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校院合作共建共联机制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0-03-24 09:16 热度: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医学教育观念起步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美国的施奈德教授提出的“合作教育”被认为是医教协同的最初摹本,他强调学校应当和相关的产业部门合作,鼓励学生及时进入企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开创性的想法引领了以后的医学教育,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便是该实践的典型代表。哈佛医学院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提出了加强学生临床实践技能操作水平、把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有机结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及鼓励跨学科学习的“哈佛模式”[1]。如今,美国的医学教育要求学生必须经过4年的本科教育之后才能申请攻读医学学位,且必须通过相关的统一考试,即便如此医学学位证书拿到后还要进行3~7年的住院医师“规培”。而英国注重从大学开始就选拔优秀人才,实行精英教育。本科毕业后需经过1年的普通临床培训,然后申请2~3年的专业培训。此后世界各地围绕医学教学模式、医学课程设置、医学临床实践等逐渐展开了医学教育改革。改革的过程中医学教育模式不断优化,但始终都围绕医教协同的观念进行。事实证明,医教协同是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必不可少的指导思想。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相对比较复杂,仅临床医学专业就先后经历了50年代的五年制,60~80年代的六年制,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多种学制并存时期[2]。如今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仍在不断探索和试点,从1993年出台的《临床住院医师规章制度》到2014年提出的《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再到2017年《“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同时各个医学院校也在进行医学教育改革,我国经过不断的探索,将高等医学院校作为改革试点的先行军,基本上形成了以医教协同为指导的深化改革。

临床医学校院合作共建共联机制

  二、临床医学校院合作共建共联机制

  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广大医学生的重要使命,而医院作为临床医学生的第二课堂,是走进临床岗位的一个重要中转站。医学院校和医院共同对医学生的成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将两者的人才培养机制有机结合成为当前研究的主要议题。本文提出以医教协同为指导、校院教育为抓手、校院合作为常态的改革措施,试图构建出新形势下校院合作共建共联、协同培养临床医学人才新机制。1.医教协同为指导。“医教协同”是指医疗卫生行业与高等医学院校协同发展、互相促进,共同参与到医学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包括医学教育模式改革、医学课程的设置、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相关的制度政策等,从而进行跨专业、跨地区等全方位的合作育人新模式,共同提高医学生的培养质量[3]。经过各个医学相关行业的加盟与参与,医学人才培养由原来单一的高等医学院校牵头转变为多方位协同培养的新机制。基于此,各大高校纷纷出台政策加强医学教育改革,把医教协同和自身情况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之路。医教协同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经过探索并先行试验得出的一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从最初由南京医科大学先行先试,探索“四证合一”(毕业证、学位证、执业医师资格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构建“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开始[2],再到上海、北京等地高校陆续启动医教协同改革试点,最终把经验推广到全国。实践证明医教协同符合中国基本医学教育情况。以医教协同为指导原则,整合医疗卫生行业和高等医学院校资源,深化医学教育改革。一方面,医教协同为医学教育提供了理论参考,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医教协同是经过实践证明的,符合我国现阶段医学现状。如何在高等医学院校、医院以及医疗卫生行业推行医教协同理念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推动医教协同,要强化政府、医学院校、医院主要负责人的医教协同意识。

  充分认识到临床医学教育是一个“三紧教育”即紧贴实际、紧贴实践、紧贴生活的教育,是多方位培养优秀医学生的教育。它要求责任单位各司其职,政府部门为医教协同理念的推广提供政策、资金和场地的支持。医学院校和医院作为政策的牵头者,更应深知医教协同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协同合作走向双赢的长期效益以及肩负着培养一大批优秀临床医学生的重要使命[4]。2.校院教育为抓手。作为培养临床医学生的两大阵地,医学院校和医院分别肩负着临床医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理论教学知识与临床实际操作技能无法有机对接是现如今大多数医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把校院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在临床上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们尽早了解岗位需求,从而调整学习计划便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转变教学观念。高等医学院校为在校医学生提供基础医学知识,为以后走进临床打下基础,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必须要有基础性、实践性和前瞻性,使临床医学人才逐步向复合型人才转变。特别是医学模式不再倾向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而是继承并发展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医务人员不仅要关注疾病本身,还要对病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正确评估。它强调医疗治疗不仅仅是治愈疾病,更重要的是让病人在身体、心理、社会三者之间达到均衡,即现在所谓“健康”的定义。

  其次,多学科融合教育。医学模式的改变同样要求医学人才了解多学科知识,同时在治疗上加强心理、社会方面的诊断和治疗,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此,医学院校和医院要优化课程体系。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可以利用多个学院的师资力量为医学生们提供专业核心教程、专业实验教程、基础教程及人文教程,课程方案可采取“基础+专业”、“理论+实践”等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医院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好学生们的见习和实习,提高临床实习基地水平,加强实践课程教育,鼓励前辈带动晚辈,帮助学生们尽早熟悉职业环境和临床操作技能。对于临床医学来说,医院是走进岗位的另一个学校,它对实习医生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其它学科。最后,实现“互联网+医学教育”。互联网技术作为第三代科技革命,已经成为世界各个领域争先发展的方向,医学教育也不例外。经过几年的发展,“互联网+医学教育”已经深受广大教师及临床医学生的青睐。各种医学资源通过网络平台达到共享和随时阅读,同时又将医学人员有机的联系起来。例如:各个医学院校的精品课程可通过网络传送至云资源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让广大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随时随地补充知识。同样的,利用3D技术将人体模型构建,设计出相关软件,可在手机上随时查看人体的解剖结构。医院可以将手术视频传至云平台邀请专家同仁指出问题,进行经验交流。

  另外,还可进行视频会诊,解决病人和基层医院技术问题。国家卫计委副主任金小桃指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医学教育”建设,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医学教育体系,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不受时间、空间约束的学习平台,用中国式的办法解决世界医改难题。3.校院合作为常态。首先,建立校院合作基地。目前,校院合作的实习教学基地主要包括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与实习医院三种,三种不同类型的临床教学基地因不同学校发展背景、不同学科专业性质和教学组织形式而不同[5]。将传统的临床医学生实践教学由基础—临床—实习转变为基础—临床—见习—实习。其中,附属医院主要承担学校科研工作;教学医院承担临床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和见习;实习医院承担学生实习工作。三种合作方式做到了全方位、一站式的校院合作,为临床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其次,制定统一的奖励措施。在多方培养医学人才的过程中,要促成高校、行业、医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为了调动三者的积极性,还应制定统一的奖励措施。对于推进工作做得较好的医院,在医院评审三甲以及重大基金项目的申请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对于优秀临床教学者则在职称评定上加分,同时还可参与到医学院校的建设当中;三方制定人才互认机制,鼓励共享人才,共享资源;以及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鼓励高校、行业、医院等单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临床教学基地为依托,以创新奖励机制为抓手,着力构建医学生成长成才新机制[6]。最后,共享医教协同成果。医教协同的提出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医务行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医学院校提供强大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医院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如此,可实现科研的转化。既提高了院校的科研能力,也提高了医院治病救人的临床能力,从而对整个医疗行业起到推动作用。医学院校和医院如何更好地协调彼此的关系决定了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选拔优秀教师进入医院负责培养医生的教学能力,同时选择教学能力强、临床技能扎实的医生走入校园,为学生们授课解业,把临床经历与学生们分享,把临床病例有机融合到专业知识当中,让教学变得别开生面;医院通过医教协同获得人才保障,提升了医疗品质服务,使有限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更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政府则通过校企合作的成果转化,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如此,学校与医院形成了互动互联,才能实现双赢。校院合作是医学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是医学院校和医院双方共同参与医学人才培养的路径,是培养符合我国现代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校院合作充分发挥学校的理论教学优势和医院一线临床技能实训优势,将医院管理制度、医院文化等成功地引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更赋予了医教协同新时代的医学教育印记。对于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培养优秀临床医学人才起到了推动作用。

  临床医学校院合作共建共联机制相关推荐医疗法规下临床医学教育的现况

文章标题:临床医学校院合作共建共联机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yixue/linchuang/4226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