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为本”思想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提出人本价值思想的是周武王。以后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十分推崇“国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到了近代,“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更加丰富,16大以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发展了“以人为本”思想,并使其思想内容进一步科学化。
【关键词】以人为本,历史进程
“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其思想内涵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丰富、完善和科学化的过程。
一、中国古代的“人本”思想
“以人为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一个基本观念。《尚书•秦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这是最早文字记载的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秦国名相管仲。《管子•霸•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仲这里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它是我国古代社会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传统“民本”思想的一部分。但这种人本观具有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它是一种工具性的人本观,是为了达到齐国称霸的目的。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除了管仲明确提出的以人为本之外,大多是讲“民为邦本”,”民为贵”、“民者、君之本也”等等。这些观点很容易给后人造成一种错觉,误以为我国历史上只有“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而不像西方那样有“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
孟子的“民贵君轻”把传统的民本思想推向了高峰。继孟子后,荀子对民本思想又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如著名的“君民舟水论”,不仅是荀子主张的人本思想的体现,也为古今的治国者提供了治国方略。
孟子和荀子虽然发挥的是“民本”思想,但他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体现,如果要考察以现实的“人”为本的话应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为正本清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一贯反对以神为本,一贯主张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立场。
二、中国近现代“人本”思想的发展
中国古代思想家在“以人为本”的思想认识上是矛盾的,一方面,在政治思想中他们从固国安民的角度出发,重视和强调以民为本;另一方面,在哲学思想上,他们从统治阶级需要出发,又强调“君权神授”的天人观。他们强调的以民为本实际是关乎民生而无视民权而已。到了近代,随着“西学中用”思潮的发展,西方进步思想特别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传播、中西思想的结合才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更加丰富和充实,即有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其代表思想,有洪秀全的人人平等、财富平均的天国理想;康有为的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和废科举、立学校的变法主张以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五、四”运动爆发后,其先觉者李大钊等主张通过世界先进文化、批判反思中国历史上“非人道”现象和传统文化的惰性,来提倡思想上的“立人”主张,从而确立人的独立意识,促使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但新文化运动对人的主体性意识的塑造是不彻底的。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被看成是阶级性和政治性最强的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忌讳谈论有关人的问题,人性、人情、人的需要等都被看成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开始关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弊端是与实际生活脱节,与经济建设脱节,人们开始从人的角度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开始谨慎地谈到了“人道主义”的问题。有学者明确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坚持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问题,认为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就是“要重视人、尊重人和关心人”,并指出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共产主义道德之间的差异。也有学者认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坚持无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原则,就要“首先研究人的需要,”研究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和多层次以及不同特点,提出“研究人的发展需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课题。”这样的研究虽然为了避开嫌疑,先用了大量的篇幅分析无产阶级人道主义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本质区别,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虚伪性和反动性,但是,提出对人的重视、关心和尊重则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大突破。
其次,人们开始注重从学理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最早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学”的思路没有太多的理论抽象和理论基础,但是却是一个较大的突破,从中引申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尊重人”,并提出了四个转变:“实现从斗争哲学到团结哲学的转变”、“从‘立竿见影’到循序渐进的转变”、“实现从简单类比到承认差别的转变”、“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对话的转变”,以上观点虽然缺乏更深入的理论分析,但是“人学”的提出具有巨大的意义。以后,从人学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经历了很长的沉寂期。
三、当代“人本”思想的发展
中国当代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水岭。第一、邓小平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了邓小平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第二、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体现了邓小平以人为本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满足人的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尊重群众的创造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也体现了邓小平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的执政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思想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关于人性、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异化问题的大讨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随着党的执政理念的转变,以人为本的思想日益成熟。到了21世纪,以人为本的观念终于融入了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共产党改革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首先,以人为本揭示了教育的目的。有学者从哲学的角度明确提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出发点和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归宿和根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启发人的自觉性、道德性,激发人的创造性,造就具有自主思想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和教育主体。”提高人的素质和调动人的积极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