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力日益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各个方面也受到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相比于西方社会,我们的对外传播能力还是很弱。大多数的文化、知识输出以及很多事件上中国的声音是通过国际传播传达给外部世界,因此国际传播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维护国家形象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国际传播与语言转换
国际传播是大众传播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范畴。根据信息流动的方向,国际传播分为由内向外的传播和由外向内的传播。前者是以我为主体,受众是传播对象国或国际社会,后者是以他国为主体的传播,我为受众。人类的信息交流活动主要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就国内传播而言,传播者先要进行编码,把无形的信息转换成具有一定外在形式的语言符号,然后接收者对语言符号进行译码,从中获取信息。与国内传播不同,国际传播是一种跨越国界的远距离、跨语言的信息传播,要求传播者在对信息初次编码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编码,即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国际传播的受众因所在国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而与国内受众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要求国际传播者不但具有大众传播的一般知识和技巧、具有国内传播的经历和经验,还要更多考虑对象国受众的接受心理。这意味着他们不仅要将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还要以对象国受众能够接受的话语方式和表现方式进行传播。语言的转换,简单来说,就是翻译。在国际传播中,要把源语言翻译成规范、准确、地道的目标语言,才能保证信息传播的成功。因此,语言转化是国际传播的关键所在。
二、中英两种语言的转换
英语是国际传播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几乎是国际通用的语言。因此,中文向英文的转换,即中译英,在我国对外的国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文和英文是两种差异非常大的语言,要想通过语言这座桥梁传达信息,就必须先了解桥两头各自的特点,使桥这头的东西以对方愿意接受的方式落地。了解中文和英文的差别,可以先从日常用语入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她每天上午弹钢琴,下午练舞蹈,晚上去图书馆,两个月来都是这样。”中文四个动词串起了四个短句。英文“Ithasbeenaroutineforheroverthepasttwomonths,playingthepianointhemorning,dancingintheafternoon,andgoingtothelibraryintheevening.”只有一个谓语动词,其他动作用分词表达。再比如“我跟朋友去了一家新开的商场,买了条裙子,准备下个月参加我哥的婚礼穿。”这句话有三个小短句,没有虚词衔接,通过各自动作自然形成语义。译成英文时“Iwenttothenewlyopenedshoppingmallwithmyfriend,whereIboughtadressformybrother’sweddingnextmonth.”用从句连接上下句,再用介词表达动意从而省略掉一个动词,这样读起来更加流畅。返回去再看中文的话,我们日常生活中不会说“我跟朋友去了一家新开的商场,在那里买了条裙子,是为了下个月参加我哥的婚礼穿。”由此可见,中文习惯避虚就实,实词用得比较多,特别是动词。“吃了吗?”“走吧。”“逛公园。”一个动词就能撑起一个完整的语义。中文句子结构松散,短句较多,语法衔接手段少。英文则习惯避实就虚,虚词用得比较多,句子结构紧凑,短语较多,动词和非动词形式都能表达动意,语法衔接手段丰富。了解了中英文的差异后,在中文转换成英文的过程中,就要注意一定要使英文符合其语言特点,因为语言转换的目的是让受众接受所传信息,而受众接受信息的前提是对这种语言符号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所以只有保证转换后的语言地道、精当,才能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语言转换中的文化对接
在国际传播中,与语言转换密切相关的是文化的转换和对接。语言的差异,归根到底是文化的差异。即使发生了语言的转换,受众往往还是会不自觉地用自己原来语言体系中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去理解转换了的语言。“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种复合的总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能力和习惯”。每一套语言符号系统背后都蕴藏着自身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相对来说,语言是更加表象的东西,而文化则是深层次的。所以,比语言转换更重要、也更有难度的是文化的转换。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件中,经常含有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文化的词汇,直译起来会很奇怪,让国外受众不知所云。个别词语需要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或者敢于突破两种语言字数对应上的局限,用更多的字数、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要表达的意思,即翻译意思,而不是翻译词语。比如“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的青山,赢得未来。”“青山”在这里的意思,中国人一看都懂,但对国外受众来说,可能很难与经济联系起来。此时翻译意思更容易理解。“Alltaxandfeereductionpoliciesmustbefullyimplementedforourbusinesses,sothattheycansustainthemselvesandassuresuccessforthefuture.”再比如“要优选项目,不留后遗症,让(下转第165页)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对于点击量大、转载率高却没有引起多方关注的贴文,应考虑是否属于伪民意。对于影响大、关注度高、可能产生恶劣影响的舆论必须快速处理。要坦然面对各种不良信息和网络谣言,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体事件中受到关注的热门事件。
四、新媒体背景下舆论引导和网评工作的策略
(一)及时发布官方权威消息,回应民众关切
随着网络政治时代的进步,网络媒体在政治传播和舆论引导中的价值日益显现。互联网已经在无形中影响了中国的发展,政治发展的环境也正在发生变化,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对问题的思考方式、意见表达方式和政治参与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同时,人们对于事件的关注和官方处理结果也会影响民众对于政府部门的印象与看法。对于一些涉及政府部门工作的热点事件,要尤其注意官方发布消息的实效和处理进度的及时发布问题。
(二)注意树立正面网络形象
在网络环境中,领导干部以及政府部门的形象尤其重要。而在网络环境中影响领导干部形象的往往是一些不容易注意到的细节问题,所以,政府部门以及领导干部要时刻注意谨言慎行,树立良好的正面网络形象。另外,由于政府领导干部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其发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所以在网络舆论环境中要特别注意对热点事件的发声问题,树立正面形象,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网评工作。
(三)建立和完善网络舆论引导和网评工作系统
在进行舆论引导和网评工作时,很多情况下都比较被动,并且机制体系并不完善,流程也没有被规范化和标准化,导致未能及时回应民众关切,从而造成不良影响。相关部门可以考虑使用先进的舆论监测技术,建立完善的舆论危机预测系统。同时,要建立一批受群众广泛认可的官方新媒体,可以在舆论监测中提供重要情报。
(四)加强网络舆论生态治理
由于网络环境的匿名性,一些网民就随意发表伤害他人的言论,甚至为了泄愤煽动网络暴力。这就要求相关部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等手段全面加强网络生态治理,强化主管部门属地管理责任网站主体责任,提高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完善违法违规信息和网站快速联动处置机制。围绕网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完善举报工作机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滋养社会,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
五、结语
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和领域正在快速发展,由此所带来的红利不能忽视,但网络舆论生态中所暴露出来的缺陷也应该及时得到注意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呼声从未如此清晰,在此条件下,政府部门应抓住机会,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网评工作,促进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易振,陈翠峰.互联网时代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创新研究与探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12-118.
[2]许梦勉,赵振明.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爱国事件中的舆论表达和议题特点——以微博“杨舒平事件”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7,3(11):33-34.
[3]许鑫,章成志,李雯静.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115-120.
[4]刘伯贤.网络舆论引导艺术与领导干部谈识网用网[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
作者:王红虹
国际传播语言转换问题研究相关推荐汉英语言差异的表征及其文化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