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一场小雨,使北京在“晚高峰”时段发生了9个小时的“大堵车”,北京市交通局的电子拥堵路段图几乎全线“飘红”。北京,在许多人口中从“首都”变成了“首堵”。 普通自行车时速为15公里左右,开车不如骑车快,已不是笑话,而是生活中的真实一幕。 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著名学者梁思成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北京城不会得‘感冒’,但总有一天它的交通会得‘心脏病’。”
事实上,北京只是全国城市“豪堵”的一个缩影。得“心脏病”的不只北京,据统计,全国667个城市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城市交通在“高峰”时段出现拥堵。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市区,机动车平均时速已经下降到12公里,而在市中心,机动车时速更是只有8公里到10公里。
纵观国内城市,无论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还是郑州、兰州、西安、长沙等二三线城市都出现了“堵局”,交通拥堵已经成为老百姓极为憎恨但却见怪不怪的“城市病”。 有人在微博上写道:“堵至无聊时,蓦然回首,还能看见一个小时前路过的那个红绿灯。”
“交通的发展要对人们的出行需求有更为长远的理解,环境发展是为了更适合人们生活的需要,这个定位非常重要,一个城市光靠大马路、大广场就能够让人们生活惬意吗?显然不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交通管理工程系教授丁立民说。
城市规划问题反映在交通结构规划上,就是城市路网设计的不合理。以北京为例,面对“钟摆式”移动的汹涌人流,先天不足的路网结构,因缺少次干道和支路,无法进行有效疏导。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民每天平均上下班在路上消耗的时间为40分钟,居全国之首。市区交通拥堵时间已达每天5小时,交通拥堵范围正由市中心区向外围和放射线道路蔓延。
许多城市出台了一系列的疏堵措施,如一再延期的‘单双号’限行、错峰上下班等。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限制性的措施在刚刚施行时,似乎有一定作用,时间一长,拥堵依旧。
交通拥堵的根源在于不科学的城市规划,而在专家看来,是城市规划的背后少数人说了算的地方权力行使的“官商游戏”。
在中国颇受青睐的“单中心”的城市格局,简单的城市扩张,与其说是规划思想的落后,不如说是权力逻辑使然。有业内人士说,“单中心”的城市格局,可以让城市建设的政绩工程来得迅速。从更深的层面讲,与其说是GDP的引导,不如说长期浸淫于此的官员与开发商形成了共谋分利机制。
不科学的城市规划会给城市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不尊重自然规律而导致城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不尊重经济发展规律而造成城市建设成本高昂,给纳税人带来沉重负担,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