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中国电视》杂志创刊于1982年,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管、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是中国电视艺术界学术性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电视》是电视艺术领域具有权威性、指导性与学术性的理论期刊,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认证的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并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十佳期刊”。
本刊以紧密联系创作实际,关注电视文化建设的办刊宗旨和强调理论性、学术性、导向性的办刊特色得到全国电视文艺界的认同。 以“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学术品位、贴近创作实际、增强服务意识、架设沟通桥梁”为办刊宗旨。主要刊载电视理论研究、电视文艺批评等理论文章和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艺术创作以及国内外电视媒体机构相关信息等。以丰富、新颖的栏目及时反映全国电视艺术的创作动态,推介电视精品节目,密切关注电视领域的焦点问题,深入评析具有典型意义的电视作品、电视文化现象,重点评述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视剧“飞天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电视文艺“星光奖”)等获奖作品,推介境外优秀电视机构成功的运作经验和优秀的栏(节)目,及时刊载电视业界重要信息及电视文艺的最新动态,架构各电视艺术机构相互合作的桥梁,为建设电视学术理论、繁荣电视荧屏发挥重要作用。
【读者对象】
主要为全国各级电视台、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的广大一线电视从业人员,各大专院校影视艺术与传媒专业、电视节目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以及广大电视艺术工作者、电视文艺爱好者。是电视业界交流经验、切磋技艺的平台。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CSSCI来源期刊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学术天地、评论、创作谈、人物、座谈与对话、电视与管理、电视剧本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见证中国电视剧的创新成就——2013“飞天奖”创作与跨媒体传播高峰论坛综述
忠实记录时代 再现伟人风范
凤凰涅槃 展翅高飞——电视剧《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研讨会综述
“流动农民”的个人现代性与多重文化体验——新世纪乡土电视剧中的“流动农民”形象研究 李兴阳
大众传播中“乡村叙事”的现状与创新——以新世纪“三农”题材电视剧为例 李琦,谭瑶姬
寻得源头活水来——“三农”题材电视剧的现状及突破 宋永琴
“三农”题材电视剧的文化品格 谭文鑫
一曲茶颂动心魂——评电视连续剧《茶颂》 白庚胜
书尽沧桑始见金——评电视剧《闯天下》 范咏戈
观念、故事和制作:《叶问》的国际化诉求探讨 周安华,李冀
简论电视剧《唐山大地震》的改编得失 秦俊香,李婷
领袖人物传记剧的叙事创新——电视剧《陈云》浅析 高小立
多重对话中“生”之意义的探寻——以电视剧《推拿》为例 张小平
历史正剧的精彩回归——兼谈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 杨洪涛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在电视形象宣传片中的价值 陶安萍,韩鸿
新世纪中国知青题材电视剧的文化反思 王利丽,陈召培
民族文化电视栏目创作中的思维模式研究 王黎明
也谈对安东尼奥尼纪录片《中国》的理解与观看 聂欣如
广播电视论文发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创新趋势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的发展模式正在不断创新,各个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增强。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节目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人们对电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节目的收视率还是质量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面对这种情况电视媒体也开始运用各种新的网络技术,丰富了电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使电视节目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本文主要从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出发,提出了一些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进行的创新措施,希望所得的研究结果能够给相关领域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广播电视论文发表,新媒体,电视节目,创新趋势
0引言
新媒体产生于20世纪末期,与传统的媒体有着许多不同之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新媒体以互联网为核心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又一飞跃,人们不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视觉的盛宴。新媒体既是一个发展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它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不会停止和终结在某一个平台上。现代媒体是一个眼球的经济时代,要想实现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有能够留住观众眼睛的独特之处。
中国电视最新期刊目录
类型化、产业化、跨媒介:竖屏微短剧工业美学研究————作者:李婕;陈旭光;
摘要:竖屏微短剧步入3.0时代,强调由量转质,追求工业与美学、艺术与商业的和谐共生,这与电影工业美学理念相契合。其生产实践融合美学精髓,拓宽工业美学研究视域,主要体现在类型化、产业化、跨媒介三个方面。其一,以类型化叙事为基,融合大众美学,平衡娱乐性与思想性,满足多元审美需求;其二,工业化生产与竖屏美学探索提升微短剧效率与质量,革新影视叙事语法,适应“竖屏世代”;其三,跨媒介传播助力中国文化出海,弘扬中华...
空间·媒介·意境:视听传播的审美呈现与创新进路————作者:戴洁敏;
摘要:流动的现代性视域下,视听艺术深刻影响着发送和接收信息的大众,并呈现出数字化特征。信息传递的边界极大拓展,消费者同时成为生产者,空间呈现出“液态”的流动特征。媒介的革新使得视听艺术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受众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想象主动参与视听作品的创作与传播。“灵韵”意境的呈现成为视听艺术的核心,通过对“刺点”“复调”“狂欢”等要素的强化,作品能够自然而然地涌现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2024年电视与网络视听艺术创作回眸
摘要:<正>2024年的电视与网络视听艺术创作丰富多彩,剧集、纪录片和综艺节目的整体质量都有提升,出现了一大批收视和口碑俱佳的作品。本期“专题策划”对2024年电视与网络视听艺术创作的整体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刘永昶和汤敏佳的文章《与时代同行的中国故事表达:2024年国产剧集创作述评》梳理了2024年电视剧与网络剧的创作情况,认为这一年的革命题材创作显现出恢宏广阔的叙事格局,涌现出一批精品力作,为受众提供了...
人物纪录片《巴金》研讨会举行
摘要:<正>近期,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人物纪录片《巴金》研讨会在京举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李忠志出席会议,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主持会议。会上,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闫少非表示,《巴金》用交叉式的结构构建了巴金的生命全景,有层次、有章法、有节奏地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副院长滕勇表示,《巴金》带动了观众对巴金诞辰120周年的关注和致敬,...
综艺《开播!短剧季》研讨会举行
摘要:<正>近期,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和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共同主办的综艺《开播!短剧季》研讨会在京举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广播电视规划院,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四川省广播电视局相关负责同志及制作播出机构、主创和媒体代表等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主持
电视剧《灿烂的风和海》研讨会举行
摘要:<正>近期,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灿烂的风和海》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宣部文艺局、中央港澳办四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以及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广播电视局、湖南广播电视台、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主持
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研讨会举行
摘要:<正>近期,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研讨会在京举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国台办交流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江苏省广播电视局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主持。江苏省广播电视局电视剧处处长谭松枝表示,《清明上河图密码》以正确的价值导向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与共鸣,传递出“以人为贵”的深刻内涵
电视剧《我是刑警》研讨会举行
摘要:<正>2025年1月10日,适逢第五个中国人民警察节,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共同主办的电视剧《我是刑警》研讨会在京举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上海市广播电视局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主持
向新而行,以智增效:2024年综艺节目创作述评————作者:文卫华;杨晓智;
摘要:2024年,我国综艺节目的数量和质量双双提升,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文旅、喜剧、田园等热门题材、类型的综艺节目坚持守正创新,在传递主流价值、书写时代风貌、观照现实生活、提供精神力量、创新审美体验、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等方面持续发力。综艺市场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剧综深度融合,提升IP价值。直播和人工智能技术激发综艺创新活力,赋能节目创制与传播
视觉转向语境下国产纪录片中国形象塑造的影像策略————作者:李悦;张馨宇;
摘要:视觉文化时代,公共文化领域正经历着“图像转向”,国产纪录片在塑造国家形象时也呈现出影像表征的新策略,更注重建构富有视觉隐喻和文化意指的中国形象。国产纪录片利用面孔符号、空间符号、文化符号等易于传播的视觉符号进行影像的视觉隐喻;通过国家发展、对外交往、大国担当议题叙事下的形象所指,参与构建崛起的、开放的、担当的中国形象;在全球融媒体背景下,通过推动跨文化的中外合拍、跨媒介的平台协同、跨样态的纪录影像...
中外合拍纪录片对“他者”视角的运用探析————作者:高菲;李俊玲;
摘要: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外合拍纪录片承载着展示中国形象、传递中国价值的重任。“他者”视角的运用推动了中外合拍纪录片在选题范围拓展、叙事结构创新、文化内涵挖掘等方面的探索,但对“他者”视角的运用不当也会引发选题定位失准、叙事视角失衡以及文化阐述“失灵”等问题。基于此,中外合拍纪录片应挖掘多元化、共通性的内容与话题,平衡“他者”与“自我”的视角与特色,借助话语参照弥合文化差异,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传播...
用评论之光照亮电视剧创作前路——评仲呈祥先生《艺坛追光——我与〈光明日报〉四十年》————作者:王彦霞;
摘要: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在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风尚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优秀的电视剧评论则能在辨析作品优劣的同时,将作品中的故事之力、思想之光和艺术之美传播得更广、更远,起到穿透历史、激荡心灵、点石成金的审美作用,在激扬文字中照亮创作的前路。仲呈祥先生的《艺坛追光—我与〈光明日报〉四十年》一书,从电视剧的创作、传播、接受、评论、管理等不同方面,对四十年来的文艺...
与时代同行的中国故事表达:2024年国产剧集创作述评————作者:刘永昶;汤敏佳;
摘要:2024年国产剧集创作继续呈现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革命题材剧集创作显现出恢宏广阔的叙事格局,题材领域涵盖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重要历史时期,涌现出一批精品力作,为受众提供了多样化的审美体验;现实题材剧集创作折射着多姿多彩、正在行进中的现实生活,并以当代中国故事集合体的形式贯穿成一条剧集创作的“生活的渐近线”;古装剧创作比较多元,部分优秀作品在形式上能够勾勒出传统中国的历史镜像,...
时代话语创新与中外文明互鉴:2024年中国纪录片创作述评————作者:刘兰;王世洋;
摘要:2024年的中国纪录片聚焦时代命题、记录社会发展、传承历史文化,在社会表现的广度与文化挖掘的深度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重大主题纪录片创作把握主流价值导向,讲述中国故事,记录现代化进程;现实题材纪录片描摹人生百态,以有温度的现实关注传递情绪价值;人文历史题材纪录片以严谨的史学态度与跨媒介的视觉修辞探究中华民族文明之源;自然生态类纪录片在展现中国瑰丽多样的自然风貌的同时,也传递着中国特有的生态观并呈现...
融媒时代“县城文学”影像及其“地方性”怀旧美学的重塑————作者:杨杰;杨晨;
摘要:兴发于融媒时代的“县城文学”影像,作为一种基于数字媒介平台的“地方性”怀旧美学影像艺术形式,与此前的县城题材影像相比,呈现出空间意象视觉表达的“异托邦性”特征、怀旧审美批判的“中立性”特征、数字媒介互动展演的“复合性”特征。同时,“县城文学”影像也蕴含新故土怀旧经验的三重矛盾:游牧化生存与“定位媒介”转型的矛盾、“地方”依赖与“地方性”抗辩的矛盾、群体的媒介弱势与印象的固化强大之间的矛盾,进而造成...
衍生微短剧的实践策略、生成结构与消费逻辑————作者:魏佳;谭沁洁;
摘要:衍生微短剧是基于已有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漫画、游戏等母体作品,通过改编、扩展或再创作而生成的微短剧。在内容生产方面,衍生微短剧从故事、主题、人物、框架、元素等角度出发,总结生成结构,延续系列性的同一特征,叠加微短剧强剧情、强反转、高爆点等特征,激发观众的观剧热情,获得市场青睐。衍生微短剧倾向于低成本高效率的制作模式,营销传播上依赖粉丝经济、爽感机制、情感社区搭建的推动,达成口碑效应。衍生微短剧驱...
生命的礼赞时代的镜像:人物纪录片《巴金》创作谈————作者:王俊杰;
摘要:以唯物史观为核心,以大历史观去构建和定位巴金的人物形象,去探寻和挖掘其背后的时代波澜和思想深度,是纪录片《巴金》的创作缘起。从创作者角度回望《巴金》,其特色与价值在于以平视视角呈现丰满且具有情感温度的人物形象,将个体的生命历程与时代的宏大叙事紧密融合;在于以“非线性叙事”与“沉浸式影像”相结合的叙事策略,引领观众在巴金的文学世界与人生长廊中自由穿梭;在于以真实记录为原则,以纪实美学为基石,通过真实...
在深度阅读中理解巴金——纪录片《巴金》的启示————作者:袁新文;
摘要:在巴金诞辰120周年之际探讨巴金对当代文坛的影响、对新时代文艺创作的启示、对文化建设的价值,具有特别的意义。纪录片《巴金》以百年中国文坛为背景,在讲述巴金101年人生故事的同时,着力探寻中国文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内在规律,并运用娴熟的视听手法,调动配置各种元素,用影像展示人物深刻丰盈的心灵世界。《巴金》在艺术处理上,通过具有诗意的叙事,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艺术样貌和审美风格。同时,创作者还注重用时代的视...
日本广播研究的沿革与课题————作者:松山秀明;鲍同;张崧卓;
摘要:日本广播事业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与日本广播有关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早期研究侧重于对作为“新媒体”的无线电广播的特点分析。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广播研究的主流观点则变为无线电广播是战时国家管控的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建立了东京大学报刊研究所(1949-1992)、NHK广播文化研究所(1946-)等学术机构,它们对电视的研究具有示范性,并提出了“广播研究”批评的新方...
以更多“北京大视听”优秀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作者:王杰群;
摘要: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落实“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要求,积极探索“北京大视听”创作机制的创建。“北京大视听”创作坚定历史自信,更好发挥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优势,以视听精品讲好中国故事,生动阐释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持续加强内容创新的实践和探索,努力构建开放、包容、多元、创新的视听文艺生态,进一步形成“选题多元、题材多样、故事多彩、叙事多姿”...
相关电子信息期刊推荐
- 国家级《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 北大核心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 省级数字家庭
- 国家级信息化纵横
- 省级中国计算机用户
- 北大核心《中兴通讯技术》
- 省级电机技术
- 省级《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 北大核心《微纳电子技术》
- 省级电子商务世界
- 北大核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 国家级数码设计
- 省级四川广播电视技术
- 省级电信建设
- 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控制理论与应用》
- 省级广播电视信息
- 省级《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 国家级《自动化应用》
- 省级《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国家级《中国科技财富》
- 省级现代传输
- 省级《工业控制计算机》
- 省级《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 国家级信息方略杂志
- 国家级 航天电子对抗
- 省级电气试验
- 北大核心《计算机安全》
- 国家级《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 国家级集成电路应用杂志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