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各级党委、领导和机关要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刻性,更新思想观念;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特殊性,坚持实事求是;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期性,坚持与时俱进;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艰巨性,坚持科学发展。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着力解决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上存在的单纯追求DGP、思维创新不够、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联系群众不紧密、执行力不强、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等问题,把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标准地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论文。
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从而导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都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迎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挑战,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各级党委、领导和机关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是否端正、是否扎实,至关重要,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抓紧抓好。
一、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的必然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使命,必然给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带来深刻的变化。我们必须更新思想观念,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我们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就对各级党委、领导和机关的思想和工作作风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刻性,要求必须更新思想观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是一场全面的变革,范围之广、难度之大、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从目前状况看,无论在产业的结构和基础上,还是在投资和消费关系上;无论在经济发展的方式和党员干部的素质上,还是在发展理念和思想认识上,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与“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之间还有很大差距。实践证明,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领域是运用新科技新成果最迅捷、最全面、最直接的一个领域,但又是极具风险、习惯势力很顽固的一个领域,任何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变革都始终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并以此推动着改革的不断前进。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我国经济建设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树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以思想观念的更新,牵引经济建设的发展,在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中有所作为。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特殊性,要求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对事物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不会发现和解决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新问题。应该清楚,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世界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之后,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许多问题,各国都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发生和展开的。世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要求我们必须顺应潮流,因时因情而变。但是,这种转变必然要受到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整体升级、科学技术水平和政策选择及实践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影响和制约,就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然呈现出自己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依据实际情况,认真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发展途径和方略对策,抓住机遇,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加速推进我国经济建设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期性,要求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每次发展方式的转变都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我国的经济建设是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并在经济领域的广泛运用,经济社会建设将始终在不断发展和前进,这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付出艰苦的努力。同时要看到,由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因素众多,因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达到理想境界的发展方式,人民期待的科学发展方式仍然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够实现。因此,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瞄准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发展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科技主导的观念,科学发展的理念,利用科技进步最新成果,促进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以创新之举、非常之举,不断开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局面。
(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艰巨性,要求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新中国经济建设是从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短缺,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尤其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保证眼前的经济利益,仍然不惜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盲目上项目、搞投资,造成污染严重、资源浪费,不可持续发展,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变。还应看到,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是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本质上是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的过程,必将触及各方利益。同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支付一系列成本,如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交易成本、重置成本等。这些成本由谁支付?怎样分摊?在利益配置中可能引发的矛盾和问题,都增加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可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要加快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优化和升级经济结构,确保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协调,并依靠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高度化和高级化。
二、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着力解决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各级都把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作为提高党委、领导和机关的能力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下功夫加以解决。
一是要解决单纯追求DGP的问题论文。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最佳指标,它衡量着经济增长的快慢。不论是国际竞争还是从国内发展来说,GDP仍然是发展的重要指标。值得注意的是,存在着“唯GDP”现象,也就是对GDP的盲目推崇和追求。有的为追求GDP的高增长,盲目上项目、搞投资,大规模复制低水平产能;有的不顾本地特点和条件,将大量资源投向能在短期快速提高产值的资源密集、资本密集、污染严重的重化工业;有的人为追求任期内政绩,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使社会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破除在政绩考核和评价标准上以GDP增长作为主要指标的思想。对干部的考核,不光要看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更要看社会发展情况。如环境、生态以及地区人均收入增长是否和GDP增长同步、经济发展方式是否得到根本转变等。要针对GDP质量不高的问题,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要针对我国GDP结构不够合理的现状,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
二是要解决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问题。从实践看,现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上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不讲实效的形式主义,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其表现是:有的标新立异,图出名挂号,做表面文章,不顾实际效果;有的抓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的不肯沉下身子抓工作、打基础,习惯“上下一般粗”、“照抄照转”;有的不注重调查研究,对基层群众想什么、有什么困难心中无数;有的不是面对面为基层排忧解难,而是把开会、发文件等同于抓落实。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从抓根本入手,突出抓好领导干部的世界观改造,打牢纠正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思想基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以改革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对长远起作用的事,扎扎实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要解决联系群众不紧密的问题。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的领导干部高高在上,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有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抬头,侵犯群众利益;有的急功近利,盲目决策,给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造成损失;有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在群众中产生对立情绪。解决这些问题,领导干部不光要从思想意识上,更要从行动上真正强化干群关系鱼水情,切实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要增强执政为民的服务意识,准确定位,破除“官本位”的思想,力戒官僚主义和居官自傲的作风。要增强深入基层的实践意识,真正做到心为民想,权为民用,利为民谋。要增强监督约束的法规意识,建立健全确保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机制,如建立基层挂包责任制,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制,定期下基层调研制,热点难点问题挂帐督办制以及相应的干群关系责任追究制等,以制度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使下基层成为经常性的自觉行动,促使领导干部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表率,坚持实是求是、执政为民的榜样。
四是要解决执行力不强的问题。执行力简单地说就是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和任务的能力。也就是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抓工作关键在于落实。当前,大政方针已定,各项规章制度也日臻完善,关键是如何结合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实际,真正抓好落实。从实际情况看,在落实过程中,还有不落实的问题。有的坐而论道,照葫芦画瓢,工作模式化;有的各行其是,另搞一套,工作随意化;有的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工作简单化;有的一叶障目,搞“单项冒尖”,工作片面化;有的晴蜓点水,只重形式不求效果,工作表面化;有的言行不一,夸夸其谈的多,拿出实际行动的少,工作自由化。能否抓好工作落实,提高工作的执行力,从根本上说是党性问题,是指导思想问题。因此,各级党委、领导和机关要全面认识、准确把握、系统领会上级的指示精神,切莫浅尝辄止和望文生义。要深入搞好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情况,切实搞清下情,善于发现问题,揭露矛盾,把上级的指示与本单位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找准落实的着力点。要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统筹协作,充分调动上下的积极性,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一致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积极献策、上下努力的良好局面。
五是要解决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的问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知识日益成为科学决策、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各级都在大力加强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干部建设,非常注重抓好学习,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一些领导干部学用脱节的问题仍较突出,究其原因还是学以致用的观念树得不牢。有的学习系统性不够强;有的在学习成果转化上下功夫不够,没有真正进入思想、进入决策、进入工作;有的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特点规律上把握不够。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有一种“本领恐慌”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紧围绕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从追求经济总量向公平可持续发展转变,由国家增长优先向富民优先转变,由投资生产主导到消费为主导的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科学发展,着力从根本上解决“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这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和选择中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以积极的心态抓好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更新,使之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在加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成为经济社会建设的带头人。
三、把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进领导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对我们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重大考验。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三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我们要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使我们的认识和观念与时代接轨,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节奏合拍。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
二是要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标准地做好各项工作。要抓好发展结构调整,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把消费摆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首要位置。要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加快建立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创新型企业的投融资机制和环境条件,把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自主创新与消化吸收、集成创新互动结合,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更加关注民生、注重保障,把促进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环境安全等放在实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是要树立全局观念,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要强化大局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触及许多人的利益,能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利益得失,是检验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试金石”。要自觉把个人利益和本单位利益放在放在科学发展的大局下来对待,不搞局部利益,克服本位主义、患得患失思想,切实端正工作指导思想,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结合起来,始终把经济社会建设和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当一任领导,负长远责任。要强化系统观念。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并不是各个分系统、子系统满负荷运转,就能达到系统的最佳状态和最大效能的,搞得不好会产生内耗,反而使整体效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因此,要懂得先后、上下、多少的辩证法,有时为了整体的发展,就是要“欲上先下”,就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做工作,以重点问题的突破,带动全面的推进,保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顺利进行。要强化进取意识。切实破除消极等靠的依赖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始终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不断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努力推动经济建设上新的台阶。
四是要切实抓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既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小康社会的组织保证。要大力选拔创新型人才。人才资源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因素。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型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科学使用人才。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注重以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坚决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真正做到唯才是举、量才适用。积极为各类人才提供干事创业、发挥作用的平台,使不同专业特长、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能力水平的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要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抓好重大人才工程,推动人才事业全面发展。创造“筑巢引凤”的良好氛围,把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与环境留人、待遇留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使“爱才、惜才、育才、用才”工作不再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靠严密的制度保证,靠扎实的行动去落实,使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系统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