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哈利•波特7》的热映,一篇探讨《哈利•波特》系列的“魔法论文”开始被网友疯狂转载,这篇曾获当年北大中文系学年论文最高分的作者,就是福建福鼎市的“骨灰级”哈迷林品。
林品是土生土长的福鼎人,即将升读北京大学中文系研二,目前正在一家门户网站做实习编辑。大三那年,他选择了《哈利•波特》作为学年论文的主题,分析这部书超越了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的界限,并探讨了现代技术和奇幻魔法之间的关系。结果,这篇花了2个月构思、7天完稿的论文,拿了那一年全系的最高分95分,这篇5万字的论文,至今仍在师弟、师妹手中传阅。
他说,走上“魔法之路”,源于一位初中同学。当时《哈利•波特——火焰杯》马上就要问世时,他班上一位已经读完前三部的同学,力荐他去看。本想作为一项消遣,林品翻开了读本,但他没想到,这书一翻开就十多年没再合上。
提起这个“小哈利”,林品母校福鼎一中的一位老师依旧印象深刻。她说,林品在学校的元旦晚会上演哈利,同学把奶奶的圆框眼镜给他戴上,结果还真像,于是就得了“哈利”这个外号。
“他在上学的时候就是小名人。”这位老师说,高中时学校开展过跳蚤市场的竞标活动,林品凭着一把扫帚、一件巫师袍做竞标道具,吸引了同学们的眼光,而且他们一组人从网上购买的各种“魔法”宝物每次一摆出,就成为大家争相抢购的热销商品。
“小时候的他,比现在更像电影里的那个哈利。”林品的妈妈说,林品刚开始接触《哈利•波特》时,就抱着那四本来来回回看了七八遍,看完中文版的不过瘾,还托人买来英文原版的阅读。
林妈妈回忆说,每出一部书,林品就得痴迷好长一段时间,这样的痴迷哪怕在高三这个特殊时期也没有间断过,“刚开始我们也很反对,但看到他能从书中学会思考,也能在读书中为紧张的学习减压,就对他的‘魔法之路’没有意见了”。
对话林品,出书猜中《哈7》情节
记者:作为资深哈迷,你有过什么疯狂举动?
林品:《哈利•波特》终结版在北京发售首日,我前一天晚上11点就到北京工体路的书店里等着第二天图书发售,激动得一晚上没睡觉。前几天,我还穿哈利•波特的服装在影院里纪念最后一部《哈利•波特》电影。
记者:“哈利•波特”元素会在你生活中出现吗?
林品:初迷哈利时,我在自制的通讯录中将联系人按小说中写的分为“麻瓜”和“巫师”,只是这里的麻瓜不是不懂魔法之人,而是不懂《哈利•波特》之人,巫师则是那些一样喜欢这部魔法书的人。
记者:如此迷恋《哈利•波特》系列,有没有影响到学习?
林品:我觉得没有,甚至还会不自觉地将哈利•波特融入到学习中。例如除了当时那篇5万字论文之外,我还写了一本《我的哈利•波特——哈7大猜想》,没想到竟然大半都被自己言中了。出版社的编辑告诉我,这本书总印数达到了一万余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