要因素。短波辐射通量表现为向下的异常,可通过向上的感...
LandEM模式的改进及在青藏高原地区初步应用————作者:刘勇洪;翁富忠;何文英;唐飞;李锐;徐永明;韩阳;杨俊;王艺丹;
摘要:基于物理模型的微波发射率(MLSE)模拟一直面临着很大挑战,目前还缺乏利用物理模式模拟较高分辨率的全球或区域尺度MLSE的应用案例。针对先进辐射传输模拟系统(ARMS)中的陆面微波发射率(LandEM)模式,对土壤介电常数和粗糙地表反射率模型进行了改进及相应MLSE模拟研究,并结合地面观测MLSE资料进行了模拟评估,同时开展了LandEM模式主要输入参数优化研究;在此基础上,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选...
“杜苏芮”(2023)台风外雨带闪电活动特征及与强降水微物理结构的关系————作者:林小红;蒋滔;张文娟;郑秀丽;崔梦雪;范能柱;
摘要:基于三维闪电定位和双偏振组网雷达精细观测资料,结合FY-4A卫星TBB数据、地面自动站、台风资料、风廓线雷达及ERA5再分析资料等,运用统计及诊断方法分析了2023年台风“杜苏芮”雨带的对流降水特征和闪电活动特征,详细分析了闪电活动与外雨带中尺度对流系统(MCS,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上不同组织结构的强降水微物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杜苏芮”登陆过程中,台风眼壁...
基于自持电中性闪电放电参数化模型研究云闪通道中沉积电荷的变化特征————作者:唐渤;谭涌波;郑天雪;张袁瞰;
摘要:闪电通道的电荷特征是雷电物理研究的重点,而现有的观测手段难以直接获取通道中电荷的详细演变特征,为了深入研究闪电通道电荷的变化特征并与观测形成互补,开展模拟工作必不可少。利用自持电中性闪电放电参数化模型,在三极电荷背景下模拟多次云闪并从中选取一次典型个例,分析该云闪通道内电荷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如下:正、负先导通道形成时,通道内会沉积一定量的初始电荷;后继分支延伸时,之前的通道会沉积来自后继...
1951―2023年中国地面器测积雪深度数据集研制及应用————作者:江慧;徐文慧;杨溯;
摘要:高质量、长序列、可实时更新的器测积雪深度观测数据是积雪深度模式产品和卫星遥感产品检验评估的基准数据。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1951—2023年中国国家级地面站点观测的积雪深度数据,设置了包含元数据检查、界限值检查、时间一致性检查、气温-积雪深度协同检查、降水量-天气现象-气温-积雪深度协同检查和空间一致性检查的综合质量控制算法,识别出了约0.2%的错误数据,尤其能够识别积雪深度数据中的虚假“0”值以...
发育模式的理论改进与检验——以中国玉米为例————作者:邬定荣;王春乙;高静;王培娟;霍治国;姬兴杰;
摘要:基于逆境生物学和表观遗传学取得的进展,将现有只考虑发育速率对环境响应机制的发育模式理论框架修改为考虑响应、适应与记忆机制的框架并进行验证。以适应机制为例,选择发育阶段始期的日序(DOY)作为表征适应性的因子,并与线性温度响应函数结合,构建了耦合响应与适应机制的发育模式—RAM。利用中国194个农业气象站玉米营养生长阶段(VGP)和生殖生长阶段(RGP)观测资料,验证了RAM模式的有效性。结果表明,...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现状及气象领域人工智能治理的挑战————作者:周康辉;代刊;曾沁;那晓丹;
摘要:当前全球AI(人工智能)治理的版图正经历深刻的变革,国际社会正共同探索构建一个全面、互联互通的治理生态。联合国在巩固全球AI治理核心地位的征途中扮演了领航者的角色,其发布的一系列普适性伦理和规则旨在搭建起一个共识框架。美国、欧盟和英国等AI技术的领先者正在加速推进AI治理的战略布局,力图塑造一个协调一致、高度协作的国际治理体系,同时争夺AI治理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中国在AI治理的道路上也迈出了坚实的...
“23·7”华北极端强降水过程的水汽来源定量贡献分析————作者:薛一迪;齐铎;
摘要:借助拉格朗日轨迹追踪模式FLEXPART(the Flexible Particle Model)和水汽源区定量贡献分析方法,研究了“23·7”华北极端强降水过程的主要水汽源地、输送路径和源区水汽的定量贡献及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研究确定的6个主要水汽源区中西太平洋区域(E)水汽总摄取量最大(目标区域降水量的1.93倍),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区域(D)和中国南部区域(C)分别以0.96倍和0.76倍目标...
北京地区汛期降水季节循环异常的典型特征及成因————作者:刘伯奇;段亚楠;马双梅;高辉;施洪波;
摘要:北京地区汛期降水季节循环存在明显年际差异,对首都经济建设和人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基于1981—2022年北京地区20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观测数据,使用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和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当地汛期降水季节循环异常时、空变化的典型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汛期降水的季节循环异常具有4种独立类型,可归结为“持续旱、涝”和“旱、涝急转”两种典型特征,分别占比45.2%和54.8%,其直接原因是...
CMA-GFS全球预报模式在东亚地区中期预报性能极端下降原因研究————作者:李莉;杨学胜;陈起英;孙思远;宋晓萌;
摘要:针对CMA-GFS模式在东亚地区中期预报性能极端下降事件,选取2021年12月30日12时(世界时)预报个例,利用向后误差回溯法和集合敏感性分析进行误差溯源,并通过松弛试验确认误差源区为格陵兰岛以东地区。模式在该地区第24小时预报偏差及其向东传播是导致模式在东亚地区第6天出现预报性能骤降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松弛不同模式预报变量以追踪分析每个预报变量对东亚地区预报误差的贡献,发现东亚地区预报误差...
双羽对流参数化方案在CIESM模式中的应用及对模拟气候的影响————作者:李晓涵;林岩銮;张祎;彭新东;
摘要:将双羽对流参数化方案(以下简称双羽对流方案)应用到公共联合地球系统模式(CIESM)中,并研究了该方案对CIESM全耦合模拟气候特征的影响。通过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PiControl)21 a积分,分析了双羽对流方案和CIESM原深对流、浅对流方案在模拟云和降水过程中的异同及敏感性来源。双羽对流方案耦合到CIESM模式中能得到基本合理的气候统计特征,较原模式缩小了低纬度海洋区域的大气顶...
变分框架下双偏振雷达直接同化算子的构建及其初步应用————作者:张海阳;陈耀登;孙涛;陈敏;黄向宇;孙健;王瑞春;范水勇;
摘要:双偏振雷达探测资料(简称双偏振雷达资料)能够更好地识别水凝物粒子特征。为发挥双偏振雷达资料的作用,更有效地同化双偏振雷达资料,提高对流天气的预报效果,发展建立了一套基于水凝物控制变量的双偏振雷达资料变分直接同化方案,并开展了观测算子和伴随算子的切线性及伴随检验、单点观测试验及真实个例的循环同化预报试验。切线性及伴随检验结果表明,该双偏振雷达资料直接同化方案的模拟结果符合精度要求,算子构建合理。单点...
GRIST单柱模式及其在评估两套物理方案包中的应用————作者:张萌;李晓涵;陈湉茹;张祎;
摘要:介绍了面向全球-区域一体化预测系统(GRIST)发展的单柱模式(GRIST_SCM)。GRIST_SCM通过将三维大气动力简化为一维计算,实现对大气柱内物理过程的独立测试和评估。基于GRIST_SCM,考察了面向天气预测应用的物理参数化包(PhysW)和面向气候模拟及气候变化预估的物理参数化包(PhysC)在刻画云降水过程时的物理过程间相互作用。基于热带暖池国际云试验,展示了两套物理参数化包对一次...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的修订与应用————作者:刘芸芸;章大全;宋连春;丁一汇;
摘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为影响东亚季风区气候异常的重要环流系统之一,气候监测业务中主要通过副高面积、强度、脊线、北界和西伸脊点5个指数来反映副高的强度、位置和空间形态。受全球变暖影响,北半球副热带位势高度整体增强,导致现行业务中的副高指数已不能准确刻画其变化特征,与区域性旱涝或高温等极端天气的关系也减弱,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副高指数进行修订。修订内容主要包括:(1)先确定副高的空间形态,再计...
相关电子信息期刊推荐
- 省级《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 国家级信息方略杂志
- 国家级《自动化应用》
- 国家级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 省级《数字通信》
- 国家级《铁路计算机应用》
- 省级《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国家级《现代音响技术》
- 省级极客GEEK
- 北大核心《稀土》
- 北大核心计算机与网络
- 国家级《电子政务》
- 国家级《国土资源信息化》
- 国家级《中国信息界》
- 省级集成电路通讯
- 省级中国计算机用户
- 省级《上海信息化》
- 国家级信息教研周刊
- 省级电子工程专辑
- 省级《设备管理与维修》
- 北大核心《分析测试学报》
- 国家级《无线电工程》
- 省级现代计算机(专业版)
- 国家级集成电路应用杂志
- 省级《网络与信息》
- 国家级《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 国家级《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 国家级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
- 国家级电子科技
- 北大核心《电视研究》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