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滨州地域环境条件入手,探讨滨州城市轴线空间形态发展演化及对城市设计的影响和研究。
关键词:滨州;城市轴线;空间形态;城市设计
城市轴线的发展起源与城市设计的缘起密切相关,并且与人类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观同步发展。
城市轴线是城市设计的一种手段,因此它的产生与城市设计的起源与发展有关。尤其当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从美学角度去思考空间的时候,城市轴线作为一种表现空间序列的手段,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手法。一方面从政权统治的需要体现礼制,另一方面作为强化城市标志景观特点而存在。认识城市轴线的起源和发展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轴线的作用和存在意义,从而科学地总结城市轴线的城市设计手法。
1城市轴线与城市形态的概念
广义的城市轴线:与城市形态有关,是城市发展方向的“轴”。它可以是城市的干道(不是封闭的快速干道或铁道),除具备对外交通功能外,还形成城市新开拓的发展。如沿路发展的城市(如深圳、上海、巴黎等);亦可以是河流,主要体现在沿河、海城市(如广州、香港);又或者是城市的绿轴(如横滨、筑波等);又或者是某种运动的方向流。观察城市历史的发展和形态的变化,可以看出,城市的“轴向”发展一定是与城市的生长点结合的。
狭义的城市轴线:是城市的空间形体轴。这是历史上传统城市设计的轴,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希腊、罗马的古城,还是印度古城的星象方位都离不开“轴”,这是人类心理心态的意向、礼仪等带来的建筑与城市设计上的“轴”,既是建筑“轴”,亦是空间轴。当城市进入到现代化,汽车交通主宰了城市的交通,传统的建筑轴就成为人们步行观赏建筑的“轴”了,现代城市空间往往展示出“多轴复合”的形象。
城市形态是指一个城市的全面实体组成,或实体环境以及各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成。广义可分为有形形态和无形形态两部分。前者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点形式,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地域分异格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等。后者指城市的社会、文化等各无形要素的空间分布形式,如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社会群体、政治形式和经济结构所产生的社会分层现象和社区的地理分布特征,以及由此而构成的城市生态结构。狭义一般指城市物质环境构成的有形形态,事实上它们也是城市无形形态的表象形式。
城市形态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城市由村落—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自然渐变规律;②城市内部形态;③城市形态演化规律。
城市形态取决于城市规模、城市用地地形等自然条件、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道路网结构等因素,其基础骨架是交通轴线和水系轴线,空间轴线对城市形态的规划也具有重要影响。按城市交通轴线分类、城市形态具有放射型、环型、环状放射型、方格型、树枝型、平行型、扇型、星型、卫星型、星座型、连环型、环绕型、带型等多种型式;按城市水系轴线分类,具有带型、分流型、合流型、放射型、分散型、中央岛型、中央分离型、树枝型等型式。
2城市空间演变与城市轴线的发展分析
滨州城市空间演变经历了4个阶段,回顾滨州从80年代中期到2004年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历程,可以看出滨州主城区空间扩展方式变化明显,从2000年前的团块蔓延为主到2000年后的轴向延伸为主。影响其演变方式的主要因素有2个,一个是受行政建制影响明显,一个是受交通条件影响明显。
1)孕育期(1984年前)
现今滨北为当时滨县县城,现今主城区为当时蒲台县北镇。后来,随着惠民地区中心迁至北镇,以及石油开采的大规模进行,北镇规模逐渐增大。
2)雏形期(1984年—1990年)
1984年,北镇改名滨州。黄河大桥的通车,205、220国道的形成,大大改善了其对外交通条件,滨州迎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迅速扩张。在205、220国道交汇处形成主城区。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人口的增长与城市用地的扩张速度基本同步。1987年滨县撤销,划入滨州市,滨北发展相对趋缓。
3)蔓延期(1990年—2000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城市的发展逐渐拉开差距。滨州由于位于黄河北岸欠发达地区,偏离主要经济发展带,发展相对滞后。城市空间形态发展以圈层式蔓延为主,由于黄河的限制,城市向西、北、东三侧缓慢扩展。在205国道西侧、220国道北侧形成城市中心。220国道南侧、205国道东侧形成工业区。
4)轴向延伸期(2001年—2004年)
滨州撤地设市,滨博高速公路建设拉开序幕。级别的提升、交通条件的改善为滨州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西部新区和开发区的建设、东西向主干道的贯通,使城市空间向西扩展成为主旋律,城市沿黄河2路、黄河5路等东西向交通干道向西伸展,其形态由团块状拉伸为带状。滨州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滨城区内乡镇开始合并,各镇发展出现分化。区内基础较好的滨北也由于第二产业的强化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逐步成为另一个相对独立的生长极点。
滨州规划中心城远期形成1+2+2的空间结构。即一个主城区、两条发展轴线、两个外围城区。
•一个主城区:环城河以内依托现状,逐步完善充实,形成主城区。以渤海5路和渤海18路为界,自东向西分为东城区、西城区和开发区。
•两条发展轴线:沿渤海11路、渤海5路形成南北空间发展轴线;沿黄河2路、黄河5路形成东西向空间发展轴线。
•两个外围城区:将位于南北发展轴线上的滨北、小营作为外围重点发展对象,形成主城区外围的北城区、南城区。
滨州规划“一环、四带、五园”为中心城内绿地系统主骨架。
•一环:指环城绿带。在主城区外环路及环城水系两侧,形成三级林带。
•四带:指沿小开河四干渠、新立河、张肖堂干渠、秦台干沟四条河流沟渠形成的南北向滨水绿带。根据每条沟渠的不同功能要求,两侧设置集防护、观赏、游憩观光于一体的滨河绿带。
•五园:指五处市级公园,其中中海公园、北海公园、白鹭湖公园为综合性公园,体育公园、蒲湖风景区公园为专类公园。
3城市空间拓展模式选择
根据滨州发展历程和趋势,滨州采取“中心聚集、交通先导、重点突破,点轴开发”的战略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空间拓展模式。
从圈层蔓延走向轴向拓展:利用建设中的高速公路、国道、铁路等构筑的快捷交通框架,采取轴向发展模式;沿新老220国道东西发展轴;沿新老205国道及铁路的形成南北发展轴。
从紧凑团块走向开放组团:从长远看,滨州应跳出四环范围,在环外寻求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在主城区外围形成新的城市组团。城市组团之间通过绿化和廊道体系分隔,通过对组团规模的控制和功能的塑造,实现布局和功能的优化,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4结语
城市轴线是一种在城市中起空间结构驾驭作用的线形要素,滨州城市轴线依道路轴线延伸发展,突出体现了“绿、水、城一体”的空间格局理念,滨州市所在地域的生态环境条件同样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子来,张辉,王世福.广州市新城市轴线:规划概念和设计准则[期刊论文]-建筑学报2000(3).
[2]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三版.
[3]王建国.《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二版.
[4]何力宇.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实践及其启示(1992—2005)[学位论文]硕士2006.
[5](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7年8月第二版.
[6]《滨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