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激光与粒子束

所属栏目:电子信息期刊 热度:

强激光与粒子束

《强激光与粒子束》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51-1311/O4
国际标准刊号:1001-4322
主办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学会;四川省核学会
主管单位: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
查看强激光与粒子束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期刊目录参考
下一本期杂志:《核动力工程》期刊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强激光与粒子束》(High Power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是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学会和四川核学会主办、四川省科协主管的国内外公开出版的科技期刊。主要报道我国高能激光与粒子束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的成果和最新进展。内容涉及高功率激光(含高功率微波)与粒子束的产生、传输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主要学科包括:强激光与粒子束物理,激光器与加速器技术,高功率微波技术,脉冲功率技术,等离子体物理及惯性约束聚变等。主要栏目:高功率激光与光学、ICF与激光等离子体、高功率微波、粒子束及加速器技术、重点实验室及科研院所介绍。

  1989年2月创刊,1993年进入《EI》,1999年2月改季刊为双月刊,2000年改为大16开。从2003年起改为月刊。

  目前,《强激光与粒子束》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源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源刊、万方数据库源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源刊、《电子科技文摘》源刊,同时还是《EI》、《SA》、《CA》、《INIS》、《日本科技文献速报》、《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物理文摘》等的收录源刊。一直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物理学类、原子能技术类核心期刊。2002年入选首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09-2010 )中,《强激光与粒子束》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及同行专家评议推荐,《强激光与粒子束》再次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受国家科技部委托,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988年开始做科技论文统计工作。依据文献计量学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科学研究工作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客观评价,科学遴选,从全国自然科学领域中学术类和技术类期刊中,选择各学科内最具影响和学术质量最高的优秀期刊,作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过多方面的综合,1988年共有1189种期刊被选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该统计源期刊每年都在进行动态调整,2000年至2004年度的核心期刊分别为1412,1447,1534,1576,1608种,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总数达4800余种。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主办的《强激光与粒子束》创刊于1989年,1993年进入《EI》以来一直是其收录的核心期刊;1994以来一直都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同时还是《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收录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1990年获四川省首届科技期刊评比优秀期刊二等奖。

  1991年获全国光学期刊杂志二等奖。

  1992年获得中宣部、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发的“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荣誉。

  1993年获四川省第二届科技期刊评比优秀期刊二等奖。同时获得总体设计、编辑加工与印刷质量三个单项奖。

  1995年获四川省首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1996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二版)将《强》刊列为物理类、原子能技术类和无线电电子学和电信技术类中文核心期刊。

  1996年获国防科工委颁发的“优秀国防科技期刊奖”。

  1999年《强》刊在四川省年度刊物质量评比中,获得科技类质量评比一等奖。

  2000年四川省第二届优秀期刊评比二等奖。

  2000年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规范优秀奖。

  2000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三版)再次将《强》刊列为物理类、原子能技术类和无线电电子学和电信技术类中文核心期刊。

  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高功率激光与光学、ICF与激光等离子体、高功率微波、粒子束及加速器技术、重点实验室及科研院所介绍。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TE02模式95GHz三次谐波回旋管实验 孙迪敏,马国武,黄银虎,卓婷婷,陈洪斌,Sun Dimin,Ma Guowu,Huang Yinhu,Zhuo Tingting,Chen Hongbin

  基于SESAM的3μm波段被动调Q光纤激光器 沈炎龙,栾昆鹏,黄珂,谌鸿伟,周松青,于力,陶蒙蒙,易爱平,冯国斌

  R600a喷雾冷却系统换热过程 徐洪波,钱春潮,邵双全,田长青,司春强,Xu Hongbo,Qian Chunchao,Shao Shuangquan,Tian Changqing,Si Chunqiang

  相位校正器粘接局部应力控制技术 徐宏来,向汝建,卢飞,雒仲祥,李国会,Xu Honglai,Xiang Rujian,Lu Fei,Luo Zhongxiang,Li Guohui

  超高功率短脉冲作用下薄壁金属的热特性分析 董丽宁,王江,陈钢,陈彬彬,徐涛,Dong Lining,Wang Jiang,Chen Gang,Chen Binbin,Xu Tao

  飞尘气溶胶粒子散射特性分析:对比实验和米散射方法 张学海,魏合理,戴聪明,曹亚楠,李学彬,Zhang Xuehai,Wei Heli,Dai Congming,Cao Ya'nan,Li Xuebin

  相位测量轮廓术中结合几何标定的非线性校正 刘凯,龙云飞,王帅军,吴炜,杨晓敏,Liu Kai,Long Yunfei,Wang Shuaijun,Wu Wei,Yang Xiaomin

  强激光加载铝材料动态损伤特性及其微介观结构观测 张帆,黄秀光,舒桦,肖大武,何立峰,谢志勇,叶君建,董佳钦,贾果

  激光沉积大面积均匀薄膜数学模型与实验 陆益敏,王淑云,郭延龙,黄国俊,程勇,田方涛,Lu Yimin,Wang Shuyun,Guo Yanlong,Huang Guojun,Cheng Yong,Tian Fangtao

  光反馈腔衰荡光谱技术中纹波效应的测量及其特性分析 谭中奇,黄云,吴素勇,杨开勇,Tan Zhongqi,Huang Yun,Wu Suyong,Yang Kaiyong

  组合变形镜对板条固体MOPA激光波前畸变校正 向汝建,杜应磊,徐宏来,李国会,吴晶,张凯,Xiang Rujian,Du Yinglei,Xu Honglai,Li Guohui,Wu Jing,Zhang Kai

  高工论文发表:自动化生产线上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探析

  摘 要:计算机控制技术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升自动化生产线的智能程度,从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各个生产环节中减轻工人的工作量,从整体上提升自动化生产线的工作效率,有效的提升自动化生产线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控制技术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应用必须做好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保证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能够有效的满足自动化生产线的生产要求,避免计算机控制技术在自动化生产线应用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本文将针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进行分析,进而针对自动化生产线上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相关应用进行具体的探析和阐述。

  关键词:自动化生产线,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结晶,其囊括了包括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诸多技术内容,同时使用计算机控制技术作为核心控制技术,综合应用可编程控制技术、单片机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内的多种技术,有效的提升了生产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精密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和自动化,对于提升生产技术的生产质量、生产标准以及生产效率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同样能够有效的提升自动化生产线的可控制性,更进一步的提升自动化生产线的相关特性,而想要充分的发挥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相关性能,首先就需要完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工作。

  强激光与粒子束最新期刊目录

K波段高功率微波变极化可变倾角连续横向枝节天线————作者:孙云飞;马照坤;贺军涛;曹甄强;张强;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可变倾角连续横向枝节(VICTS)天线和多层全金属十字开孔透镜的变极化波束扫描方案,通过调整极化层、辐射层以及天线整体的旋转角度,即可实现线极化和左(右)旋圆极化的自由切换,并可实现不同极化输出下的二维波束扫描。设计了一个K波段口径150 mm的天线模型,仿真得到天线圆极化辐射时的最大增益为27.61 dB,轴比为1.05 dB,口径效率为58.7%;波束扫描至26°时,增益为25....

基于PCSS触发TSS阵列的高压纳秒开关设计及应用————作者:张静;屈光辉;张琳;赵国强;张哲豪;刘丽娜;刘园园;李明奇;

摘要:指标高、结构紧凑、稳定性好的固态高压脉冲开关对脉冲功率技术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提出基于光电导开关(PCSS)和电涌抑制晶闸管(TSS)阵列的高压纳秒开关技术路线,采用便于实现高压隔离的PCSS作为TSS阵列的触发单元,研制了一种新型高压纳秒开关模块(PTTSSM)。研制的20 kV开关模块输出峰值电流23.7 A,脉冲宽度122.1 ns,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分别为55.9 ns和128.3 ns,...

高能量密度物质的X射线Talbot-Lau干涉诊断技术综述————作者:陈泽畑;仵武汉;李昆;

摘要:随着高能量密度(HED)物质诊断需求的日益增长,X射线干涉成像技术在该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主要综述了X射线干涉成像技术与系统的国内外最新进展,介绍了基于Talbot和Talbot-Lau干涉的X射线光栅成像原理和能力,Talbot干涉和Talbot-Lau干涉是通过利用具有周期性结构的光栅,对X射线的相位、吸收和散射特性进行高精度测量,从而实现对样品内部结构的无损检测与成像。总结了该技术在高...

激光焦斑尺寸对极紫外辐射影响的理论研究————作者:蓝翔;李学成;杨顺熠;唐桧波;况龙钰;胡广月;

摘要:为了解激光焦斑尺寸对极紫外转换效率影响及产生影响的物理机制,通过理论解析的方式提出了激光烧蚀平面靶产生冕区等离子体的二维瞬态膨胀模型来研究激光焦斑对极紫外光转换效率的影响。发现在激光光强7.45×1010 W/cm2、半高全宽5 ns、波长1 064 nm时,随着激光焦斑半径从60μm增大到300μm,相应地极紫外转换效率从1%增大到5.5%;而焦斑半径...

靶电流对核辐射探测器用铝薄膜组织及性能的影响————作者:李明旭;李欣;郭巧琴;齐源昊;雷雨;

摘要:采用磁控溅射技术控制不同的铝靶电流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表面制备双面铝薄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铝薄膜的微观形貌,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铝薄膜进行物相分析,利用划格法检测铝薄膜和PET的结合情况,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铝薄膜的挡光性,采用手持式核辐射探测器检测α和β粒子射线粒子在铝薄膜中的透过率。结果表明:铝薄膜表面光滑平整,具有金属光泽...

高重频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电源控制系统的研制————作者:田青;刘毅;杨柳;李一丁;

摘要:介绍了为高重频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注入器样机沿线布置的数台低能段电源、功率源以及高能段电源等研制的一套基于EPICS的控制系统。由于EPICS自身在加速器领域的国际通用性和国内较为广泛的应用技术基础,本系统采用EPICS的体系结构来部署,利用网络化的分层分布式结构,在TCP/IP协议之上建立CA的通道访问机制,为客户和服务器分别提供应用接口子程序库,并通过其特有的基于数据流的设备通讯驱动软件模块完成...

HL-3装置5 MW中性束高压电源系统设计————作者:张锦涛;王英翘;夏于洋;李青;李春林;范臻圆;蔡一鸣;

摘要:高压电源是中性束注入加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束能量和引出束流的品质。为满足HL-3装置中性束注入系统功率需求,设计了基于PSM技术的模块化高压电源系统,通过串联叠加若干电源模块,实现额定电压输出。电源模块采用单相桥式整流和半桥输出控制,设计了软启动电路和泄能回路,实现电源模块在市电供电条件下进行功能测试;设计调节模块电路,通过控制调节模块的输出电压等级,实现对电源输出电压的精确控制。利用MA...

脉冲阶梯调制高压电源快恢复技术————作者:李春林;毛晓惠;李青;王雅丽;范臻圆;夏于洋;张锦涛;王英翘;蔡一鸣;

摘要:中性束注入加热是磁约束聚变实验中有效的加热手段,离子源在实验运行过程中出现打火情况就终止离子束的引出,降低了中性束离子源束的引出效率与功率。离子源在发生异常情况时为延长离子源束的引出,开展高压电源快恢复技术研究,即通过再次运行高压电源重新进行束的引出。针对快恢复技术,采用PXIe-8861处理器、 PXIe-7820R可编程逻辑门阵列硬件板卡,基于PXI Express技术研制了一套快恢复控制系统...

HL-3装置电子回旋长脉冲高压电源及控制系统研制————作者:李春林;毛晓惠;李青;王雅丽;夏于洋;范臻圆;王英翘;

摘要:为了开展高参数物理研究,研制了满足脉冲发电机组、电网供电需求的长脉冲开关电源模块及控制系统。电源模块通过改变交流接线端接线方式进行模块供电类型切换,通过内置的软启电路减小模块充电过程中浪涌电流冲击对电网及开关的影响,模块控制器满足两种运行方式下的保护、驱动、状态监测设计需求。控制系统采用单片机及可编程逻辑门阵列架构,具有液晶屏本地/上位机远程两种控制功能。在单片机中采用集成电路总线扩展IO的方式实...

基于双前级电压拓扑的快切束电源研制————作者:李明睿;王晓俊;高大庆;高杰;李继强;严凯明;张余强;孙梦岩;火安州;王正宇;赵鑫;

摘要:针对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离子源束流快速切换需求,设计并研制了一台快切束脉冲电源。根据兼顾电流快速变化和平顶稳定度的要求,提出了基于高低压双前级电压快切换的实现方案,分析了电路工作原理,计算了关键参数,讨论了适应电压突变的控制方法。根据电源模块化原则研制了16 kW整机并在真实磁铁负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电源在13 mH电感上输出570 A,误差小于±1×10-4...

一种基于钒掺4H-SiC光导开关的电磁振荡现象(英文)————作者:林舟洋;陈志鹏;孙倩;郑重;许坤;蒋树庆;张玉明;王雨田;胡彦飞;郭辉;

摘要:通过构建光导开关-金属线圈结构,发现了一种关于钒掺光导开关的电磁振荡现象。这种结构中光导开关响应于激光脉冲信号,金属线圈同时感应出振荡的脉冲信号。这种振荡信号的产生与输入偏压、激光能量、脉冲电路元件、光导开关的形状及结构无关,而与开关的输出特性有关。使用光导天线中的电流瞬冲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这一物理现象,通过在SiC半导体上制备欧姆接触电极形成光导开关,当超快激光脉冲照射材料表面时生成大量的光生载...

闪烁探测器全硬件自动检测控制电路设计————作者:李波;李晏敏;赵娟;李洪涛;马烈华;艾杰;王城;张波涛;彭旭升;李涛;

摘要:为满足中子测试装置对闪烁探测器的高可靠度要求,研制了一种全硬件自动检测控制电路。提出采用多谐振荡器产生设定时间周期的自检脉冲信号,利用比较器、单稳态触发器等电路对闪烁探测器主通道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判断,在主通道故障时通过模拟开关实现主通道信号和备用通道信号之间进行自动切换控制。解决了目前自动检测控制电路实现通道切换输出电路复杂、体积大、辐射环境适应性较差等问题,实现了闪烁探测器通道的冗余设计,...

基于GaN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混合集成电源设计————作者:朱伟龙;王鹏;郑辰雅;孙鹏飞;

摘要:混合集成DC-DC变换器因其工作温度范围宽和长期可靠性高在苛刻环境及高可靠需求应用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基于GaN HEMT器件优异的高频低损耗特性,结合有源箝位软开关拓扑、混合集成微组装技术和高载流低热阻气密封装技术,设计了一款28 V输入、5 V/20 A输出的混合集成DC-DC变换器。该变换器开关频率800 kHz,峰值效率达92%。详细阐述了有源箝位功率电路设计、GaN HEMT驱动电路寄生...

屏蔽层对双差模线缆回路电磁串扰的影响————作者:彭宁;杨勇;张明;饶波;张正卿;

摘要:屏蔽层在抑制电磁干扰应用中被广泛使用,但目前少有研究聚焦于屏蔽层对独立的功率回路与信号回路构成的双差模回路间电磁串扰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导体传输线理论的双差模带屏蔽线缆回路间的串扰分析模型。该方法首先建立了多导体系统单位长度等效电路模型,然后利用有限差分的思想并依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和电流定律列写出系统的传输线方程组,最后求解得到串扰结果。将计算结果与CST软件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模型和计...

国产化C波段加速器性能参数实验研究————作者:柏伟;马国武;张鲁奇;张德敏;宋志大;孙迪敏;

摘要:为了在国产化配套条件下,开展C波段小型化加速器整机技术研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在研制出了多种C波段小型化驻波加速管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国产零部件(磁控管、环形器、高压电源等)为主要构件的C波段加速器X射线源整机系统,并进一步利用该加速器X射线源整机系统作为测试平台,开展了大功率热测实验工作。在热测实验中,按照国标《GB/T 20129-2015无损检测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规定的测试原理...

无源积分器的参数测量————作者:卫兵;张元军;康军军;郭帆;徐乐;

摘要:为获取无源积分器实际的带宽以及RC时间常数,使用有源高阻探头配合网络分析仪测量了1 MΩ负载条件下积分器的频率特性。仿真计算表明,积分器连接1 MΩ负载时,低频拐点远远低于连接50Ω的结果,测量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实测结果表明,积分器频率特性的高频段背离了与频率成反比的线性衰减的理论趋势,这个结果与实际电路的杂散参数有关。通过转换纵坐标判断积分器的频率上限,结合计算的低频结果,可以得到积分器的工作...

短脉冲高产额中子发生器驱动电源研制————作者:董攀;王韬;李杰;刘平;何佳龙;叶龙建;

摘要:真空弧中子发生器是一种短脉冲高产额的中子源,被广泛应用在石油测井、元素活化分析等领域。真空弧中子发生器的典型特点是放电弧流大、脉宽短,为此研制了一套大电流的真空弧放电及其引出电源,包含触发模块、主弧模块和引出模块等。触发模块为LRC放电,输出电压峰值大于5 kV。主弧模块采用LRCD半周期放电方式产生主弧电流,电流峰值大于600 A,半高宽大于0.5μs。引出模块使用多倍压整流电路,将交流高压整流...

具有快前沿的10 kV纳秒级脉冲电源的研制————作者:王亿明;王凌云;张东东;周媛;王志强;刘征;孔佑军;

摘要:随着SiC MOSFET器件快速开关特性的发展,其在需要高速、灵活高压脉冲输出的电路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表明,SiC MOSFET的导通时间主要受栅极驱动技术及其实现方式的影响,因此相关研究多聚焦于其栅极驱动方法优化。该研究通过对SiC MOSFET栅极驱动回路进行参数测试与优化设计,并将其应用于超快导通型SiC MOSFET器件,以实现导通时间的显著缩减。为验证优化效果,研究团队设计并制备了...

基于遗传算法的磁压缩电源参数设计方法————作者:叶少华;杨勇;饶波;张明;

摘要:磁压缩电源主要用于为压缩磁体供电,以形成压缩场反等离子体所需的磁场位形,是磁压缩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压缩磁体线圈数量众多,线圈之间耦合关系复杂,导致求解形成目标磁场所需的电源参数非常困难,对电源设计带来一定挑战。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磁压缩电源参数设计方法,以提高参数设计效率。根据磁压缩电源工作电路拓扑及线圈之间的耦合关系,推导了磁压缩电源系统的物理模型。在物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

大功率重复频率高电压脉冲充电电源研制————作者:甘延青;罗光耀;李飞;张北镇;李春霞;王淦平;金晓;宋法伦;

摘要:针对重复频率Marx型脉冲功率源的应用需求,采用固态调制恒流充电与脉冲变压器感应叠加相结合的技术方式,开展了大功率重复频率高电压脉冲充电电源技术研究。分析了基于BUCK-BOOST拓扑电路的恒流充电技术,给出了高电压脉冲变压器、脉冲调制模块、BUCK-BOOST充电模块、控制单元等关键参数设计,完成了大功率重复频率脉冲充电电源样机研制。样机设计指标最大输出平均功率250 kW,最高重复频率100 ...

  相关电子信息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强激光与粒子束》电子科技论文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dianzi/4557.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