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高职教育和中学教育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把握这些规律,就能够更好的应用规律解决现实高职教育中一个最主要方面:职业素养的培养,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字:中学教育,高职教育,不同,职业素养,培养
高职教育经过的发展,逐渐走向正规,报考者逐渐增多,就业率不断攀升,高职教育以其特有的方式,已经成为大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该说,高职教育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样,其存在、发展同样有规律可循。抓住本质,优化高职教育,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每一个高职人当务之急。为此,就需学要广大参与者把握高职教育和中学教育不同,做到对症下药。
一、中学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不同
㈠知识体系的侧重点不同
中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系列,它侧重于知识的基础性、连续性、完整性;侧重于理论逻辑,追求一定的严密性,这就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做铺垫,而跟实际生活的联系也是理论层面上的,需要学生动手的是一些简单的物质性质的验证、检测及结构生理认识,或是理论公式的推导等,是集中到实验室技能完成的。而高职教育的优势就是专业技术性强,不仅需要了理论知识,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尤其近年来,在高职教育“菜单式”、“订单式”教育模式下,大多数学生一进学校就已经确定了就业方向,三年的课程学习技能培养放在首位。所以,高职教育不再是追求知识的连续性,他将知识的实用性放在首位,一句话“用什么,就教什么。”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也是做到取舍,具有强的针对性。
㈡知识传授的方式不同
在中学教育中,学生活动空间是教室,活动对象是课本和练习册,老师通过讲课,将知识在和学生互动中传授给学生,除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可用到的教学手段很少。很多知识学生只有理性认识,感性接触很少。而高职教育中,教育的目标是学生获得技能,具有一技之长,今后能够在技术岗位出类拔萃,各学校也将培养技能人才作为己任,所以,在培养方案中要求加强实践教学。从教学方式上,学生接受的除了多媒体课件及实验外,还需要通过走出教室进入工厂、实训车间及相关行业进行实训、顶岗实习,为学生创造仿真环境或真实环境,使学生通过接触,真正掌握要领,增强技能。所以,高职教育走出了中学教育的知识传授方式,它要求教育者创造更多的现实情景,传授实践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实际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
㈢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
如果说高中教育学生侧重于完成书本知识的学习,那么,高职教育则需要学生不仅注重课本理论学习,更重要的是参与实践学习,通过实际动手做到心领神会,同时学生要有一种走向社会的紧迫感,学生一方面接受学校学习,另一方面是向社会学习,将学校学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将学校学习的知识和岗位工作联系,熟练知识、优化知识、增强素质。如在学习会计时,就可以参加企业的各种账目报表的制作中。这样,才可以找出学校学习中的不足,及时补充。再者,大学学习,改变了中学学习的模式,不再是老师指向哪里,学生就向哪里,而很多的知识,都是学生根据需要,自己去摸索,去探究掌握,学生的主动性很强。高职教育,更需要学生根据自身发展,有选择的自我突破。
㈣校园生活方式不同
如果说,中学教育是一种“两点一线”的生活,那么,大学生活要丰富的多,上课少了,自己支配的时间多了,除了正常的上课,参与院校、社团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也是不可缺少的校园生活,大学生们利用课余获取更广大的知识,同时,增长社会知识,大学生们只有将书本知识和校园生活中接触的社会知识有机结合,全面的发展自己,才有可能为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㈤个人行为能力不同
如果说,在接受中学教育时个人的行为能力还是很弱,主要是一种学校、家庭之间的行为能力,那么,进入大学,他要求在校生已经负担起一定社会责任,要求大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社会知识,这也是一种学习锻炼,是书本中没办法涉及的知识,是一种社会知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只有将书本知识和校园生活中接触的社会知识有机结合,全面的发展自己,才有可能为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过早的追求感情生活,在没有踏入社会生活中是很危险的,很可能会造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
二、高职教育要但当起培养学生职业化素养的责任
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在适合的时间、适合的地点、用适合的方式,说适合的话,做适合的事。是员工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化标准。①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应用性人才,这些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能发展”。就需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今天的企业,不仅仅只是强调管理的标准化、管理的制度化、管理的程序化、管理的人性化等等,员工职业化素养的高低已经成为众多企业日益关注的焦点。这就需要广大高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认真贯彻实施学生职业化素养的培养。职业化素养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技能;二是职业行为,包括职业道德、工作行为;三是职业意识,主要包括职业态度、团队意识、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形象等;四是职业道德。
㈠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通俗的理解是,从业者对工作的一种技术胜任能力和通用能力。职业胜任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资质认证,如学历是最基础的职业资质,通常是进入某个行业的敲门砖。二是职业资格认证,如会计师、企业培养师等。通用能力只每一个人的自我学习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等。高职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主要体现在意专业知识为基础的职业技能胜任能力,和以提高学习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等为基础的通用能力。
㈡职业行为
职业行为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的反映,是职业目的达成的基础。从形成意义上说,他是人与职业环境、职业要求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职业行为包括职业创新行为、职业竞争行为、职业协作行为和职业奉献行为等方面②。它是职业素养的外在体现,不管是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遵从企业和社会认同的基本行为规范。
㈢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以前叫做主人翁精神。具体表现为: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节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③。它是职业素养的内在源泉,人们的行为都是受到内部意识支配的,必须养成正确的、高水平的职业意识,才能形成正确的职业行为。
㈣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综合,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说服得到的责任与义务④。
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则根系就是一个人的职业化素养。枝、干、叶、型就是其显现出来的表象。要想枝繁叶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而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把全面握住学生的身心状况、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真正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中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遵从章程和创新思维相结合;纪律观念和团队精神相结合。使学生逐步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完善、健康的职业素养。这样,才可以说我们的学生能够符合社会的需要,在社会竞争中“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能发展”。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职业化.http://baike.baidu.com/view/1267031.htm.
[2]百度百科.职业行为.http://baike.baidu.com/view/128231.htm.
[3]百度百科.职业意识.http://baike.baidu.com/view/719514.htm?fr=ala0_1_1
[4]百度百科.职业道德.http://baike.baidu.com/view/128231.htm.
[5]张翔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素质培养体系构建[J].职教论坛,2010(00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