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钻孔引流术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方法 选取进入我们医院治疗的 80名,患有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进行观察,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进行不同治疗方法,把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相比之下,观察组的患者治疗效率更高一些,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结论 钻孔引流术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有明显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硬膜血肿;治疗;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观察对象
选取我院收治的80名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名,对照组中女患者18名,男性患者22名,年龄56岁~75岁之间,CT描述的血肿量大致在98~216毫升。观察组的女患者共有18名,男患者有 22名,年龄在54岁~79岁之间,CT扫描的血肿量大概在 105~230毫升,我们把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对比,没有明显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这些患者入院接受治疗之后,采用的都是常规的药物治疗,主要是为了降低颅内压,并将患者的水电解质紊乱给纠正过来,之后再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肾功能变化情况,给予密切的观察。对照组的患者接受的是最常规的,钻孔引流术治疗血肿,清除手术的治疗,根据需要选择全麻或局麻,选择血肿最厚平面作为钻一孔,如有需要则在血肿前极后2 cm左右钻二孔。在钻孔处做4 cm长切口、骨孔直径约1.5 cm,在骨缘涂抹骨蜡以止血,电灼硬脑膜,在十字切开、悬吊硬脑膜,有暗红色液体流出后,在血肿管腔中置管至血肿最低位,以明胶海绵将骨孔堵塞,慢慢放出淤血,之后以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至冲洗液清亮为止。在血肿腔内填充等量生理盐水,从头皮打孔将引流管引出后妥善固定,头皮全层缝合。术后选择头底脚高位,不用脱水剂,增加补液及饮水以复张脑组织。留置引流管2~5 d,术后2 d做颅脑CT扫描,术后7 d复查CT。观察组的患者在接受最基本的钻孔引流术之后有采取了中药治疗,选择活血化瘀、平肝利水的药剂,之后还选择了加减桃红四物汤。组成为黄芪20 g,泽泻12 g、牡丹皮12 g、茯苓15 g,熟地12 g,车前子12 g、赤芍15 g、桃仁 12 g、红花12 g、川芎12 g、皂角刺12 g、补骨脂15 g、甘草6 g,进行常规的水煎服用,每日服用一剂,一天服用两次,服用了的周期在三周左右。 1.3 观察指标三周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经过CT检查,痊愈的患者血肿清除率在99%以上,而且基本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都已经得到了改善。显效患者血肿清除率高达 60%,临床表现以及体征,基本得到改善。有效的患者,水肿除率在30%以上,症状明显减轻。无效的患者所有症状都没有达到上述的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IBMSPSS1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比较观察组40例,痊愈28,显效12,好转0,复发0,总有效率100%,对照组40例,痊愈19,显效12,好转7,复发 2,总有效率77.5%。观察组的治疗总效率和对照组相比较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治疗前后CSS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前28.31±5.49分,治疗后15.69±3.42分,对照组治疗前27.99±5.07分,治疗后20.95±4.24后,两组患者治疗之后CSS评分相比之下,观察组较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血肿吸收时间
比较观察组1周有36例,2周有4例,3周的是0,复发的是 0。对照组1周有15例,2周有19例,3周的是4例,复发的是 2例。相比之下,血肿吸收的时间较短的一组是观察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作为比较常见的脑外科疾病,慢性硬,膜下血肿主要的发病原因就是因为患者遭受了轻微外伤,损伤了桥静脉静脉窦或者是硬膜下水瘤。之后血肿进一步的扩大产生了病理性的损伤。当前最有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方式就是钻孔引流术,这种手术高效方便,而且安全性较高,能够减少医学源性的创伤,还能提高患者的耐受程度。在研究的过程中,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治疗效果更好,CSS评分也更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血肿。也就是说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过程中,联合使用中药方剂治疗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我们从中医角度进行分析这种病症属于头痛中风痴呆的范畴,所以我们主要进行活血化瘀,平肝利水的治疗。所以我们选用了加减桃红四物汤,能够提高血肿的清除率,帮助颅内血肿快速吸收,减少对脑组织的损害,帮助患者快速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钟德泉.改良钻孔引流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38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
[2] 徐 芳.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炎性因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6.
相关阅读推荐:临床研究与论著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