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近期公布的2010年四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物价满意度创下1999年四季度以来的最低,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2011年,物价上涨依然会是老百姓“钱袋保卫战”的首要问题,要控制通胀,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明确主从关系,打好“组合拳”。
国家统计局12月11日公布,11月CPI首次“破五”,同比涨幅5.1%,达年内最高。“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物价的轮番上涨使民众生活成本显著增加。与“涨”声一片对应的是政府的调控不断,从5月的“打击投机”到8月的“投放储备”,从11月20日的“国十六条”到“准备金率上调”,多部门“补贴、限价”的联控旨在给“菜篮子”“米袋子”减负,保证基本民生需求。
数据显示,前期价格调控措施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在经历了3周的环比下调后,2010年12月13日至19日,全国36个大中城市重点监测的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止跌趋稳并有小幅上涨。其中,食糖、水产品、粮食、肉类价格环比涨幅均在0.5%以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2011年的通胀压力会比较大,上半年因为翘尾因素,通胀压力会大于下半年;下半年因为基数以及夏季食品价格向下调整,通胀压力会有所下降。从目前的趋势看,如果没有重大的自然灾害,预计今年全年通胀高点可能主要集中在上半年。
专家普遍认为,决策层对调控物价、管好通胀预期的决心大、决策科学有力,且更多从系统性上下力气。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2010年以来物价快速上涨,既有传统因素,也有新发因素,两者叠加效应导致物价过快上涨。治理通胀要抓住核心矛盾,明确主从关系,打好“组合拳”,不能简单平均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