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论文范文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仰迷失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所属栏目:行政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5-12-22 17:35 热度:

   信仰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到底什么是科学的信仰?人可否没有信仰呢?这些问题可能会让人不禁开始在头脑里、在行动上重新审视和确立自己的信仰。本文主要针对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仰迷失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进行了论述,文章是一篇社会管理论文范文

  摘 要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各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多元化进程。国内社会转型期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再加上国外各种思潮的涌入,导致中国社会出现了信仰的迷失。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是在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使大众树立科学的信仰,从而积极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信仰迷失,转型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赵荣蜜,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方向:中学思想政治教学。

  那到底何为信仰?在学术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辞海》对信仰定义是:“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 其实,它就是支撑人克服困难去战胜自己的一种精神支柱。科学的信仰能起到自律的作用,给人正能量,使人躬醒自悟。

  随着经济全球化地加速,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虽带动了国家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不少诟病。由于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及外来和本土多元文化的冲击,必然会使信仰这一精神产物发生改变,使原有信仰体系遭到质疑,现有体系还尚未确立。最终社会群体被带入一个信仰缺失或迷失的状态,这对国家和个人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研究转型期的信仰迷失问题及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我国社会的信仰迷失现象及其消极后果

  (一)信仰迷失的主要表现

  1.信仰的边缘化。由于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一系列巨变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不小的转变,来自外部剧烈变化的冲击导致了人的情感价值观的变化,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使人们普遍“一切向钱看”,一切以满足物质需要为己任,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道德滑坡和传统美德付之东流等,精神上高尚的理想信仰追求都幻化成一串串泡沫。

  2. 信仰的功利性。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人们本该追求真善美的心灵。在很多人看来,信仰只有“获利”,只有“有所得”,只有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才值得去信仰。 外在丰富多彩的物质满足极大地刺激人们的感官,使人们的精神追求被短暂的物质享受所替代,而为了这种享受,人们有时会给一种所谓的信仰披上一层华丽的外衣,把原本高尚的信仰变得世俗不堪,使其冠冕堂皇地获得功利化的信仰所带来的种种实际利益。

  3.信仰的盲目性。信仰是人的一种意识行为,这种精神产物由于人的劣根性而极易发生质的变化。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一定程度上蒙蔽了人们的双眼,扭曲了人们的心灵,荒芜了人们的精神家园,使一些不科学、粗俗而原始的“信仰”钻了空子,如迷信、邪教组织。出现了一些“法轮功”热,“气功热”的崇拜,视迷信和邪教为自己的精神寄托。这种被异化和扭曲了的粗俗的精神寄托最终会使人失去真善美的标准,堕入罪恶的深渊。

  (二) 信仰迷失的负面影响

  1.阻碍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使其人生道路偏离正确的航向。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求金字塔理论”,人的需求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最终达到作为一个社会人要实现的人生价值。这一高级需求的实现需要一种精神动力支撑,即需要在科学的信仰指引下规范自身行为,追求积极健康的生活,努力去实现人生价值。如果人一旦出现了信仰迷失,其思想就会被异化,精神上长久的荒芜,就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对于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否更是漠不关心,只需要满足与低等生物相同的生理需求即可。空虚的心灵没有一个可以避风的港湾,在物欲横流的污浊的社会环境里就犹如一只漂泊在茫茫大海里的船,找不到航向,最终只会被暴风雨席卷至支离破碎。

  2.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社会发展出现后继乏力的现象。社会意识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而信仰是人的意识形态下的产物,为其提供克服一切困难的强大的精神动力。所以社会实践需要有科学、理性的信仰指导,这样才能推动社会健康发展。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弊端带来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官本主义思潮,导致社会主流价值扭曲,人们的思想混乱,个人信仰与主流价值冲突,就会出现一些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暴恐事件。如“3.1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10.28天安门金水桥边暴恐事件”,这些现象都表明了人的不科学、不理性的信仰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延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二、当前我国社会信仰迷失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实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但是市场经济却是一把双刃剑,有其局限性和负面影响。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当所有人都在忙着追求物质财富,满足其膨胀的占有欲时,精神追求肯定是无暇顾及的,就会出现为了索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做出贪污腐败成风、食品安全屡亮红灯、老人摔倒扶不扶等有违道德、是非善恶美丑不分和法律法规禁止做的事情。

  (二) 世俗文化的强烈冲击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已是众所周知,如孔子提倡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四德”、“五常”、“五材”及“礼治”等,大到国家治理小到个人为人处世无不体现我们优良的传统美德,无不需要我们继续发扬光大。但是,从戊戌变法提出的向西方学习君主立宪制开始到解放后的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全盘苏化,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一个断裂期,加之21世纪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衍生出来的世俗文化的冲击,必然会排挤优良的传统文化。信仰是文化中的最高形态,传统文化断裂加上世俗文化冲击就导致了信仰的迷失,而世俗文化中的粗俗、肤浅的文化形态就窃据人们的主导意识,支配着人们从事一些不利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生产活动。   (三)西方思潮的多元涌入

  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的洗礼,西方一些国家快速步入发达国家,不仅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政治压迫和军事侵略,还实施文化霸权主义,以文化控制人们的思想意识,如西方现代文化中,鼓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唯科学主义;后现代文化中宣扬的“哲学终结论”、“主体消解论”、结构颠覆论等价值取向。 这些理论对资本主义国家可能是适应的,但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讲,它企图干扰国家的原有意识形态,使原本信仰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人们产生疑惑和迷茫,造成社会动荡。

  (四)道德教育的功能弱化

  学校道德教育是培育信仰的主要阵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战场,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渠道。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牢牢掌控人们的思想,导致学校对德育课不够重视,只注重语数外。教师在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重引导学生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由于效仿学校和老师的思想行为,最终德育课的效果就是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下面听得是囫囵吞枣,昏昏欲睡。可想而知,这样的道德教育加剧了社会信仰迷失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三、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确立科学的理想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全社会成员的思想内核,其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作用推动一个国家的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十二词、二十四字箴言精辟地规划了当下发展中的人们的精神航向标,勾绘出国家的价值内核、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人民的精神家园,成为当代中国精神世界的“价值公约数”。

  (一)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引领大众在国家发展建设中树立科学的信仰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国家层面上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是对社会主义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方面做了一个全方位的价值诉求。 那么,具体如何在这样一个价值观的引导下确立我们的理想信仰呢?

  1.富强即国强民富,包含了将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提高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追求的价值目标。它是人民共同富裕和国家繁荣强盛的有机统一,是和平发展与共享共赢的崭新模式。那么,为了这样的目标,我们自身就需要对社会主义有一个认同感,认同它的优越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抱以坚定的信念,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要努力用科技武装头脑,这样才能提高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2.民主即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克服了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性、反动性与欺骗性,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平等、人权和民主。所以在民主的指引下,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要认清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不要被资本主义那种伪善的民主给蛊惑了,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深扎人心。

  3.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代社会的发展使外来和本土文化多元化涌入,一时间积极、消极的文化混杂在一起,极易蒙蔽人们的双眼,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所以我们要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下,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丰富精神世界,另一方面,要坚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4.和谐更多地体现为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魏特林指出,建立“和谐与自由”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概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 由此可见,和谐一直以来也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当今社会,不和谐现象屡见不鲜,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不和谐表现为近年多发的暴恐事件,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导致全球变暖,雾霾肆虐等,可以看出不和谐导致的惨痛代价。所以我们要树立“和合”观念,要以和待人处物,和谐共处,唯有这样才能更好更长久地建设我们的国家。

  (二)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引导大众自觉在市场经济中抵御歪风邪气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社会主流价值一定程度上偏向了“一切向钱看齐”的趋势,导致了社会风气的恶化,阻碍了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十八大提出了社会层面上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取向,这对于引导社会大众树立科学的理想信仰,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自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指向和终极价值。社会主义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旨归。为了这种目标,我们首先就需要信奉社会主义,对其有归属感,自觉抵制资本主义不良思想的灌输。其次要高扬社会主义“自由”价值理想的旗帜,让自由的理念潜移默化深入人心。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实践中充分享有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使每个人都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2.平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平等要求尊重与保障人权,人人平等,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际上,市场经济下的缺陷使收入分配不平等导致贫富差距过大。一方面,穷人没有尊严、地位,受到歧视,如有的餐厅门口就写着:禁止狗与低等人入内。另一方面,富人通过不正当方式来炫富现象屡见不鲜,如郭美美事件,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就会助长社会不良风气。所以,首先就需要我们自身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其次对于实践中出现的不平等行为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平等权益,维护自身的尊严,这样也有利于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信仰来抵御市场经济衍生的歪风邪气。

  3.公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价值,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而不公正的现象。如市场机制调节下的贫富差距,这种因分配不均导致的问题极易挫伤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丧失奋斗的目标,引起社会的动荡。所以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积极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注重效率与兼顾公平的统一”,不要一味注重效率,追求财富而使自己走向罪恶的深渊和做出一些受良心的谴责的事情。   4.法治是实现个人自由、社会平等、社会公正的制度保证。因为在法治的条件下,不触及法律,任何人无权干涉和限制个人的意愿和行为,并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因性别、种族、肤色等有所歧视。法治也是社会公正的保证,取代了人治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依法治国使国家有序化运行,人们的利益有所保障。所以我们要在法治的引导下,秉承依法治国的理念,在市场经济生活中要树立科学的法制观,遇到不法行为要拿起法律武器来保障自己的权益,这实际上也是在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

  (三) 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倡导大众提升自身道德素养

  风起云涌的信息时代,外界感官的各种刺激,激起物欲横流的享受,使人极易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的正确的人生航向。如果在肉体享受的基础上有一个精神层面的前提或者是动力的话,这样你才会感到你的肉体享受是有价值的、是有目的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舌之欲,满足身体的欲望、为了填补肉体的“臭皮囊”。 这样就不会受极端物欲影响而迷失方向,荒芜精神家园。所以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来指引自己的未来。

  1.爱国是一种社会公德,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这种精神内核的指引下,可以增强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成强大的力量。作为一个中国人,爱国是我们的一项义务,我们要做到爱国人、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祖国灿烂的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思想的侵袭,以本民族利益为导向规范自身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改革的洪流中,树立自身科学的人生信仰,实现其人生价值。

  2.敬业是对职业道德的一种阐述。它要求公民恪尽职守、无私奉献、服务社会。通过敬业这种精神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也正是因为有了无数敬业之人,才让国家有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所以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情操,在日常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规范自身的行为,培养自己做新时代的劳模,树立一种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绵薄之力的高尚的道德信仰。

  3.诚信是人的基本德行,是公民道德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失去诚信,个人就会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会偏离运行之轨。所以一方面,我们的政府要大力加强诚信建设,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来弘扬传统美德,批判失信行为,潜移默化地加强社会大众的诚信意识。另一方面,社会公众要自觉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规范自身的言行,做到以诚待人,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弘扬传统美德。

  4.友善即与人为善,是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所提倡宽恕、礼让、仁爱、中和等准则。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友善则兴,不友善则衰。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梦,就需要全体人民友善相处,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首先要尊重他人,这是与人为善的基础。其次要培养发现他人优点的眼光,虚心向其学习,弥补自身缺点。最后要坚持原则,不分是非善恶,一味友善,应当摒弃之。只有这样做才能逐渐培养起自身科学的友善意识,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做一个新时代的合格公民。

  总之,我们要积极践行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民众的价值共识,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从而明确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培养亿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

  注释: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898.

  董嫱嫱.谈社会转型时期的信仰危机.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6.

  陈毅臻.当代中国信仰现状及其反思.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大学.2009.

  任仲平.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人民日报.2015(2).

  孙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304.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880.

  社会管理论文发表期刊推荐 《党的建设》是中共甘肃省委主管主办的唯一党刊,是全省唯一以党建为主线的社科类刊物,也是全省唯一能深入和覆盖到农村党组织的刊物。创刊以来,始终以党 的基层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党外积极分子为主要阅读对象,是党员干部学习党的知识、党组织指导党建工作的良师益友,是广大党务工作者的参谋助手,是交流经 验、推广典型的平台,在加强党的建设,传播党建信息,推广党建经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省委指导工作,密切联系党员群众的重要传媒和纽带。

文章标题:社会管理论文范文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仰迷失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xingzhenggl/2931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