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了解华泾镇社区居民对舒缓疗护(即临终关怀)的认知和态度。方法:采用自编的舒缓疗护认知调查表对华泾镇250名18岁以上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社区居民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度普遍较低,平均得分为((3.92±2.05)分。学历高组好于学历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70岁年龄组的认知好于≤40岁组和≥71岁组。社区居民普遍能够接受生命末期的舒缓疗护,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舒缓疗护服务持赞成态度。结论:社区居民对于舒缓疗护的认知水平较低,但对舒缓疗护普遍接受。今后要加强居民的宣传教育,使舒缓疗护为居民所接受。
关键词 国家级论文发表,舒缓疗护,临终关怀,认知,态度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疾病谱向慢性非传染病性疾病的转变,居民舒缓疗护的需求逐渐增加。舒缓疗护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有利于维护患者尊严及保障患者的基本权利。但舒缓疗护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及老年患者对舒缓疗护概念也较陌生。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上海首批开展舒缓疗护的试点单位之一,为了解本社区居民对舒缓疗护服务的认知和需求状况,我们进行了居民问卷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上海徐汇华泾镇社区户籍及常住居民为对象,采用偶遇抽样(accidental sampling)方法,抽取250名18岁以上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112人,女138人;年龄18~95岁,平均年龄(46.55±20.78)岁。所有对象均意识清晰,自愿参与调查。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自行编制临终关怀认知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个部分:一般情况和舒缓疗护认知情况。
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患病情况等。
舒缓疗护认知情况调查包括13个封闭式问题和1个开放式问题:①对舒缓疗护的认知:舒缓疗护的服务对象、服务宗旨、服务内容、舒缓疗护的含义、哪些机构提供舒缓疗护、舒缓疗护的费用承担、家属的参与作用、疼痛知识、舒缓疗护与安乐死的区别10个条目。每题回答正确得1分,满分为10分,得分越高认知程度越好。②对舒缓疗护的态度测试:包括是否接受舒缓疗护服务、是否同意建立舒缓疗护病房、对开展居家舒缓疗护的态度、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舒缓疗护的态度等4个条目。
1.2.2 调查方法
调查员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担任,调查前先进行培训。填写前调查员先对调查对象给予必要的解释,对调查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进行说明,问卷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核对无缺项后当场收回。发放问卷250份,回收率100.0%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调查问卷进行统一编号,录入Epidata数据库,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时使用SNK法,采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社区居民舒缓疗护认知情况
社区居民对舒缓疗护的认知,平均分为(3.92±2.05)分。其中回答正确率较高的题目有:舒缓疗护概念和舒缓疗护的对象;回答正确率低的4个问题是:舒缓疗护的费用承担、舒缓疗护与安乐死的区别、舒缓疗护服务内容、家属在舒缓疗护中的参与作用(表1)。
2.2 不同年龄、性别、学历对舒缓疗护认知的影响
不同年龄组对象的舒缓疗护认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0,P<0.05);不同年龄组作两两比较,41~70岁组与≥71岁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00,P<0.05),其余无统计学差异。
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8,P>0.05)。
不同学历组对象的舒缓疗护认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9,P<0.05)。进一步作两两比较,初中及以下组与大学及以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7.076,P<0.05),初中及以下组与高中及大专组比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32,P<0.05),高中及大专组与大学及以上组比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35,P<0.05)。
2.3 居民对临终关怀的态度
有81.2%(203/250)的对象能够接受生命终末期舒缓疗护服务;84.0%(210/250)的对象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舒缓疗护病房持赞成态度;63.2%(158/250)的对象赞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居家舒缓疗护;70.4%(176/250)的对象认为舒缓疗护服务有利于患者及其家属,是一种人性化的护理举措。
3 讨论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2008年底60岁老年人口为1.69亿,占人口总数的13.3%[1]。有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是恶性肿瘤发病率上升的原因之一,恶性肿瘤的高发病率及死亡率导致临终关怀需求的急剧上升;50.0%的癌症患者伴有中或重度疼痛;临终患者住院一床难求,生离死别对家属心灵造成的痛苦等都亟待舒缓疗护服务的开展。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普遍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舒缓疗护服务持认可态度,但调查对象对舒缓疗护认知度的得分整体偏低,对舒缓疗护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调查结果显示,12.3%的社区居民从未听说过“舒缓疗护”,61.2%的社区居民不了解舒缓疗护的服务宗旨,72.8%的居民不了解舒缓疗护的服务内容,64.0%的居民不理解舒缓疗护的含义,68.8%的居民不知道哪些机构提供舒缓疗护服务,90.8%的居民不知道舒缓疗护的费用承担情况,70.0%的居民不了解舒缓疗护中家属参与的作用,74.0%的居民不知道舒缓疗护与安乐死的本质区别。均分只有3.92±2.05。因此加强对舒缓疗护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让生命在逝去时保有一份安宁与尊严,是舒缓疗护服务顺利开展的关键。 不同知识及年龄结构的居民认知度得分有差别,高学历组认知情况好于低学历组,年龄41~70岁组好于其他年龄组。分析其原因,高学历组的对象更愿意接受新事物,更易于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途径获取信息,更容易形成共识。因此今后要加强对低学历人群的舒缓疗护宣传力度,纠正错误认知。年龄41~70岁组的对象认知情况好于其他两组,可能他们是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受众,加上这个年龄段的人肩负家庭重担,更能够理解舒缓疗护给家庭带来的好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拓宽宣传教育面,针对不同的年龄段人群采取不同的宣传形式。
虽然上海市舒缓疗护工作刚刚起步,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舒缓疗护已经被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随着家庭小型化和“空巢”老人的增多,家庭对老人的照顾越来越少。许多家庭面对临终患者感到无助,更希望社区能开展居家舒缓疗护来减轻后顾之忧,本次调查的结果与国内报道一致[2]。
舒缓疗护是指对于那些得了不愈之症的患者提供一种积极的综合照护,以提高其生命质量,主要是通过疼痛控制,缓减身体的不适症状,同时处理好患者及家属在心理、社会和心灵上的问题[3-4]。开展舒缓疗护服务对解除终末期患者及其家属的身心痛苦、节约卫生经费、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5]。我们应当做好宣传教育,使居民逐步转变传统观念,让舒缓疗护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接受,使舒缓疗护事业得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端. 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基本状况及养老保险模式选择[J]. 统计与管理, 2011, 27(5): 79-80.
[2] 张鹊, 施永兴. 京津沪三地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临终关怀服务需求的调查[J]. 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7): 719-721.
[3] WHO. WHO definition of palliative care[EB/OL]. [2013-02-06]. http://www.who.Int/cancer/palIiative/definition/en.
[4] 沈彩芳, 曹燕亚. 居家舒缓疗护对临终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对比研究[J]. 上海医药, 2012, 33(16): 35-36.
[5] 肖水源, 王玮, 阳燕. 中国临终关怀现状及其发展前景述评[J]. 医学与社会, 2008, 21(2): 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