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小城市蔓延及其规划对策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7-09-26 14:06 热度:

   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城市化的加深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本文主要探讨河南省中小城市蔓延及其规划对策。

城市规划通讯

  《城市规划通讯》关注城市规划、研究城市规划、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经验交流和理论支持各类优秀规划设计实例,是规划设计人员的最佳助手;规划研究:城市规划理论研究栏目,涉及城市规划学科不同领域,尤其欢迎各类基金研究项目的成果。城镇化、土地利用、城市交通、小城镇、历史文化保护、国外规划研究、市长之声、观点引介、研究综述、规划书市。

  城市蔓延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城市问题。人口和农业大省的河南省的中小城市如何在快速城市化阶段中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尤其重要。本论文分析了河南省平原地区中小城市蔓延的动力机制;结合方城县实例提出了控制城市蔓延的规划对策。希望为中小城市控制城市蔓延提供可行性参考借鉴。

  1 研究背景

  20世纪50、60年代,城市蔓延现象在美国集中表现。城市蔓延产生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在疏散城市中心区人口、郊区建设方面有较为积极的作用,但是无序、任意的城市蔓延是对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的浪费,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交通压力、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紧凑城市和精明增长是解决城市蔓延较为有效的两种常用方法。两者都强调土地的集约利用、功能混合、环境保护和社会和谐等,紧凑城市适用于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精明增长则是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控制城市空间扩张、保护生态环境、服务于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发展模式。

  人口和农业大省的河南省城市数量多、规模小,市区常住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仅有郑州、洛阳,其余均为中小城市。2008年底,河南省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比例为1∶3.5∶4∶55,和根据城镇中心地理理论得出的合理的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比例为1∶3∶9∶27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城市规模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区域城市群的急剧效应较弱,出现了“小马拉大车”的局面。城市规模小导致了城市人口容量小,也使得经济容量、信息容量以及资源容量不足,无法产生足够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带动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县级市和县城是中小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作为县域经济的核心和非农产业的聚集地,集聚规模偏低。全省大多数县平均人口规模不足20万人,县城人口占县域人口的比重多为10%~20%,加之一味追求“做大做强”,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建设用地逐年增加。近年来,随着河南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中小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大量郊区优质土地资源被占用,出现了严重的城市蔓延现象。

  2 河南省中小城市蔓延动力机制分析

  2.1 城镇化

  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以2008年为例,当年全国城镇化水平为45.7%,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为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7个百分点;全省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14.5∶56.9∶28.6,工业占GDP的56.9%,这一比重比城镇化水平高出20.9个百分点;全省人均生产总值(GDP)为19593元(约2944.5美元),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2697(约3266.8美元)。根据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的发展理论模型[1],2008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应在66%,但是实际上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河南省城镇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率较低的中小城市也不例外。

  由于快速城镇化,在近10年的时间里,河南省中小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除了省辖市市区人口增长没有翻倍外,其他市和县都呈现出倍数级增长,平均增长倍数为8.06,新乡市封丘县甚至达到了16.44倍。

  中小城市现状用地结构不合理。由于缺乏适合现有国情的成熟经验指导,城市蔓延现象表现得无序与盲目,受交通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影响,新建的居住建筑主要依附在中心城区四周,呈密集蔓延扩展态势。郊区的无序开发对城市结构的开敞布局产生了严重的威胁。资料显示,中小城市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用地、绿地分别约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0%、 8%、20%、15%、8%。可见,中小城市的公共设施还不完善,工业生产落后,生态环境较差。

  2.2 社会经济发展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住房商品化,出行和交流更加便捷。河南省中小城市原有老城区配套服务设施相对齐全,房价相对较高且居住面积相对较少;城市新区建设加快。为了提高居住品质,加之现代交通的便捷,很多居民愿意选择居住在配套相对缺少但居住空间较大的郊区;同时,由于住房贷款等抵押政策的出台,使得居住大面积成为可能,因此原有城市郊区逐渐成为城市一部分。

  调查显示,河南省中小城市电动车普及率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便捷的交通。现代互联网络的发达使得郊区远程办公成为可能。大多企业为了节约成本,选择地价相对较低的郊区,通过互联网络与中心城区保持密切联系。

  2.3 区际交通设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大量的道路建设。河南省1999~2008年公路通车里程增加180315公里,增加了近3倍。高速公路增加4376公里,增加了9.4倍;截止2008年底,全省形成了“三横四纵”的高速公路网。铁路方面,截止2008年底,全省正线铁路里程3989公里,约占全国地方铁路总长度的四分之一,比1999年增加了2.04倍,形成南北三纵、东西五横的铁路网。

  同时,机场建设如火如荼。目前,河南省民航机场有3个,分别为郑州新郑机场、南阳机场和洛阳机场,信阳明港机场2009年也开始动工。这些大型机场的建设,使得原有郊区土地被占用。区际交通设施的建设加强了内外联系,很多单位或者企业也开始在交通沿线进行“圈地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城市蔓延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2.4 其他重大基础设施

  我国近年来重要的两项基础设施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和西气东输工程均在河南省境内通过,在推动区域发展的同时,也带了移民安居工程,使得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如果城市没有做好合理的转型准备和规划对策,那么可能会产生城市蔓延现象。

  3 方城县城市蔓延的规划对策案例分析

  城市发展一般都遵循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线形发展过程,因此当城市处于中小城市发展阶段时,对城市形态的演化必须做出初步的较为客观的判断,既满足城市规模增长的需要,并且也可有效预防日后的中等城市、大城市产生城市蔓延现象。河南省平原地区地形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中小城市发展呈现集中式——跳跃式——组团式发展。

  3.1 空间结构

  方城县城1990~2000年,在已有城市框架的基础上不断填充各类用地,促进中心城区功能完善和结构调整,城市空间增长以填充式增长为主。2001~2008年,由于城市新兴工业区的发展和新城区居住用地的疏解,城市空间增长以扩散式增长为主。整体而言,城市空间形态呈现“集中式——集中式——跳跃式”的演变过程。方城县现已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考虑到城市蔓延产生的问题,《南阳市方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指出:城市结构上采用“两轴、一心、多副、多片区、多组团”的发展结构。

  由此可见,在集中式发展类型中呈单中心、一条城市发展主轴;在跳跃式发展类型中开始出现副中心;在组团式发展类型中空间结构开始多元化,其他组团中心在原有城市中心区周围围绕空间圈层分布,或者沿着城市主要交通干线呈串联分布。

  3.2 用地布局

  方城县城市总体用地布局的蔓延是和城市空间形态的扩张同步的,商业始终是位于城市比较重要的地段,工业零散布置在城市外部,存在“集中——集中——跳跃”的演变过程。

  《南阳市方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布局,主要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用地、产业用地和绿化用地四方面来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将城市主要的核心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置在城市老城区和新城区的核心交通地区,在组团中心布置区级商业服务设施;居住用地按居住组团布置在城市外围,和其他类型的用地混合;产业用地布置在中心城区外沿城市发展轴;绿化用地在主要功能区见缝插绿,点状布置绿地,保留现有农田、园地等。

  由此可见,在集中式发展类型中用地布局呈圈层布置;在跳跃式发展类型中城市各个功能用地开始在副中心布局;在组团式发展类型中用地布局按照对空间区位的要求不同依托各个中心呈圈层布置,混合功能的用地增加。

  3.3 交通方式

  方城县地处平原地区,规划将原有省道改线,将城市长途客运站搬迁到城市边缘,并且将下辖镇或乡的道路在城市范围内的路段改为城市道路;积极发展公共交通,采用公共交通为主,小汽车、步行交通为辅的多种交通方式并存的交通结构,形成“七横七纵二环”的道路系统。

  由此可见,在集中式发展类型中主要交通为贯穿城市中心区一条或者两条道路,各个圈层之间通过次要环状交通进行联系,且道路呈方格网布置;在跳跃式发展类型中加强了城市原有中心和城市副中心之间的联系,且开始呈现道路网络;在组团式发展类型中建立起以城市公共交通为导向、快速公交线路为支撑的交通网络系统。

  3.4 生态环境

  方城县的生态环境主要依靠城市外围的生态绿地、城市内部的楔入式绿带以及恢复后的城市河流来维持,这些元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既美化了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些活动场地,又调节了城市小气候、维持城市自然生态环境。

  由此可见,在集中式发展类型中主要依托城市外围绿环维持和保护;在跳跃式发展类型中主要依托城市外围绿环和新中心出现的点状绿地共同维持和保护;在组团式发展类型中依托外围绿环,内部点状、廊式绿地以及由楔入式绿地或者外围带状绿环以及各组团点状绿地相互作用形成的廊式绿地共同维持和保护。

  4 结语

  在未来新一轮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中小城市质的变化将会普遍存在。本文通过对实例分析提出河南省平原地区中小城市蔓延的规划对策,为未来中小城市控制城市蔓延提供可行性参考借鉴。但是,这些规划对策是在理想状态下提出的,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漏洞,需要在实践中予以验证更改。希望通过对其不断的修正完善,真正意义上控制城市蔓延,为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Whyte,W.H., Jr. Urban Sprawl: The exploding metropolis. N.Y Doubleday, 1958: 133-156

  [2]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 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0):中小城市绿色发展之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10.

  [3] 马鹏. 中小城市紧凑规划布局[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4] (英)詹克斯著. 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周玉鹏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5] (美)吉勒姆著. 无边的城市——论战城市蔓延[M]. 倪晓晖, 叶齐茂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6] 乔家君,李小建. 河南省城镇密集区的空间地域结构[J]. 地理研究. 2006,2(2):218-220.

  [7] 南阳市方城县人民政府,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南阳市方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2009,08.

文章标题:河南省中小城市蔓延及其规划对策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chengshi/3661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