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精神疾病患者最容易出现情感、感觉方面的异常,比其他病人更加需要医护人员的安抚和及时的管护照顾。
《上海精神医学》杂志创刊于1959年,1989年正式公开发行,是国内第一本精神科专业的学术期刊。读者对象为广大精神卫生工作者(包括精神科医生、护士、精神病院管理人员、医技人员等),临床心理工作者(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验等方面),及其他对精神卫生或精神医学有兴趣的医药工作者。着重报道精神医学领域的临床研究成果和实用经验,介绍精神医学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
精神科护士需要熟悉患者的心理特征与标准的护理方法,从而促进精神疾病患者的全面康复,最大限度的减轻社会功能缺损程度,帮助患者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是心理护理的最终目标。
1临床精神疾病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
1.1病耻感
病耻感是患者对所患疾病的羞耻感和社会公众对他们采取的歧视和排斥态度[1]。患有精神疾病或被送入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即相当于被贴上了歧视的标签。病耻感会严重影响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使患者康复的主要阻碍之一[2]。
1.2自杀
经过系统临床治疗后,患者的自知力部分或全部恢复,首先会对自己发病时的想法或行为产生愧疚,尤其当患者做出违反社会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后,患者常由于受不了内心的愧疚和谴责而自杀;其次,社会大众普遍对患者存在歧视,使得患者很难融入社会,患者常因无法忍受来自疾病和生活的双重压迫而自杀。
1.3焦虑、抑郁
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时间相对较长,而医院环境限制较多,所以患者常常会出现度日如年的感受。一方面,如果患者的精神症状得到改善或情绪恢复稳定,他们往往会希望能够尽早出院与家属共同生活,重新步入社会;另一方面,社会的歧视、疾病使身体变得虚弱等因素,亦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影响。
1.4精神卫生知识缺乏
精神疾病具有高复发率和致残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差是重要原因之一[3]。有研究表明,患者服药依从性差常与精神卫生知识缺乏有关,部分患者出院后即不在服药,导致疾病复发,多次复发常会造成精神残疾,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均会带来较大的负担。
2心理护理措施
2.1心理测查
对症处理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常存在多种心理问题,因此,对其进行心理测评,不仅可以掌握他们的情绪波动,也可以对其开展详细具体的心理疏导工作,防止出现情绪恶化的现象,支持、鼓励患者,让患者用最佳的心态来抵御疾病,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2.2倾听患者
精神科护士要尊重、理解患者,保持良好的态度和耐心来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避免出现与患者争论的现象。
同时,要学会倾听患者内心的想法,不能够在患者倾诉过程中打断患者的叙述,根据实际情况向患者表明自己立场,增强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护士要对患者的心理情况和情绪变化做好记录,以供护理方案设计使用。
2.3以患者为中心
考虑患者的心理需求护理人员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为患者建设良好的心理护理环境。通过增加与患者的交流沟通次数,明确患者的心理情况,采用友善、热情的态度来倾听患者的倾诉,协助患者改善自己的心理压力与不良反应,积极鼓励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态度,提高患者对生活、社会、家属的信任,从而推动患者社会独立能力的发展。
2.4健康宣教
医护人员要适时的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宣传教育,消除患者的愧疚情绪,同时纠正家属的错误观念,使患者与家属能树立正确的观念和知识。此外,家属要主动与患者沟通情感、关心患者。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疾病的复发,从而有利于疾病的长远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