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华夏•细说月饼
中秋节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时曾用月饼作为传递命令、情报的道具,并在农历八月十五取得大胜、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指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
“月饼”一词最早当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团聚在一起,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共赏月,各地大不同
不同一:中秋不吃月饼吃什么
很多人喜欢中秋,除了因为具有团圆思念象征的明月之外,还有那广受关注和喜爱的标志性食物—月饼。月饼美味可口,尤其在团聚之时,更显出它的独特意蕴,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却特立独行,中秋节不吃月饼。
日本“月见节”:吃团子
日本人称中秋节为“月见节”。节日这天,成千上万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吟唱吆喝,扶老携幼,抬着神龛到庙里去进香。孩子们还到野外采集象征吉祥如意的野草装饰家门,迎来幸福;晚上全家聚集在院子里,摆上瓜果、米团子等供奉月神,然后分食、赏月,聆听老人讲述关于月亮的神话。日本人过中秋吃的不是月饼,而是江米做的“团子”,它形状各异,馅儿以豆沙为主。如今日本只有少部分地方保留着过“月见节”的习惯。
韩国“秋夕节”:品松糕
韩国人称中秋节为“秋夕节”。秋夕在韩国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从农历八月十四日开始全国上下就要接连放假3天,庆祝佳节。韩国“秋夕节”最重要的是全家人要团聚到爷爷奶奶家,首先是祭拜祖先,然后全家人一起跳舞、赏月。韩国也有独特的中秋食物——松饼。松饼形如半月,用米粉制成,内馅是豆沙、枣泥等,因蒸时垫有松毛而得名,中秋时家家蒸食并互相馈送。
不同二:中秋不听神话听什么
中秋佳节,与家人朋友聚在一起,观赏着皎洁圆润的月亮,品味着香甜醇厚的月饼,重温那耳熟能详却永保魅力的神话—嫦娥奔月,也有一些地方,跟我们共赏同一轮圆月,却没有嫦娥的相伴。
越南“中秋节”:听阿贵
越南人的中秋节以孩子、鲤鱼为贵,显出自己特点。阿贵相当于越南版的嫦娥,相传阿贵得到仙树后,未遵仙训,用污水浇树,结果仙树腾空飞上月宫,阿贵因手拉树根,也被带往受责。晚上彩灯齐放,传说是条鲤鱼成精后害人,包公为救民用纸扎了鲤鱼灯以镇之。于是,孩子们都在中秋晚上听“阿贵”的传说,还会提鲤鱼灯出游玩耍,预示长大“跳龙门”之意。
斯里兰卡“月圆节”:听讲经
中秋节,在亚洲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是一年一度。然而,斯里兰卡的“月圆节”,是按佛历习俗流传的,每月当月亮团圆时,就要过一次佳节,当然以中秋的“月圆节”最隆重。“月圆节”这天,斯里兰卡全国放假。善男信女们早早安排好美味佳肴后,都争先恐后地到寺庙或神堂去听讲经,拜月亮。听拜之后,人们围坐在场院里,就着美食,端坐赏月。直至明月西沉,歌舞娱乐,尽兴而散。
不同三:中秋月圆不赏月
月亮对于我们自古以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皎洁的颜色象征纯洁,圆圆的形状象征团圆,而八月十五的月亮尤其的大和圆,犹如明镜般明亮,犹如圆盘般饱满,将这种寓意表达的淋漓尽致,看上去引得人不禁有无限遐想,忍不住感由心生。在离我们不远的国度,有一些人伴着月圆,却为我们展现了一番别样风情。
泰国“祈月节”:摆仙桃拜八仙
泰国人把中秋节唤做“祈月节”。每当泰国的八月十五之夜,各家各户,男女老少都要参拜月亮。中秋桌上供奉着中国民间传说的“八洞神仙”。个个栩栩如生,向祈祷者传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桌上还摆满了“寿桃”、“月饼”之类美食。据泰国传说,中秋祈月,八仙会带着寿桃到月宫给观音祝寿,菩萨神仙们就会“降福生灵”。
缅甸“光明节”:点灯火布斋饭
缅甸人在8月的“月圆日”要大张灯火,以庆祝“光明节”的光临。节日之夜,万家灯火,亮若白昼,到处是“不夜城乡”。缅王每年亲自主持庆祝活动。国王还要在卫队和文武百官簇拥下,出宫观灯并举行盛大施舍。各地还要通宵达旦放电影、演话剧、跳舞唱歌,佛塔内还有大规模的布施斋饭等活动,好不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