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是发生于面部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周围性面瘫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面部活动功能障碍、讲话漏风等症状。周围性面瘫可导致面肌痉挛,影响面部美观度,加大患者身心负担[1].周围性面瘫经积极治疗后可治愈。药物治疗、局部热敷、超短波热透、碘离子透入治疗等方式均可用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常用的西医治疗药物有肾上腺皮质激素、B族维生素、抗病毒药物、抗感染药物等,均对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有一定作用,但临床研究发现,单独给予药物治疗,治疗周期长,且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疾病易复发,临床应用有一定局限性[2].因此,本文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研究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根据电脑随机盲选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16~69岁,平均(29.89±5.76)岁。病程4~23d,平均(13.52±3.46)d.左侧15例,右侧15例。急性发作期10例,平静期13例,恢复期7例。研究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7~68岁,平均(30.13±5.27)岁。病程4~23d,平均(13.52±3.46)d.左侧15例,右侧15例。急性发作期10例,平静期13例,恢复期7例。两组患者自然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⑴经颅脑CT、神经电生理检查,符合周围性面瘫临床诊断标准[3];⑵临床资料完整,可参与研究;⑶本次研究经单位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⑴合并恶性肿瘤;⑵合并心血管疾病者;⑶合并癌症,肝炎或肝硬化者;⑷合并精神障碍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抗炎、去水肿、营养神经、抗病毒等常规西医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取穴:以牵正穴为主要治疗穴位,根据患者疾病情况选择风池穴、鱼腰穴、地仓穴、颊车穴、下关穴、水沟穴等辅助治疗穴位,直刺进针,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20~30min.留针期间,把艾条截成1.5cm左右的长度,挂在针上并点燃艾条,熏炙上述穴位,以皮肤感觉温烫,颜色潮红为宜。1次/d.5d为1个疗程,连续针灸21d.温针灸同时,给予牵正散治疗。药物配方:白附子10g,桂枝10g,白僵蚕10g,羌活10g,防风10g,半夏10g,全蝎10g,当归15g,甘草8g.水煎至400mL后服用,早晚各1次,连服21d.
1.3 评价指标
⑴中医症状积分:主症:口角歪斜,流诞,讲话漏风,眼裂增大、吹哨漏气、眼干流泪等,轻度记2分,中度记4分,重度记6分。次症包括食欲不振、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共0~3分,对应无症状、轻微、中度、重度。总分9分,分数越高,症状表现越明显。
⑵使用House-Brackma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B)、面部残疾指数(FDI)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面神经功能。H-B量表共0~6级,对应0~6分,分数越高,面神经麻痹程度越严重。FDI包括躯体功能(FDIP)、社会生活功能(FDIS)两个维度,FDIP共5个条目,总分25分,分数越高,躯体功能越好。FDIS共5个条目,总分30分,分数越高,社会生活功能越差。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计数资料对比行χ2检验,计量资料(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行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对比
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后的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研究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的面部功能对比
在H-B、FDIS、FDIP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的相关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改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H-B、FD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其FDIP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受寒、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病毒感染等因素均可引发周围性面瘫。临床治疗常根据患者的临床分期确定。对急性期治疗以消除面部神经炎症,减轻水肿,改善面部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为主。对稳定期治疗则以恢复面部神经功能为主。年轻患者经西医常规治疗后可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但对于年老或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者,单独使用西药治疗,疗效一般[4].
中医将周围性面瘫归为"痹症""面瘫"范畴,认为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邪入体,致经络阻滞、筋骨失其濡养为其主要病因。牵正穴位于咬肌上方,有耳大神经和面神经颊支,下颌神经咬肌支和咬肌动脉分布,针刺牵正穴可强化治疗效果,其起祛风清热、通经活络的作用。辅以地仓穴、颊车穴等头面部穴位,可起到祛风散寒、温经通络、疏肝活血等作用,对面神经麻痹,口疮,下牙痛,腮腺炎等病症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艾灸使药效经皮肤进入穴位,散发至全身组织,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治疗效果。在艾灸的基础上,联用牵正散中药内服,可显著改善面部血气循环,起驱寒除湿、活血益气、化痰通络等作用。方中,白附子、僵蚕、全蝎息风止痉、化痰散结、清热解毒;桂枝抗菌消炎、利尿消肿;当归活血益气;羌活、防风解表散寒、清热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调和气血、通络止痛、化痰散痞、益气和中等功效[5,6].
陈国庆[7]等在其研究中将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的24例周围性面瘫作为参照组,将给予牵正穴联合温针灸治疗的26例周围性面瘫作为实验组,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鼻参照组低。同时,实验组治疗后的面部功能评分由于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结果提示牵正穴联合温针灸治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理想,且安全性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本文研究显示,在中医症候积分上,研究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在面部功能改善情况上,研究组治疗后的H-B、FDIS评分低于对照组,其FDIP评分高于对照组。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提示牵正穴温针灸对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面部功能障碍,解除面部神经痉挛,促进面部功能恢复,提升患者社会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牵正穴温针灸可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瘫的面部功能,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蔡慧倩,粟胜勇,黄小珍,等。针灸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11(10):95-98.
[2]谢少华,刘佩慧,马庆韬,等。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有效性的Meta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4):783-789.
[3]马斌,杨骏,袁爱红,等针灸对难治性面瘫患者脑功能连接网络的影响[J]中国针灸, 2019,39(12):1321-1326.
《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来源:《黑龙江中医药》,作者:刘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