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开心农场”等娱乐游戏风靡互联网,“偷菜”遂瞬间蹿红网络,席卷网民生活。于是,“你‘偷’了吗”便成为大家见面的招呼语。很快,数百万都市白领成为“偷菜”队伍中的主力军,每天在“偷”与防“偷”中乐此不疲,甚至定闹钟半夜起床“偷”菜。有的人认为从中找到了乐趣,而有的人则觉得这无聊的游戏让人迷失。10月11日,因为陆续接到市民投诉反映“网上偷菜”游戏的危害,文化部将对此进行研究,鉴于其只是简单的机械操作、误事、甚至偷进现实,它有可能被改良甚至被取消。
据上月底的《西部商报》报道,甘肃的一位中年女士玩偷菜游戏竟然偷到了现实中,今年8月初,她独自一人到天水市秦州区玉泉镇西十里村附近转悠时,发现此地蔬菜大棚里的菜长得特别好便动了进菜地偷菜的念头。多次作案后终被被警方依法拘留5天,并处以500元罚款。
这在网上却引起了轩然大波。让我们再次对“偷菜”予以关注。作为一种消遣性游戏,“偷菜”功能本无可厚非。不过,它所潜伏着的种种危机却让人不敢叫好。“偷菜”是把双刃剑,把握不好“度”,势必会出现许多人间闹剧。有的夫妻因为“偷菜”导致家庭不和,矛盾升级,有的白领因上班“偷菜”误了工作被炒鱿鱼,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沉迷于这虚拟的世界不能自拔呢?
在现实社会中,不少都市小白领都沦为“房奴”和“车奴”,还有更多人只能对房子、私家车望洋兴叹,压力重重却又无可奈何。而偷菜、抢车位等游戏,可以迅速填补他们在现实中的焦灼和失意感。同时,“偷”行为不被现实社会允许,大家遂在虚拟网络中以一种叛离现实的极端方式,宣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社交能力较弱的人,该游戏正好给他们打开了一扇窗,在“偷”来“偷”去中寻找共同话题、拉近相互的距离。
对于文化部对“偷菜”的研究,各方也褒贬不一。有人说“偷菜”无助于智力开发,这观点并不偏颇,但“无法启迪思维”的实用逻辑,缺乏合理依据,有些牵强。也有人提出疑问同是“纯属简单操作”,怎么不禁俄罗斯方块等小游戏呢?
说到底,取消意图源自于“偷菜”的社会影响。所以,用消除或改善游戏本身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只能缓解一时之瘾,显然作用有限。即便消除了“偷菜”瘾,也不敢保证是否会有新的“瘾”替代,形成新的风潮。不缓解现实空间里的重压与疲倦,不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治“游戏瘾”只能是纸上谈兵。当现实生活露出“贫瘠”的底色时,“偷菜”只是一个暂供逃遁的避所,能供应廉价的欢笑,却肥沃不了真实的精神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