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军事谋略探津

所属栏目:军事论文 发布日期:2010-07-20 22:01 热度:

  [摘要]本文沿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线索,追寻毛泽东伟大的战争足迹,从谋略学的视角,阐明了毛泽东反围剿谋略、持久战谋略和反全面内战谋略;比较毛泽东与蒋介石二十年谋略战,找到了毛泽东依仗智慧而胜利,蒋介石凭借“蛮力”而失败这一历史答案;印证了毛泽东军事谋略是他的智慧、知识与应用能力的综合,是中国古代兵法精髓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毛泽东;谋略;反围剿;持久战;反全面内战;特征

所谓谋略是指计谋策略,即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势而预先布置的办法或根据某种形势而采取的斗争方式和斗争方法。其实质,就是运用智慧,发挥主观能动性,驾驭斗争的全局,把握主动权,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也是一位熟知战争规律战略家、军事家。他生于农村,崛起于农村,在一生的革命事业中,最得心应手的就是指导战争,创造出一系列奇谋妙策,战胜了强大对手蒋介石。本文拟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不同时期,对毛泽东独具特色的军事战略战术谋略,作一简要的阐述。

一、反围剿谋略

中国土地革命战争史,就是十年红军战争反抗蒋介石围剿的历史。蒋介石兵力强大,武器装备先进,而且采取“稳扎稳打,攻势防御,军民合作,分区进剿”的战术谋略,对我红军进行围追堵截,欲置红军于死地而后快。红军为什么打不垮,而且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呢?其中奥妙就在于毛泽东的智慧和谋略。

请看毛泽东精彩的反围剿战略谋略:

1.战略退却。反围剿战略,是内线对外线作战的各个击破。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战略退却”。毛泽东举例:“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到。《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①毛泽东明确说明:“战略退却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军力,准备反攻。退却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处在强大的进攻面前,若不是退让一步,则必危及军力的保存。”②“退却的最后一个要求,是造成和发现敌人的过失。须知任何高明的敌军指挥员,在相当长时间中,要不发生一点过失,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敌人会犯错误,正如我们自己有时也弄错,有时也授敌以可乘之隙一样。而且我们可以人工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例如孙子所谓‘示形’之类(示形于东而击于西,即所谓声东击西)。有时退到该地区还无隙可乘,便不得不再退几步,待敌发生可乘之‘隙’。”③

2.流动作战。这是十年反围剿战争中毛泽东军事战略谋略的又一大特点。通俗的解释便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毛泽东有一段大胆而透彻的话,是他阳谋的代表作,他说:“天下没有只承认打不承认走的军事家,不过不如我们走得这么厉害罢了。对于我们,走路的时间通常多于作战的时间,平均每月打得一个大仗就算是好的,一切的‘走’都是为着‘打’,我们的一切战略战役方针都是建立在‘打’的基本点上。”④

这里,毛泽东的战略战术谋略可以概括为这样十六个字:“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是红军反围剿的基本原则,包括战略防御与战略进攻两个阶段,在防御时又包括战略退却与战略反攻两个阶段,由此可以推演出一切灵活机动的战术,是游击战谋略的母体。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广大的红军将士就是运用毛泽东这套反围剿的谋略,先后粉碎了蒋介石对我红军和根据地发动的第一、二、三、四次围剿,战胜了长征路上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二、持久战谋略

1938年5月,毛泽东为抗日战争专门写了一本兵书,针对弥漫全国的“亡国论”和“速胜论”取名为《论持久战》,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毛泽东主张持久战谋略,是有传统谋略作基础的,他运用孙子“知己知彼”法,根据中日双方相互矛盾的特点:即敌国强,我国弱;敌人少,我人多;敌物质贫乏,我物质丰富;敌战线长,我战线短;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敌发动的是非正义战争,我是正义战争。六点之中,敌人只占一处之长,这一点说明敌人开始是进攻,我方防守。随着战争过程的进行,这个强的有利因素,必然会被自己的五点不利因素所减少,所以到一定阶段,敌人无法进攻,战争便转入相持。我方优势日见其显,不断补充,反攻的一天自必到来。于是,得出了中国抗日战争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进攻三个阶段的谋略。毛泽东这一“持久战”谋略生动具体,认识逻辑清晰科学,是中国古代兵法精髓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持久究竟是持多久?何时开始转入持久?毛泽东作了科学、准确的回答:抗日战争估计需要打八到十年。在武汉失陷后即转入相持阶段。世人皆为之惊叹,毛泽东未卜先知,简直是神一般的语言。后来的一切都在他的谋略内合理地运行、演进。

对毛泽东这项谋略不解的人,爱说毛泽东笼络人心,退却太多,缺少勇气。现摘两段毛泽东的精彩论述作出回答。

回答之一:“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就在于民众之中。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量是要人去掌握的。”⑤

回答之二:“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于后,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些英勇战斗者的血,不是白流了吗?这是非常不妥当的发问。吃饭于前,又拉屎与后,不是白拉了吗?睡觉于前,又起床于后,不是白睡了吗?”⑥“放弃土地是为了保存军力,也正是为了保存土地,因为如果不在不利条件下放弃部分的土地,盲目的举行绝无把握的决战,结果丧失军力之后,必随之丧失全部的土地。且说不到什么恢复失地了。资本家作生产要有本钱,全部破产之后,就不算什么资本家。赌汉也要有赌本,孤注一掷,不幸不中,就无从再赌。”⑦

谋略是“远害就利”,战争是“存己灭敌”。毛泽东出神入化地将二者融成一气。妙用在持久战略之中,并以游击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的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来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日寇的目的。

遵照毛泽东的持久战谋略方针,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沿海之滨,以游击战的方式神出鬼没,以少数兵力牵制日军数十倍部队,重伤日寇,发展自己。毛泽东此计谋策略不仅在抗日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而且对以后整个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也具有决定意义。

三、反全面内战谋略

抗战胜利之后不久,蒋介石认为时机已到,又挑起了国共全面内战。国民党军事力量占绝对优势,有军队四百三十万人,美式武器装备陆海空三军。我解放军总共只有一百二十多万人,基本装备是“小米加步枪”。面对蒋介石全面进攻,速战速决的战略,毛泽东作出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谋略,并规划了具体方针:

第一、军事谋略。实行集中兵力各个歼敌,打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法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主动放弃若干地方和城市。

第二、政治谋略。在农村、城市和国民党军队中,团结、争取、利用一切反抗蒋介石的人,扩大我们的阵营。

第三、经济谋略。一切依靠自力更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谋利于民。

毛泽东的兵法谋略要领是:每次战役,必须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抓住适当时机首先打击敌人的一路。这一路在敌人的各路中要是较弱而又很难得到援助的,或者是地形、民情对我特别有利的时候进行。得手一役之后,再逐次围歼另一路,还要注意屯兵休整,以备再战。蒋介石搞全面速决战,毛泽东则以局部速决战来相克。在整体上,蒋介石占优势,毛泽东处于劣势,若全面应付,解放军必然失败。但是,在某一路,某一具体战役上,我们可以“造势”。这样一来,局部方面,毛泽东占有绝对优势,保证战役当中取胜,随着时间推移,无数的局部就代替了整体,最后,可以在整体上转变为优势。这种战法谋略是弱者胜强者的绝妙之道。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战争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遵照这套谋略,毛泽东指挥解放军粉碎了蒋介石对我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创造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

纵观上述三个时期,毛泽东与蒋介石的谋略取向,其特征有五:

第一、毛泽东政治统率军事,贯彻于一切之中,因此,共产党员与人民军队都有共存亡的决心和至死不变的毅力。蒋介石虽重政治,占有七分地位,但将政治与军事分开执行,结果无法操作,蒋军部属各存门户之见,谋略均未能成气候。

第二、阶级性是毛泽东政治谋略的核心,毛泽东用阶级分析的原则可以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深得民意。蒋介石虽重民力,但使用时一分为二,良民与莠民之分,结果失掉了多数人的民心。

第三、毛泽东的谋略目标明确,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当时他看到了世界上这种力量的兴起。他特别留意苏联的经验,这种经验加上中国历代兵法谋略作为基础,演绎而为毛泽东的战法。蒋介石没有明确的谋略目标,在战术谋略中,德、日两国的军事思想与作风太多,脱离实际,缺乏谋略基础。

第四、毛泽东依仗智慧,不断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智谋体系,从国内外,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全面综合分析,提炼出共性相和的政策方针,政治、经济、军事谋略互相通用,统一运行,从不“卡壳”,对先哲圣贤们创作的智谋精粹,他活学活用,别出新意,再创造再发挥,所施之谋都有依据,但又完全没有模仿痕迹,令人防不胜防,只有甘拜下风。蒋介石在总体上,即在政治、经济、军事的相互制约,相互关联方面,凭借“蛮力”,始终借“权”玩“术”,凭“势”弄“谋”,没有战略体系,一味拆东墙又补西墙,最后落得千疮百孔,全面溃退。

第五、毛泽东以弱智的地位,使用“柔”克“刚”,采取“太极拳”式的姿态抗拒蒋军;蒋介石兵力强大,自持军械优势,热衷于美国的军事力量,以强硬的“拳击”型方式进攻,企图速战速决。显然,蒋介石骨子里洋人的兵法谋略太多,不知彼,不知己,每战皆败;而毛泽东则将“孙子兵法”活学活用,知天、知地、知人、知己,战必胜,攻必克,让历代战略家望尘莫及。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0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②同上,第206页。

③同上,第209页。

④同上,第230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⑥同上,第508页。

⑦同上,第508-509页。 

文章标题:毛泽东军事谋略探津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junshi/12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