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期,以快速、不自主、突发、重复、非节律性、刻板、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抽动或(和)发声抽动为特点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本文主要针对帕利哌酮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对照研究进行了一些论述,文章是一篇医生职称论文发表范文。
[摘要] 目的比较利帕利哌酮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tic.disorders,TD)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该院2012年1月-2014年3月门诊收治的60例儿童抽动障碍患者(年龄8~16岁)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利帕利哌酮与氟哌啶醇,其中帕利哌酮组30例,氟哌啶醇组30例,疗程8周。分别采用耶鲁抽动症状严重程度量表(Yale Clohal TicSeverity Scale,YGTSS)和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对治疗前、治疗后第2、4、8周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估。结果帕利哌酮组和氟哌啶醇组治疗2周后YCTSS总分均明显下降,帕利哌酮组治疗2周的YGrrss减分率高于氟哌啶醇组,帕利哌酮组与氟哌啶醇组治疗总体有效率分别为90.0%和66.7%(P<0.05),帕利哌酮组与氟哌啶醇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0%和76.7%
[关键词] 帕利哌酮,氟哌啶醇,儿童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tic,disorders,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以运动抽动(motor tics)和(或)发声抽动(vocal tics)为特征的神经精神性疾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对儿童的心理发育和学习有较大的影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无目的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同时可伴有注意缺项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睡眠和情绪障碍等诸多行为问题。
国内外对TD的诊断只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描述性诊断,缺乏特异性病理生理学实验指标或基因标志物进行诊断。抽动障碍的病因尚不明确、临床表现复杂、共患疾病多样,对于抽动障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控制目标症状的手段,并不能进行根治。
氟哌啶醇是第一个被用于治疗抽动障碍的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但南于其有镇静、锥体外系症状、迟发型运动障碍等不良反应,将近84%的病人在服用氟哌啶醇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只有20%~30%的病人能够持续氟哌啶醇治疗。近几年,国内外研究证明,帕利哌酮作为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对于抽动障碍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该研究旨在比较帕利哌酮和氟哌啶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现分析2012年1月-2014年3月该院收治的60例儿童抽动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门诊就诊的儿童抽动障碍患者,共60例,年龄8~16岁。将患者随机分到帕利哌酮组和氟哌啶醇组,各30例,其中帕利哌酮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10.2+3.O)岁;氟哌啶醇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9.9±3.2)岁,性别、年龄、病程两组间兀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均是首次治疗,入院前检测血常规、尿常规、生化系列及心电图等均正常。
病例人组标准:①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talDisorders-Ⅵ-Text Revision,DSM-IV)关于儿童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经南两名儿科专家诊断;②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ale glohal tic severity scale,YGrss)得分≥25分;③性别不限,年龄≤18岁;④排除标准:患有严重急慢性躯体疾病者,自身免疫疾病及家族史、对研究药物过敏、有心律失常及肝肾功能异常者;⑤此研究征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治疗与检查。
1.2 方法
1.2.1 给药方法帕利哌酮组帕利哌酮的起始剂量3 mg/d,逐渐增加剂量,2周后加至3~6 mg/d。氟哌啶醇组氟哌啶醇的起始剂量1 mg/d,逐渐增加剂量,1周后加至2~8mg/d。
1.2.2 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方法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8周末,分别采用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ale glohal tic severityscale,YGTSS)和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rn scale,TESS)进行评定。
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CTSS)分为3个部分:①关于运动和发声抽动的问诊条目;②动作抽动和发声抽动的评分f包括数量、频度、强度、复杂性、对正常行为的影响程度五个方面,每项再分运动性和发声性抽动分别评分),0~5级评分,最高50分;③综合损伤评分,用于反映患儿因抽动症状造成的各种整体障碍程度,包括患儿在自尊心、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的与抽动伴随的困难程度加以评分,O~5级评分,最高50分。YCTSS总分为后两项分数相加,减分率为f治疗前评分一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根据减分率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减分率≥80%为临床痊愈,减分率50%~80%为显效,减分率30%~50%为有效,减分率<30%为无效。总有效率=(临床痊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帕利哌酮组痊愈15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3例;氟哌啶醇组痊愈12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6例。帕利哌酮组总有效率为90.0%;氟哌啶醇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相比,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4.81,P<0.05)。见表l。 2.2 YGTSS总分比较
帕利哌酮组和氟哌啶醇组两组患儿治疗开始前YGTSS总分分别为5 3.14±14.25和55.23±12.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3, P>0.05)。在治疗开始后第2、4、8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CTSS评分明显下降,第2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6,P<0.05),第4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8,P<0.05),第8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93,P 2.3 安全性比较
帕利哌酮组共有6例不良反应,恶心2例,震颤1例,焦虑1例,头痛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氟哌啶醇组共有23例,恶心4例,肌张力增高1例,震颤5例,心动过速3例,口干7例,便秘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9.31,P<0.Ol)。见表3。帕利哌酮组和氟哌啶醇组在治疗在治疗第2周末(t=24.76,P<0.05),第4周末(t=19.31,P<0.05),第8周末(t=10.21,P<0.05),两组之间TE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抽动障碍是一种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的、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神经精神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是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抽动障碍可能会伴随患儿终生,对患儿的生活和学习质量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抽动障碍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脑神经递质功能异常及其他多种环境因素有关,其中多巴胺活性过度或突触后受体功能代谢异常是比较认同的病理生理过程。有研究表明,抽动障碍患儿可能一直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直接或间接投射通路减少,导致对丘脑皮层兴奋性神经元一直不足,谷氨酸使皮层的兴奋性增高,产生异常行为。目前对于抽动障碍的治疗常常采取控制症状的方法,无法进行根治。
氟哌啶醇作为目前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主要临床药物,它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而产生效应。氟哌啶醇对于抽动障碍的早期治疗效果尚可,但是长期疗效欠佳,且加大剂量时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大和依从性变差。有研究表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总有效率为60%~90%,该研究结果与之接近;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将近84%的,该研究结果与之相接近。
帕利哌酮是一种新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是利培酮的活性代谢产物,药理作用于利培酮相似。它通过阻断5-羟色胺2A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发挥作用。帕利哌酮与其它治疗儿童抽动障碍药相比,在获得明显疗效的同时,具有安全性和耐受性好等优势。目前有关于利培酮口服液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对照研究,尚缺乏帕利哌酮与氟哌啶醇的直接临床疗效比较。
该研究显示,帕利哌酮组和氟哌啶醇组的总有效率为90.0%和66.7%,帕利哌酮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氟哌啶醇组。二者开始治疗2周后,YGTSS总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帕利哌酮组的YGTSS明显低于同治疗周期的氟哌啶醇组。二者在治疗过程中均为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仅出现恶心、头痛、震颤等常见不良反应,帕利哌酮组和氟哌啶醇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0%和76.7%,帕利哌酮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氟哌啶醇,提示患儿对帕利哌酮的耐受性更好。
综上所述,帕利哌酮的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疗效优于氟哌啶醇,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可推荐用于儿童抽动障碍的治疗。南于该研究观察时间较短,研究案例较少,可能会影响部分结果,需要在以后的研究和临床工作中进一步进行验证。
医生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推荐《陕西医学杂志》创刊于1972年2月,由陕西省卫生厅主管,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办。国内刊号:cn:61-1104/R;国际刊号:ISSN:1000-7377;邮发代号:52-40。该刊本着博与专、普及与提高、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原则,突出本地区的学术优势,介绍医药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及时反映陕西乃至全国医学科学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