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脑血管病急救措施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6-10-10 14:01 热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中老年人在平时不大注意饮食的健康,再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心脑血管病逐渐成为许多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一杀手,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并且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及时的实施急救就显得很重要了,科学的急救措施可以避免患者病情的扩大,为患者争取宝贵时间。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广东省医学杂志,学术版杂志(双月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指导,广东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广东介入心脏学会、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主办的国家一级专业性学术刊物。

  目的探讨急性心脑血管病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实施院前急救的5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急救组,同时选取同时段自行来院或家属陪同来院就诊而未进行院前急救的30例心脑血管患者作为未急救组,比较2组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结果急救组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分别为6.0%和4.0%,未急救组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3.3%和26.7%,急救组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低于未急救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脑管类疾病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可显著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同时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急性心脑血管类疾病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群中的常见急危重症,由于其发病较快且病情复杂多变,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1]。若未及时予以救治将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所以减少该类患者致残和病死率以及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是及时有效地予以急救处理[2]。本文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实施院前急救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急救组,同时选取同时段自行来院而未进行院前急救的心脑血管患者作为未急救组,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探讨了急性心脑血管病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实施院前急救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急救组,同时选取同时段自行来院或家属陪同来院就诊而未进行院前急救的心脑血管患者作为未急救组,2组患者均被确诊为心脑血管类疾病,发病前均具有头痛、偏瘫、昏迷和抽搐等临床症状。急救组患者50例,女19例,男31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5岁,平均年龄(75.0±1.8)岁;有高血压疾病史19例、高脂血症疾病史11例、糖尿病史18例、三高病史2例。未急救组患者30例,女12例,男18例;年龄最小64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74.6±1.9)岁;有高血压疾病史13例、高脂血症疾病史9例、糖尿病史7例、三高病史1例。2组患者上述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未急救组患者在家人陪同下自行来院就诊,未予以院前急救处理,来院后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深入询问,并予以一系列检查以及进一步治疗。急救组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处理,具体内容如下:

  ①急诊科医生接听到急救电话后立即询问患者或其家属患者具体病情(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急性心脑血管类疾病),叮嘱患者勿活动,就地等待急救人员。救护人员赶到现场后,立即对患者生命体征情况进行观察,并测定患者脉搏、呼吸和血压以及心电图检测,及时判断患者病情。

  ②医务人员务必确保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及时对患者鼻腔和口腔内分泌物进行清理;对于舌根下坠且鼾声较大患者放置入口咽通气管;对于抽搐者则置入开口器,以免咬伤舌头;对呼吸不规律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此外为患者开放静脉通路,吸氧处理,确保患者吸氧充足;并根据患者病情予以药物治疗,如颅内压增高患者可静脉滴注250mL甘露醇(15%~20%),对于颅内压正常者予以静脉滴注250mL生理盐水;对病情严重患者需对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心理辅导,以便降低患者和家属的紧张、焦虑心情,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急救人员的现场抢救。

  ③实施急救处理后,在确保患者吸氧充足、呼吸畅通以及病情稳定后即刻送至医院进一步治疗;救护车接运送期间,要确保运动平稳,可在担架下面添加减震海绵,防止发生二次伤害;到达医院后向值班医生和护士详细交代患者病情以及急救经过,以便为院内进一步的治疗奠定基础,从而减少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生存率。

  1.3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急救组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分别为6.0%和4.0%,未急救组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3.3%和26.7%,急救组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低于未急救组(P<0.05)。

  3讨论

  急性心脑血管类疾病是指由于心脑部血管发生循环障碍,引起血管内血栓形成、或者出现血管破裂以及缺血性脑梗死,最后发生脑溢血[3]。临床实践研究报道,该病患者发病后,由于其脑干部位受压而移位,或者产生颅内高压,致使血管循环受阻,动脉血管供血不足,进而引发心脏或脑组织缺血缺氧[4]。由于急性心脑血管类疾病发病较突然,病情变化较快,因此对该类患者需予以积极地急救,特别是实施院前急救,对缓解病情以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心脑血管类疾病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同时与未采取院前急救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急救组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分别为6.0%和4.0%,未急救组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3.3%和26.7%,急救组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低于未急救组(P<0.05),与魏燕[5]等研究结果相一致。除了对急性心脑血管类疾病患者采取院前急救处理外,在住院过程中还需进行全方面的护理服务:

  ①患者应保持卧床状态,室内保持安静,空气通畅,对于抽搐患者应时刻关注,以免咬伤舌头,同时还需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内分泌物。

  ②对并发脑血肿患者要做好积极预防工作,定期测量患者颅内压力,若颅内压力处于较高状态时予以静脉滴注浓度为15%~20%的甘露醇以及联合应用呋喃苯胺酸。

  ③保持患者体内电解质、水和营养平衡,对于不能进食患者可通过静脉营养来补充水分和必须的能量。

  ④定时测定患者体温,若体温较高,需及时采取有效降温措施,如风扇、冰袋以及乙醇擦浴等。临床研究表明,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可显著预防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急救人员对患者采取院前急救时应观察患者的病情状况(如有无呕吐、头痛和偏瘫等并发症),对病情快速做出判断,同时采取科学的、针对性的急救处理措施。为了避免患者来院期间病情进一步恶化,特别是颅内高压的控制情况,急救人员可对患者采取辅助用药进行治疗,如呋塞米和甘露醇等。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脑血管类疾病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可显著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同时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文章标题:急性心脑血管病急救措施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yixue/linchuang/3362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