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了解社区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对临终关怀的认知、态度及行为,为探索社区医疗机构实施临终关怀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于2012年2-3月对上海市徐汇区4家社区医疗机构239名从业人员进行临终关怀认知、态度及行为现状调查。结果:239名从业人员中,完全了解临终关怀服务概念、内容、职责的医务人员,分别占49.8%、49.4%、43.5%。有86.6%的从业人员表示全力或一定程度支持、参加临终关怀服务;有63.6%的从业人员愿意成为临终关怀志愿者;有67.8%的从业人员愿意亲人接受临终关怀服务。有23.8%的从业人员认为需要很大程度提升社区服务功能;有20.1%的从业人员认为应尽全力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结论:社区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及行为比较积极,但掌握的知识有限,应加强临床从业人员对临终关怀的教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社区医疗机构临终关怀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EI论文,社区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临终关怀,认知现况
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社会的需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1]。随着对生命质量的不断重视,临终关怀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2]。其目的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改善患者余寿的质量[3],使患者能够安详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临终关怀同时为减轻其家属的失落和悲哀给予支持和鼓励,使临终的患者及其家属能够心平气和的迎接死亡[4]。为了给社区医疗机构实施临终关怀服务工作提供依据,我们对上海市徐汇区4家社区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进行了临终关怀认知现况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2年2-3月采用分层配额随机抽样方法,选择上海市徐汇区4家社区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即原则上每家社区医疗机构选择60名从业人员,其中医务人员占80.0%(48份);管理者占15.0%(9份);其他人员占5.0%(3份)。
1.2 方法
在参照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由4个部分组成:①一般情况调查,包括性别、学历、职业、执业范围;②对临终关怀的认识;③对临终关怀工作的态度;④对社区开展临终关怀的看法。问卷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39份,回收率为99.6%。
1.3 统计学方法
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调查
在239名调查对象中,男64名,女175名;中专26名,大专88名,本科及以上125名;高级职称15名,中级职称79名,初级职称145名;医生53名,护理85名,公共卫生43名,医技23名,管理人员26名,其他岗位9名。
2.2 对临终关怀的认识
239名从业人员中,完全了解临终关怀服务概念的有119名,占49.8%;完全了解临终关怀服务内容的有118名,占49.4%;完全了解临终关怀工作人员职责的有104名,占43.5%(表1)。
2.3 临终关怀知识来源
239名从业人员中,临终关怀知识主要来源于大众传媒报道,其次为继续教育讲座和专业书籍杂志,选择学校教育的较少(表2)。
2.4 对临终关怀工作的态度
239名从业人员中,愿意全力或一定程度支持和参加临终关怀服务的占86.6%;愿意成为临终关怀志愿者占63.6%,愿意亲人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占67.8%(表3)。
2.5 对社区开展临终关怀的看法
239名从业人员中,有41.0%认为开展社区临终关怀对晚期肿瘤患者有很大益处;有23.8%认为开展社区临终关怀在很大程度上能提升社区服务功能;有20.1%认为开展社区临终关怀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3 讨论
3.1 社区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临终关怀的态度和知识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对死亡的认识还很原始,处于恐惧和孤独的痛苦中。科学的死亡观是“不以延长生命为目的,而以减轻身心痛苦为宗旨”,这种良好的心理适应对于临终者的家属也同样必要[5]。本调查显示,医务人员获得临终关怀知识的来源主要是大众传媒,大部分医务人员的临终关怀知识和技能不系统、不完整,难以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必需的舒缓疗护服务。
调查结果显示,医护人员临终关怀的态度和行为是积极、正向的,他们对患者的临终需求有着深刻的体会,因此愿意在社区开展舒缓疗护服务,让临终患者安祥、无憾的到达生命的终点,但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服务能力。
3.2 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的实践和探索
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上海市18家社区舒缓疗护“病区”试点单位之一,2012年增设了临终关怀科,中心发挥社区优势,组织了全科团队的所有成员,开展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知识普及工作。努力使社区居民重新认识死亡,尽量正确的理解临终关怀这项工作。中心临终关怀病区共配备医务人员17名,其中护理人员11名,心理咨询师2名,住院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主任医师1名,并聘请临终关怀专家为顾问。面对专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教育和培训缺乏的问题,中心组织人员参加市、区组织的临终关怀相关培训,派送医护人员赴香港、台湾等地参观学习。同时加强中心内部的业务学习,邀请相关专家到中心讲课,请外出培训的医务人员汇报学习体会,以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临终关怀的理念。 3.3 社区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建议和对策
临终关怀学是一门涉及医学、护理、心理、社会、伦理等的综合学科,而社区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处于临终关怀工作的最前沿,是临终关怀工作的主体,其态度和知识对我国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培训是十分必需的[6]。
3.3.1 临终关怀的态度需要改进
临终关怀付出大、辛苦多、经济收入少[7],但也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因此改变从业人员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强对从事临终关怀工作的临床医生和社区护士的人道主义宣传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死亡观,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怀和安慰患者和家属,使患者舒适、坦然的面对死亡。
3.3.2 临终关怀队伍需要加强
加强医务人员的配备,保证足够的人力资源。团队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医生,以便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心理辅导,调整其工作心态,并适当的进行人员岗位轮换,帮助他们克服工作中的紧张恐惧心理,使他们顺利地担当起各种临终治疗和临终护理任务。
3.3.3 营造良好的临终关怀环境
由于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导致医务人员开展临终关怀工作时存在患得患失的心理,从而影响临终关怀工作的开展。社区医疗机构可以采取医药信息公开、价格透明、开展家庭病床、社区医疗咨询、医患共同合作等措施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从而缓解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促进社区临终关怀工作的开展,提高其质量。
3.3.4 临终关怀模式的社区化原则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卫生服务必须贯彻“社区化原则”[8],王颖丽等[9]认为针对晚期肿瘤患者,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卫生全科团队提供、家庭参与”的居家临终关怀模式适合于我国国情。因此,构建以社区服务为主,医院治疗和家庭照护为辅,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系统化服务模式是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之路。既减轻了大医院的工作负担,又充分发挥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能,使城市医疗卫生资源根据治疗和保健的医疗目的得到有效配置,避免资源的浪费[10]。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建立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优势互补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临终关怀事业需要有政策上的支持,政府加大经费的投入,以及社会各界共同的推动;其次,应规范临终关怀工作人员的编制设置,制定临终关怀机构的规范化建设标准和制度;第三,加强临终关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尤其应掌握心理治疗及护理的技能;加强死亡教育、完善临终关怀的服务标准。只有这样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岳林, 张雷. 我国临终关怀的特点及其发展展望[J]. 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2): 117-119.
[2] 尹诗, 姜冬九. 我国临终关怀模式探讨[J]. 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12): 48-50.
[3] 王玉梅, 肖适崎, 冯国和. 我国临终关怀发展中有关问题探讨[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6, 23(3): 180-182.
[4] 杜雪平, 王永利. 实用社区护理[M]. 1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160.
[5] Manima A. Ethical issues in palliative care:considera-tions[J]. J Pain Palliat Care Pharmacother, 2003, 17(3-4): 141-149.
[6] 刘冬梅, 薛荃, 骞芳, 等. 全科医生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效果评价与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3): 4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