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开敞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防灾减灾功效逐渐受到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化改造,是城市防灾绿地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介绍防灾公园相关知识,对比总结一般城市公园和防灾公园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了城市公园绿地防灾化改造的设计思路。
【关键字】城市绿地论文、防灾公园论文、防灾化改造
21世纪世界灾害频发,突如其来的巨灾和接连引发的次生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也破坏了城市内部正常有序的生活与城市的健康发展,城市防灾减灾建设迫在眉睫。城市内部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空间包括:城市道路空间、广场空间、城市绿地、滨水空间、地下空间以及设施空间等[1]。其中,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开敞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防灾减灾功效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城市防灾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综合防灾部署中占据重要地位。2008年9月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2]中指出:城市绿地“在地震、火灾等重大灾害发生时,能够作为人民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编制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以及“尽快完善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能力建设”。
1. 城市绿地的防灾功能:
城市绿地因其空间的开敞性、良好的生态功效以及分布广泛等特征,成为承托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的重要物质载体。以下根据灾害发生时段,即灾害发生前、灾害发生时、灾后一日至数周、灾后数周至数年四个时间段对城市绿地的防灾减灾作用进行分析。
灾害发生前——防灾知识普及和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灾害风险的作用。城市绿地空间,如各种综合公园、社区公园等可定期进行灾害知识宣讲、防灾演练等活动,提高市民的防灾意识,指导市民在灾害发生时进行有序、高效的疏散和避难。城市绿地中栽种的树木、植被等,具有良好的蓄水固土、防风固沙以及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等作用,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消除引发城市灾害发生与恶化的负面因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城市灾害风险、甚至防止城市灾害的发生。
②灾害发生时——提供应急避难场所、保护疏散道路安全以及减缓灾害扩散等作用。例如,当地震灾害发生时城市绿地可以在第一时间为周边市民提供紧急避难的场所。同时,沿街绿化带中栽种的行道树树冠部分可以对两旁房屋的倒塌和空中坠落物起到缓冲作用(图1),保证道路有效疏散面积和市民疏散过程的安全[3]。强震往往会引发城市火灾,在避难绿地外围种植特定的树木植被可以阻断或延缓火灾扩散,为市民逃生争取更多宝贵时间并保护人身安全。另外,城市绿地还有阻隔传染病菌、减缓泥石流等多种减灾作用。
③灾后一日至数周——提供短暂避难生活的场所、消防救援医疗据点、物资运输基地和卫生隔离等作用。城市绿地经过防灾改造后,可在灾后一段时间内为附近居民提供避难生活空间,并保证避难人员的基本生活条件[4]。同时城市绿地可以大量生产杀灭病菌的氧气,扩大通风量,起到卫生隔离的作用[5]。
④灾后数周至数年论文——城市恢复与重建的基地。在严重灾害发生后一定时期内,避难人员可将城市绿地作为临时住宅用地搭建应急棚宿区,以及废墟垃圾和罹难者遗体集中处理用地(图2)、救援物资集中储备与疏散的基地等。
图1行道树对房屋倒塌起到缓冲作用[6]图2绿地作为废墟垃圾的处理用地[7]
2. 城市防灾公园: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但具备一般城市绿地的防灾减灾功效,还因其空间规模、布局结构、场地设施建设等而成为城市重要的防灾据点。我国建设部早在2002年颁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就已明确指出公园绿地是“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和防灾等作用的绿地”。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城市绿地防灾功能的进一步发掘,“防灾公园”的概念被引入和广泛探讨,经过系统规划的城市防灾公园体系将在今后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
2.1.防灾公园的概念:
日本是灾害频发的国家,其防灾理论经过长期的变迁与发展已较为完备和先进,尤其是在城市防灾公园规划建设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其在1993年修改颁布的《城市公园法实施令》中将城市“防灾公园”定义成为“城市发生灾害时作为避难场所和避难通道的城市公园”。
国内学者也对防灾公园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其中叶麟珀认为防灾公园是“严重灾害发生后或其他应急状态下,为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大城市防灾结构而设的起避难疏散场所作用的城市公园或绿地”[8];刘光启认为防灾公园是“防灾设施齐全,防灾功能较强,灾时为居民提供避难场所的公园和绿地,兼有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市民游憩和防灾减灾的多重功效”[9]。
本文认为城市防灾公园是城市灾害发生时为市民提供安全疏散避难场所和应急设施,并具有防灾减灾功效的城市公园绿地。
2.2.防灾公园的规划原则:
⑴结合城市规划各层面,满足城市综合防灾布局要求。城市防灾公园绿地规划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统筹兼顾、系统划设、合理配置,其选址、规模、服务半径、收容人口数量以及相互通信、交通联系等都应符合城市总体防灾规划布局的要求。
⑵安全性。防灾公园作为城市防灾减灾的据点,在灾害发生时为疏散人员提供避难、医疗、短期甚至中长期生活的场所,其场地、道路及设施的安全性是避难市民生命财产的根本保证。防灾公园的选址、内部空间设计、设施建设等都应符合安全性的原则。
⑶易达性。防灾公园的布局建设应根据相应服务半径、周边环境、人口状况等条件确定,保证周边居民可在临灾时最短时间内到达最近距离的防灾公园,并易于通过公园入口空间进入到园区内部避难。
⑷平灾结合。城市防灾公园在灾时充当人员的疏散、避难和救援、驻留等活动的场所,在平日应当充分发挥其作为普通公园的功能,是市民休闲游憩、观赏娱乐以及活动健身的空间。公园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建筑物及相关设施等应当根据平、灾两种需求进行设计建设。
2.3.防灾公园的类型和设计标准:
日本在1998年制定的《防灾公园规划和设计指导方针》中将城市防灾公园分为6种类型:即广域防灾据点、广域避难场所、暂时避难场所、避难绿色通道、缓冲绿色地带及街心公园。以下表1总结了日本防灾公园体系的设计标准,其对于我国防灾公园的设计与建设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防灾公园类型 规模 服务半径 到达时间 人均避难面积 设施标准
广域防灾据点
>50hm2
2-3km
1h
≧2m2/人 用水、排污、供电照明设施及卫生设施,设置灾民栖身场所、生活必需品及药品储备,消防设施以及通信广播设施,临时发电与照明设备,医疗设施,畅通的交通环境
广域避难场所
>10hm2
2-3km
1h
≧4m2/人 用水、排污、供电照明设施及卫生设施,设置灾民栖身场所、生活必需品及药品储备,消防设施以及通信广播设施,临时发电与照明设备,医疗设施,畅通的交通环境,并安置临时房屋疏散
暂时避难场所 ≧1hm2 500m 10min 1m2/人 临时用水、排污、供电照明设施及临时厕所
避难绿色通道 有效宽度>10m — — — —
缓冲绿色地带 >500m2 — — — —
街心公园 500m2 250m 3-5min 1m2/人 —
表1城市防灾公园设计指标体系(参照《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书中内容总结而成)
3. 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化改造:
3.1.防灾化改造的意义:
对一般城市公园绿地进行防灾化改造,既可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天然防灾优势,又可节省城市空间、发挥土地集约效益,有助于缓解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对于新建防灾绿地的需求与城市用地紧张之间的矛盾。
3.2.一般公园与防灾公园的对比:
一般的城市公园“以创造优美的绿色自然环境为基本任务”[10],其设计着眼点往往偏重于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与艺术性等方面,因此其在选址、功能分区、园路设计、设施建设、植被选择等若干方面和防灾公园存在区别。表2对一般公园和防灾公园进行了八个方面的对比总结。
普通公园 防灾公园
选址
根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利用自然山体、水体等自然生态条件;利用原有历史人文遗址;考虑市场因素和投资环境等 以安全性原则为基础,避开自然易灾地段;选择地势较高、开阔平坦及地震次生灾害源的地段;周边具有较好交通环境;远离易燃易爆、抗震等级较低的建筑;易邻近医院、人防等设施
出入口设计 根据城市规划和公园内部布局要求 根据避难人口、应急车辆设计规模、形态;应避免车障及较大陡坡;设置无障碍通道等
功能分区 根据公园性质及现状条件,确定规模与特色 应设置防火树林带区、避难生活对应区、防灾相关设施区、救援活动对应区等区域
园路系统
发挥引导游览的作用,易于识别方向;宽度结合公园陆地面积确定 根据平灾结合的原则,灾时可用于疏散人群、应急输送医疗指挥的通道;有效净宽满足救援和消防车辆通过
场地铺装
根据集散、活动、演出、赏景、休憩等使用功能作出不同设计 避难路不易选用易燃、易高温溶解、有毒气挥发的材料,尽量选用耐久性好的材料;避难广场尽量选择柔软的铺装材料并做好雨水排水处理
建、构筑物 符合公园整体规划要求,并根据不同使用功能进行相应设计 易采用钢筋混凝土的耐震、耐火构造
设施种类
造景设施、休息设施、游戏设施、运动设施、教育设施、服务设施和管理设施等 平灾活用的设施;应急取水、应急供电照明、应急通讯、应急广播、应急消防、应急救援、应急卫生、应急医疗救援以及应急储备仓库、应急指挥等设施
植被选择 适合栽种的当地适生种类;具有相应抗性的种类;具有耐阴性的林下植物;改善栽种条件后可以生长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种类
除原有种类外,可重点引进栽植不易着火、难以燃烧和遮蔽性高的树种
表2普通公园和防灾公园的对比(根据文献[3]、[10]部分内容总结而成)
3.3.改造设计内容:
①适宜性评价:
并非所有一般公园都适于改造成为防灾公园。对于部分自身存在安全隐患的公园,如有些公园离近加油站、炼油厂等易燃易爆场所;有些紧邻河流并处于下游地带;有些地处地质状况欠佳地带,易发生地面沉降灾害等,这些公园便不适宜改造为防灾公园。因此,在考虑对一般公园进行防灾化改造之前,应首先对其进行改造的适宜性评价。
②等级定位:
一般城市公园应根据防灾公园系统设计所制定的规模、服务半径等指标,确定其改造后的等级定位,进而确定可容纳避难人口数量、应急设施状况等内容。
③功能分区:
一般城市公园应对其现有内部空间、场地、设施等进行基础分析,根据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及平灾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绿地、广场、停车场等空间以及可在灾时安全使用的设施,合理划设防灾缓冲区、避难生活区、救援活动区、应急设施区等若干防灾区域,发挥公园的最大抗灾减灾功效。
④园路系统:
一般城市公园的园路防灾改造,应主要保证灾时紧急疏散、应急消防、应急医疗救援以及应急物资运输的畅通;干道系统的有效净宽设计应能保证消防、救灾车辆的顺利通过;主要疏散道路设计坡度不易过大,避免给人群的快速涌动造成不便,同时,道路的铺装也应避免易裂、易燃、易挥发的材质,而选择耐久性较好的材料。
⑤植物选择:
一般城市公园栽种的植物往往是适宜当地自然生长条件的类型,而防灾公园应选栽具有良好防火功效、遮蔽性高的种类。李树华在《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一书中指出:“增设或强化防火树林带是把城市公园改造成防灾公园或提升城市绿地抗震减灾功能的重要课题”。因此,一般公园的防灾化改造应注意引进树叶含水率较高的常绿树和叶肉较厚的树种,并在公园外围以及人员集中停留避难区域周边的防火缓冲绿带中集中配置。
⑥设施提升:
一般公园防灾改造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是园内设施的提升建设。除对平日使用的造景设施、休憩设施、服务设施等进行合理地平灾活用的改造之外,还应增建临灾避难时用到的应急取水、应急供电照明、应急通讯、应急广播、应急消防、应急救援、应急卫生、应急医疗救援以及应急储备仓库、应急指挥等防灾设施。
⑦应急指示牌:
一般公园改建为防灾公园,应在园区人口处及外围区域较为明显的地点设置应急场所的指示牌;在各入口处设置公园防灾分区规划示意图,方便引导避难人群快速到达相应避难区域;园内不同防灾功能分区以及各种应急设施的周边也应设置相应示意牌。
⑧其他改造:
一般城市公园的防灾化改造中还应注意基于安全性、易达性以及平灾结合原则的公园入口数量、宽度及形态设计;园区内部场地铺装材料的选择以及建筑物、构筑物抗震等级提升等方面的内容。
4. 结语:
我国对于城市防灾绿地建设的探索仍在继续,各城市的防灾公园建设方兴未艾。公园绿地的防灾化改造是构建城市防灾绿地系统不可或缺的内容,将会在未来的城市综合防灾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通过探讨一般城市公园与防灾专项公园的区别和联系,阐述了城市公园绿地防灾化改造的设计思路,期望借此为城市防灾绿地的规划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启发。
参考文献:
[1]吕元.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策略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Z].2008,171号.
[3][4][6][7]李树华.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林展鹏.高密度城市防灾公园绿地规划研究——以香港作为研究分析对象[J].中国园林,2008(09).37-42.
[8]叶麟珀.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研究——以北京市防灾公园规划建设为例[D].北京林业大学,2009.
[9]刘光启武玉艳葛兆帅.城市防灾公园建设——以邳州市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08).84-86.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Z].199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