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龄化问题下养老模式探讨

所属栏目: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 发布日期:2012-12-22 10:05 热度:

  摘要: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在当前市场经济和现有社会条件之下来提高老年人在居住区中的生活质量,如何找到一条适合我国所特有的"以居家养老为主,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为辅"的养老模式的未来居住区建设和发展之路,是本文最大的现实意义之所在.。本文通过对我国老龄化状况的分析以及对目前老年人居住问题进行的调查研究,,试图从人口老龄化的这个现实社会状况入手,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对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这两种养老方式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合我国的传统习惯和现状及其他相关国际的成功经验,提出适合我国的居家及社区养老模式,并通过它们的有机结合提高居住区养老的可持续性。

  关键字: 居家及社区养老,国际经验,老龄化

  1问题的提出及我国老龄化社会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于1999年10月跨入老龄化社会,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为8687万人占7%)。至2004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41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1%。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的人口形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呈现“老年型人口”的城市或社区就称为“老年型城市”或“老年型社区”。更为严重的是,据统计2000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的总数已达1100万人,占老年总数的10%,且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迅猛到来,是前所未有的。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对规划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解决好老年人的生活、学习、娱乐的要求,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满足老年人健康、长寿的要求,是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使年轻人能更安心地工作的关键。考虑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未富先老”的具体国情,由社会完全承担“老龄化问题”是不现实的。所以确定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工作方针是切实可行的。

  2居家养老及社区养老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调查显示,截至2006年6月1日,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3850万,根据民政部统计,全国城市福利院2006年床位数为41.9万张,收养31.2万人,也就是说,能够入住养老设施的老年人不到1%。另一项以北京、天津、上海

  重庆的老年人为对象,关于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意愿调查显示,希望与子女同住的占58.53%,希望与子女近距离分住的占30.37%,希望与子女分住无所谓远近的为7.82%,希望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占3.28%,可见无论是现状还是意愿,住宅居住都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居住形式。

  大多数老年人希望住宅居住,是有其内在合理性的。首先,老年人希望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因为这里有他们的家人,熟悉的邻里和乐于交谈的对象等感情寄托。其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这种观念在大多数老年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另外,对欧洲等发达国家老年人居住模式研究表明,即使在哪里,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比例也不过只有5%左右。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我国对适合居家养老及社区养老的居住建筑类型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3 我国当前老年人居家及社区养老问题:

  由于我国住宅商品化进程的加快,而且以往设计缺乏对老年人居住空间的足够关怀,导致许多问题的产生:

  3.1 “空巢”家庭老人无人照顾,并且与儿女分开居住,平时生活很难得到子女的照顾。

  3.2 老人与子女同住在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给双方带来许多的不便及矛盾,特别是以前户型设计时对多代同居的概念有所欠缺,房型设计更是加剧了双方使用的不便。而且以前以单纯的满足居住行为的设计显然不能合乎当下的居住需求,再加上旧有居住空间结构形式的限制等等因素,所以在旧有基础上可以设计改造的余地不是很大。

  3.3 新建住宅未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开发档次比较低,配套和服务的设施有限。以前专门为老人设计这方面做的还是很不够的,也没有什么经验。此外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整合度低,老年的一些设施和设备这些东西都是很缺乏的,也不专业,这方面产品也特别少,比如说扶手啊什么的都是特别少。缺乏全过程的开发经验,把国外的东西直接搬来又水土不服,这个我们自己也比较明白,我们也借鉴了日本或者是台湾、美国的一些经验,我们感觉到有一些东西也不是可以直接照办过来的。日本政府接入的也很多,给了养老很大的支持。但是我们国家的这些政策还不能马上下来,所以我们直接学日本的小规模、多功能的养老设施恐怕也不是就能马上搬得过来的。

  新建住宅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对老年客户群细分不够。我们认为对有钱的老人进行一些产品的开发,老人的情况非常的复杂,年轻一点的老人身体非常健康,老了以后就会身体不好,需要照护了。今天他比较健康,你就觉得他住的非常的合适,明天他摔一跤,需要护理了,但是又满足不了。有一些政策虽然已经想起来了,但是还不能完全落地,特别是一些法规还不是很细致,有一些东西在适应性上还差一些,我们在设计当中也是有所感悟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的养老地产正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产业的整合,高端市场亟待发展,跨行业的前沿性研究迫在眉睫。

  3.4 缺乏适合老年人的室外活动空间,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及生理需求。

  4 居家养老及社区养老的若干国际经验

  国际老龄政策的发展表明,当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国家之后,就会出台一系列针对老年人居住问题的政策措施而当其进入老龄国家的行列后,政策重点就转向促进普通住宅的无障碍化等通用设计的措施,而不是采取针对老年群体的对策。例如:

  瑞典在65岁以上的人口到达10%以后的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建设养老院;在该比重到达15%时1975年则对建筑法进行修订,开始推进普通住宅的无障碍化。

  美国在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8%之后的1956年对住宅法进行修改,开始建设老年人住宅;在该比重达到13%时1990年制定集合住宅服务法,开始建造具备护理服务功能的集合住宅。

  老年社区既是美国郊区化的产物,更源于其特定的地理和社会背景——充裕的土地资源,发达的市场环境,较年轻的老年群体。这类社区多建设在郊外地段,以低密度住宅形式为主,主要面向较年轻、健康、活跃的老年群体,提供居住和配套服务。让老年人享受郊外的清新空气和美好景观的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各类休闲娱乐、康体健身设施实现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整个社区内部形成多层级的设施配置,既有集中的社区配套以满足较大规模的聚会与活动,同时,在每个组团还设有基本配套,满足小组团内部相对全面的生活需求,促进居民对居住邻里的归属感和家庭感。

  有的老年社区不仅提供专门面向老年人的住宅,还为年轻家庭提供适合的居所,实现各年龄阶层的混合居住,既为两代家庭相邻而居提供可能,还能让老年人在与不同年龄段人群广泛的接触中,获得充实与满足。有的社区为老人提供了多种可参与的活动内容,形成上百个由社区居民自行运营的俱乐部和活动项目,使老人老有所乐。有的社区通过与周边的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可使用大学的教学设施,并提供终身学习项目,从而吸引了大量高知文化的老人,使其老有所为,老有所学

  美国相对欧洲及其他发达国家而言,其老龄化程度较轻,与中国当前的老龄化阶段较为接近。美国老年社区中以健康活跃的退休长者为对象的偏高端产品可以参考学习。 此外,美国以商业模式运营老年地产的方式值得借鉴,将老年地产与休闲、娱乐、健康、教育等产业整合,更有针对性地提升了地产的价值和吸引力,同时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

  日本在65岁以上人口比重接近&时的1964年出台政策,优先向老年人家庭提供租金低廉的公营住房在该比例到达11%时1987年开始实施银发住宅工程,提供具备护理功能的老年人住宅;在该比重达到13%之后的1991年开始实行住宅无障碍化。

  日本老年居住和服务设施分类详细,全面覆盖了各类人群的需求,养老模式也逐渐从医院和机构养老向家庭养老过渡。相关居住建筑包括各种层次的老人之家、租赁式的老人住宅、以及银发住宅等,服务设施则主要围绕社区设置,如日托中心、短期入住设施、小规模多功能服务站、在宅介护支援中心、咨询中心等。

  其中,小规模多功能服务站作为介护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产物,也是日本政府近年来着力推行的养老服务模式。它通过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营模式,实现了嵌入社区中的就近服务,使养老服务全方位进入家庭,介护保险政策得以落地。

  在小规模多功能服务站中,配备有日托护理、上门服务、短期居住和长期居住等老年人基本服务功能,面向所有老年群体。其特点在于:小规模,以小规模功能体嵌入社区的模式,有助于维系老年人原有居住模式、人际关系、家庭氛围和地域熟悉感;近距离,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在生活区域内提供所有服务,让老年人能就近、便捷地享受各种服务;全天候,365天,24小时随时提供必要的服务;一站式,日托、上门服务、短期入住、长期居住等服务在一个服务体内集中解决,同时有助于保持护理的连续性,适于应对老年人的各种身心变化;多功能,考虑设施建设的灵活性,可以与其他服务机构拼设,如老人公寓、幼儿园等。

  日本在基层社区配制小规模、多功能、社区化的服务设施,是实现居家养老的有力保障,对于当前大力推进社区养老制度的我国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不过也需要看到,日本老年社区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政策的产物。

  5对我国老年人可持续居住的住区构架的思考及建议

  通过对美国、日本养老居住模式的介绍,可以看到,发达国家和地区面对老龄化问题,已经形成较成熟和完善的养老居住体系,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方式,为各年龄阶段、不同身体健康状况的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居住和配套服务,以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目标。其中有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但同时,也应看到,各国养老体系的发展都是建立在本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政治背景的基础上。因而,需要我们立足本国国情,在充分认知我国老年人群结构特征和需求特点的基础上,积极探寻适合中国的养老居住模式。

  借鉴国际相关经验,结合我国老年人居住需求的调研,我认为我国住宅社区可尝试分三个层面来覆盖老年人的居家及社区养老的需求:一是在一般住宅中配置面向老年人的户型;二是社区中配建老年公寓;三是在社区内设立小规模多功能的老人服务中心。

  通过这三种建筑类型的有机配置,基本可以满足希望独立居住,希望与子女居住,希望与子女就近但独立居住,希望能得到日托照顾、短期居住以及获得护理服务的各类老人的居住需求。

  这里面我们拿小区的规划来做例子谈谈我个人的观点,总图布局一些楼栋,可能是在三单元的地方做成老少户,也可能在楼栋的一层专门做老年人户型,因为进出比较方便,轮椅什么的也可以很方便的进出,给提供一些底层花园等等。比如说孤独一个老人或者是需要别人照顾的可以放在底层。还有老人公寓,老人公寓,社区里加入老人公寓也是大家所希望的,我们在上海一代调查过,很多老人提出了这样的情况,说我不一定非得跟小孩住在一个房子里,比如说三居室的房子里,我宁愿在小区里有一套公寓,小一点没有关系,我可以替你接送孩子上幼儿园,等着你回来我把饭做好,你吃完以后把孩子带走,这样老人也可以自己独立的生活,晚上还有自己的空间,而不是在一个房子里面彼此看着非常的小心注意的,老年公寓也有一定的市场。

  托老中心,这个小区里我觉得应该配置,可以跟幼儿园接近,或者是跟幼儿园在一个建筑里都是可以的,管理也比较方便,一套管理人马就把幼儿园和老人活动中心都管了。接送小孩和老人都是一块了,接送完小孩把老人也接回来了,这样也很方便。一个社区里怎么样插入这样的老人的设施设备,有的人觉得只能盖老年社区,或者是老年到底有什么类型我们不是很清楚,我们可以分成四类到五类的设施可以插入进来。

  老少户的单元设计,老少户是怎么样的呢?像这样一个单元,这边是子女套,是两室套,这边是老人套,一个是单室的,或者是两方的老人都要住在一起,就可以买两个小套,和两室套合在一起。我们把走廊做了一些处理,门的位置可以在不同的位置上有开启的可能。走廊里面这个门可以在这儿设置,可以在这儿设置,有三种设置方式,可以使套型有灵活可变的可能。设置在这个位置上,其实A2、A3和A1就是一家人,可能是子女和两方的老人住在一起,成了一个大户型。我设置在这儿,这个户型我可能是没有买,或者是出租出去都可以。如果设在这儿,比如说老人不在,这两套都出租了也可以。

  我们想说的是我们只通过把门的位置换一下,设立不设立这个门使这个房子就有多种变化的可能,这样的话我们做产品类型的时候相对放松。

  还有一种就是短外廊式的住宅。电梯对老人很重要,如果有这个短外廊连接以后,就有两个电梯,万一某一个电梯检修或者是有问题,他可以上另外一部电梯。短外廊里面这样的户型老人觉得很好,特别是卫生间,他觉得就应该对着廊子,我们问他们说,他们害怕出事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们是怎么回事,就是希望能够呼救。

  6结语: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居家及社区养老的市场潜力及当前存在问题,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尝试提出适合我国居家及社区养老三种模式。通过这三种模式满足各类老人的居住生理及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徐菊;龚七一;苏杰;;银发时代——老年人居室装饰装修设计要素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06期

  2刘海波;杨慧芳;;如何进行建筑户型设计[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3安玉雪;;构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养老服务体系[J];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03期

文章标题:城市老龄化问题下养老模式探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shebao/1501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