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心脑血管事件早期判别模型构建分析

所属栏目:药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1-06-19 09:42 热度:

   当前已有多种已知可控的心脑血管危险因素预测个体未来发生心肌梗死危险的把握度为90%,包括血脂异常、吸烟、血糖升高、过度摄盐、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少蔬菜水果、酗酒、精神紧张和遗传,通过干预这些因素是可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1]。本研究通过多数据的调查与分析,构建了社区心脑血管事件早期判别模型模型,希望能够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使社区居民获益,同时降低医疗资源的浪费,现报道如下。

社区心脑血管事件早期判别模型构建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7年9月~2020年9月选择在本社区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筛查的居民1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在南石头街社区连续居住时间≥10年;本研究经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全体委员一致认可通过;本纳入调查的居民知情同意本研究;年龄35~75岁;居民无精神疾患,依从性好。排除标准:不愿配合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恶性肿瘤者;有癫痫精神病史者;肝肾功能衰竭者。

  1.2调查内容

  (1)调查所有入选居民的一般资料;(2)于晨时采集患者集外周血10ml与晨时中段尿液10ml,进行常规血液与尿液生化分析。

  1.3调查方法

  判别模型参考《10年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危险度评估(China-PAR)》、《卒中预测工具-Ⅱ(StrokePrognosticInstrumentⅡ,SPI-Ⅱ)》评估量表等。

  1.4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3.1数据库系统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线资料

  在1100例居民中,诊断为心脑血管事件48例,占比4.4%,其中脑梗死14例、心肌梗死16例、心力衰竭11例、冠心病7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平均年龄(49.28±1.48)岁;平均体重指数(22.87±1.11)kg/m2;平均收缩压(138.11±11.03)mmHg;平均舒张压(84.87±10.72)mmHg;平均空腹血糖(5.11±0.18)mmol/L;平均甘油三酯(4.67±0.28)mmol/L;平均白细胞计数(6.52±0.28)×109/L;平均红细胞计数(4.14±0.33)×109/L;平均血小板计数(187.02±22.19)×109/L;尿素氮(7.27±0.13)mmol/L;血肌酐(92.18±5.14)mmol/L;吸烟22例,饮酒18例。

  2.2影响因素分析

  以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作为因变量,以调查的基线资料作为自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收缩压、空腹血糖等为导致社区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见表1。

  2.3模型预测能力和效度检验

  ROC曲线显示早期判别模型预测社区心脑血管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820,95%CI=0.832~0.877,见图1。

  3讨论

  本研究显示在1100例居民中,诊断为心脑血管事件48例,占比4.4%;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收缩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等为导致社区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收缩压、空腹血糖越高,可通过影响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等机制影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甘油三酯和心血管疾病、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等密切相关[2]。酒精容易被胃黏膜吸收,从而输送到大脑组织、脑干生命中枢及脑血管,从而增加脑梗死的发生率。本研究ROC曲线显示早期判别模型预测社区心脑血管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820。在早期预防管理中,对于健康人群,嘱咐其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年社区部健康体检1次;对于亚健康人群,嘱其按家庭医生医嘱执行,每半年社区部随访1次,每年社区部健康体检1次;对于高危人群,家庭医生监督其执行医嘱,动态检测基因检测阳性人群的血压、血脂等指标,强化干预措施,每3月随访1次,每年社区部健康体检1次[3]。总之,影响社区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收缩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等,早期判别模型等有效预测社区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社区心脑血管事件早期判别模型构建分析》来源:《数理医药学杂志》,作者:王宏 陈文忠

文章标题:社区心脑血管事件早期判别模型构建分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yixue/yaoxue/4596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