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的管理包括很多方面,如:城市文化建设发展、城市经济管理政策等等方面,而人文历史的发展是城市管理建设的一个发展因素。
摘要:随着中小企业的改制以及其它历史性原因而逐渐实行关停并转,这一区域不仅科教文卫设施薄弱落后,难见现代的城市景象,就是自然禀赋与人文景观俱佳的双清公园和东塔公园也仍然游人稀少,落寞依然,它俨然成了闹市中萧条的一隅。因此,如何医治这一城市建设的硬伤,是“十二五”乃至今后较长时期的一项艰巨任务。
关键词:城市人文历史,城市管理要点,城镇管理类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城市的定义有多种,但宜商宜居且人口众多是必不可少的特征。地理学认为城市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高度组合起来的人口集中的地方;经济学认为城市是工业、商业、信贷的集中地;社会学认为城市是当地那些共同风俗、情感、传统的集合。
推荐期刊:《小城镇建设》是城镇各级领导和建设工作者了解政策、规划建设、展示成果、探讨问题、交流经验、传播信息的权威媒介;是专家学者了解学术动态、发表研究成果、参与建设的广阔天地;是广大群众了解小城镇建设、展现小城镇生活、表达心声的窗口。
无论哪一种定义,都必然包含宜商宜居和人口众多的内涵。当然,对一座具体的城市而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可能具有不一样的主导方向或突出特征。在古代,许多城市就带有明显的战争防御功能,所以它们留下了高大的城墙。新中国成立以来,因为强调工业的主导作用,不仅形成了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而且一些历史古城也布局了许多工业企业。有些工业企业并不适宜布局于城区,它们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正常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当城市寻求进一步扩张并追求和谐发展的时候,人们突然发现必须要对原来的工业布局进行艰难的调整或修正。如北京的首钢搬迁和上海的苏州河治理改造就是如此。
二者可以说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的大事件。诸如此类的事例,在全国并不鲜见。邵阳市的城市发展建设,也到了这样的关口。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对中心城区布局提出了“两带、四轴、四组团”的总体结构布局。“两带”,指资江和邵水风光带,是城市的重要生活带,也是生态通道和景观通道,布局商居和旅游产业。“四轴”,以蔡锷(西湖)路和沪昆高速东互通至新邵雀塘镇一级公路作为两条南北向空间发展轴,以邵阳大道和320国道市区改建段作为两条东西向空间发展轴,通过“四轴”连接,在420平方公里区域内形成“井”字形框架和发射型城市快速内环。
“四轴”是全市中心城市发展的主要空间轴。“四组团”中的东部工业组团,以宝庆科技工业园为核心,沿沪昆高速东互通至新邵雀塘镇,作为机械、冶金、医药化工、循环经济等工业发展聚集区及配套物流园区;北部工业组团,以邵阳经济开发区为中心,沿蔡锷路至新邵酿溪镇,与新邵经济开发区融合,作为食品加工、纺织、电子等工业发展聚集区[1]。……以上是邵阳市“十二五”规划对市区规划的描述。工业组团布局及两江风光带建设都未提及市区工业街、塔北路一带的改造或发展问题。事实上,这一带既是原来市区最重要的工业区,又是宝庆古城人文和自然风光蔚为壮观的区域,制定市区中长期规划不论及该区域的发展,显然是不合理的。
二、工业布局的历史性遗憾
邵阳市区位于资江、邵水汇合处。邵水两岸和资江之南是城区中心。邵水之西就是千年宝庆古城区。两江合流向东数百米,南岸一砥柱矶突兀入江,如巨龙截江,逼其向北。江流又北行千余米后拐个弯往南,形成一个半岛。半岛之上就是现今的工业街。
砥柱矶一石压江,危崖峭立,临江而建的双清公园自古以来就是宝庆胜景,园内有着名的双清亭、亭外亭和关圣庙,更有与之相依相伴的人文史迹:如亭外亭的对联“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吕振羽书于抗战时期的诗句“万山来无际,一石压江流。”砥柱矶对岸巍然矗立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塔,身后还有建在山巅的东塔以及塔下的文昌阁、东塔庵等佛教建筑;两塔隔岸遥相呼应,浑然一体。
登临东塔山,听禅语仙机,净心怡神;若更登塔眺望,近可探北塔,远可收全城,俯瞰资江蜿蜒曲折,逶迤北去,可感受滔滔大江往南回头,绵绵无尽的眷恋之情。就在这江河缠绵浪漫,两岸风情万种,人文景观醉人的区域,布局了有严重污染的众多工业企业。这些企业,虽然为市区经济发展赢得了近三十年的辉煌,但同时也为城市建设留下了更为久远的遗憾。
从城市建设的整体而言,这种布局是给城市躯干留下了一块硬伤。就像一个战斗英雄身上留下光荣的弹片,却严重影响着英雄的身体。又像一个慈祥而略显无知的父亲给一位天生丽质的女儿做了一次不太成功的美容,最后落下了后遗症。如今,当我们徘徊在已显萧条的工业街和塔北路,就会感叹经济发展潮流的起伏跌宕和无情;而徜徉在双清公园和东塔公园,面对无语的古迹,又会在对几千年厚重文化生出油然敬意的同时对其所遭受的不幸发出无奈的唏嘘。
三、不合理布局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除了工业街和塔北路区域重度污染工业企业布局的不合理,市区其它工业布局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无序。这些企业大多数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小三线建设时期由外地搬迁而来,由于当时既无环境管理的行政部门,也无环境评价机制和机构,各企业按行政上的条条块块管理各自为政,哪儿方便往哪摆,基本上是行政领导按常识拍脑袋实施的布局。这种布局不仅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缺陷与弊病,更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难以估价的影响。
(一)产业协作链条断裂,城区要素流向紊乱
企业布局既受到行业垂直管理的制约,同时又受到不同行政级别的地方政府及部门权力的制约,布局往往无法实现产业链的要求。如市区的机械行业就是如此。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国纺织总公司第二纺织机械厂和湖南印刷机器厂布局城西,液压件厂布局南郊,湖南汽车制造厂和矿山机械厂布局城东。
八十年代中期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时曾有有识之士提出将市区上百家机械制造企业进行部分专业整合,如建立铸造中心、模具中心和电镀中心等,最终虽因各种原因没有实现,但布局无序从而缺少产业链的实际衔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这方面更为典型的是汽车制造业。当时邵阳市区的汽车制造企业上百家,这样一个紧密关联产业的企业,布局却十分分散。骨干企业湖南汽车制造厂在城东,汽车发动机厂在工业街,车身厂在市中心,汽车零件厂、汽车附件厂分别在城西、城北。
一方面企业少有联系,其产品大多单独对外而缺少内部协作;另一方面,企业的购销以及少量的业务协作往来所引致的物流、人流和相应的交通等要素流动,表现出明显的不经济和无序性,例如逆向和迂回流动,导致城市管理难度的加大。倒是塔北路一带化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行业的关联度:好些企业的产品互为中间体,但可惜还是由于经济规律迈不过行政权力的门槛,几经呼吁的联合体也终未形成。
而最为严重的是该区域布局在市区最主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融合区,不仅破坏了市区的和谐,留下了历史的遗憾,而且该区域位于市区上风口,对城市中心区产生了极为不利的环境影响,它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影响了本区域的城市建设———诸如文、教、卫各项设施无法按城市基本要求进行布局———而且也因污染扩散对城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然,区域内布局了食品加工企业,更说明布局过程对环境保护的忽视。
(二)企业布局忽视环境保护致城市建设难以为继
邵阳市区水流丰沛,资江在城西从南往北进入市区拐头向东;邵水河在市区中段从南往北汇入资江,两江汇合后东行至双清公园,遇砥柱矶拐头向北,然后绕行划出一个半岛状地带,最后才掉头向北而去。
这个半岛,就是现在的五一北路,人们俗称工业街。自东塔山下向北沿工业街分布着发电厂、玻璃厂、塑料厂、自来水厂、机械厂、钢笔厂、染料厂、制革厂、糖厂、食品厂、造纸厂等;自工业街南端向东沿塔北路至龙须塘,则分布着汽车发动机厂、肉联厂、有机化工厂、林化厂、矿灯厂、水泥厂、热电厂、化纤厂、资江农药厂、中南制药厂和化肥厂等。
由于这些企业大多三废排放严重,所以这一带成为市区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电厂紧挨着双清公园,废渣倾至资江,烟尘熏罩公园;造纸厂建在半岛最北端,大量的废液流入资江,加上制革厂、染料厂、农药厂、化肥厂等所排废水对资江的污染,以致直到下游新邵县城几十公里的河水发黑,不能饮用。更加之市区常年主导风为东风,全年东北风约18%,夏季东南风约24%。
风向与河水流向相反的自然条件加剧了该区域污染企业对城区环境的影响程度,凸显出这一布局与城市建设的极端不合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没有环保机构,建立新的企业无需进行环境评价;加上人们环保意识淡薄,一般也不会考虑气侯条件的影响,人们只是按常识将带有污染性质的企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忽视了资江下游恰是市区全年主导风的上风口这一地理与气候的矛盾,导致工业企业群集于资江下游即今工业街、塔北路一带。
这样,受主导风的影响,有害气体尤其是高空排放的有害气体及烟尘不断飘向市区。热电厂、化纤厂和资江农药厂排放的废气包括烟尘和有毒气体,不仅笼罩着这一片生产企业区域和企业员工居住区,甚至漂移影响到市中心区。在双清公园至水府庙一带的资江两岸,甚至在市区的中心地带城南公园,人们都可以闻到造纸厂废气的刺鼻味道。
建于八十年代的化纤厂和热电厂的100多米高的排毒、排烟双塔,其飘洒的范围也已达到江边甚至更远。邵水河两岸也一样,合成洗涤剂厂建在紧邻市中心区的邵水河东岸佘湖山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该厂清洗反应罐和管道时,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排邵水河,整个河面漂浮着浑黄的泡沫,河水变成紫酱色,加上上游其他污染企业排入河里的废液,邵水河一年四季难见鱼虾。
近十年,随着合成洗涤剂厂停产和上游对污染企业的关停并转,邵水河才恢复生命力。现今邵水河市区段的治理建设已初见成效:两岸江边棚户区及污染源已全部拆除搬迁,一条绿树成荫、石板铺贴并配以各种建筑小品的江边公园游览带即将建成。工业街和塔北路原本是东部城区,随着市区的扩大,这一片将成为中心城区。因而,无论是将所有污染企业搬迁出城,依托两岸原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使这一带成为游览风光带———即两江风光带资江带的延伸———还是将有关的污染企业进行提升改造而将这一片建成宜居宜商的城区中心,都应属市区中长期规划的重要内容而不能忽视。
四、结论与建议
无论是新兴城市还是历史古城,其布局必须兼顾环境要素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对于历史古城,更要注意城市发展与原有传统格局亦即历史文化的和谐统一,在不破坏传统格局的前提下使城市得到发展。法国着名城市地理学家什梅尔说:城市既是—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
这所谓的气氛和灵魂,当然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已经形成的传统格局。邵阳市在“十一五”期间对邵水之西、资江之南的古城区进行了保护性的修复并在这一河段建成了沿江风光带;邵水两岸也在进行改造,长达数公里的江边公园已初露端倪。唯两江合流后的资江两岸直至半岛城区,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未见有进行改造的安排。
“十二五”规划对城镇建设要求:加强美化绿化。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突出抓好城市生态走廊和大型绿地建设,重点实施城郊生态林工程,在城区交通主干道,打造生态景观林带。提升已建成公园的品位,高标准建设和改造佘湖山、西苑、北塔公园和宝庆森林公园、莲荷森林公园等,抓好资江南路延伸工程[1]……并未提及对工业街半岛区域这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好自然风光区域的改造和提升。
如前所述,不管选择企业搬迁还是就地改造来提升半岛区域的现代城市品位,其任务都将是艰巨的,并且要历经多个五年计划才能完成。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而言,它是里程碑式的,因为它决定着千年古城的发展质量和生命。因此,建议规划中的东部工业组团应兼顾对工业街及塔北路区域工业企业尤其是污染企业的外迁和升级改造。此外,与工业街和塔北路肌肤相连的东塔山山脚已被钢筋水泥的建筑所蚕食,这些与现代都市崇尚自然的风格背道而驰。
所以还要痛下决心,控制东塔山四周不准再增建房屋,并在适当的时候,将原有建筑拆除,恢复其城区的绿肺功能,使之成为市中心的观景胜地。这样,城区丁字形的两江风光带和半岛弧形江岸风光带连成一条美丽的长廊,东部城区也将与西部城区一样宜商宜居,共创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